目錄:
第一章:擺脫灰色心理病的五方法
第二章:心理疾病癥狀有哪些
第三章:小心心理咨詢的誤區
“灰色”心理病越來越多的體現在人們的身上,但是很少有人承認。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的心理問題,導致心理負擔日益加重。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方法來給大家的心理減壓!
擺脫灰色心理病的五方法
如果你身邊的中年男性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歡,缺乏決斷,而自己卻否認有任何毛病。專家稱之為“灰色”心理病。這時你應該告訴他,要尋求方法去解決。
1、暫時變換一下環境
中老年人到了新的環境,可以產生新的活力,恢復新的潛能,如外出旅游、到子女或親戚家住幾天等。
2、生活方式多樣化
不要把生活視野固定在某一點上,若能積極地把興趣放在知識、運動、娛樂等方面,使生活豐富多彩,可以活躍單調或疲倦的生活。
3、胸懷寬廣、不動肝火
不貪求、不計較、不把事做絕,當糊涂時且糊涂,該讓步時就讓步,以培養開朗的性格,寬廣的胸懷。
4、善于自我解脫
正確認識自己,培養主觀平靜的情緒,發現自己有不良情緒應及時調整,遇有不快的事不要悶在心里,應找機會向親人、知心朋友傾訴出來,往往被人點撥幾句后,困擾的情緒就迎刃而解了。
5、合理營養、適度鍛煉
科學合理的搭配自己的飲食,調節身體機能,并通過適當的戶外鍛煉,如晨跑晨練,飯后散步等等,身體健康自然心情就好了。
心理疾病癥狀有哪些
一般來說,心理疾病是指人的精神活動不能正常地進行,發生了病理性障礙。心理疾病常見的癥狀有以下幾種:
(1)錯覺
這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歪曲的感覺,就是把客觀外界存在著的某種事物,感知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事物。錯覺一旦產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覺,不能認識,更不能加以糾正,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行為。例如,病人會把碗里的白米飯看成是蛆,而大發雷霆;會把天花板上的吊頂看成是巨蟒,因而驚恐萬分。
(2)幻覺
這是一種沒有現實刺激物作用于相應的感受器官,而出現的一種虛幻的感知和體驗,就是外界環境并不存在某種事物,而主體卻堅持認為感知該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虛假的感知。幻覺有幻聽、幻視、幻味、幻嗅、幻觸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覺所吸引,被幻覺命令所支配,出現種種反常的行動。例如,有的病人會聽到聲音,“命令”他燒掉自己的東西,或把錢扔掉,“威脅”要打死人,等等。病人在這種幻覺的影響下,真的會放火把自己的東西燒掉,把錢扔掉,會因受不了威脅而企圖自殺等。
(3)妄想
這是一種毫無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定不移的病態想法,它是一種歪曲的信念,錯誤的判斷和推理,一般有疑病妄想、關系妄想、鐘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不同類型。表現為,病人對周圍事物疑心重重,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財產,盡管這種想法極端荒唐無稽,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信不移。無論旁人怎樣解釋,甚至把無可辯駁的事實擺在他面前,也絲毫不能動搖或糾正他的錯誤信念和想法。例如有的病人堅信自己的身體已經患了某種不治之癥,如腦子萎縮、器官腐爛等。雖然經過醫生反復詳細檢查,證明這類疾病不存在,但是病人仍然堅信不移,而且整日心急如焚,憂愁悲嘆,自己認為已經沒有希望再活下去了等等。
(4)興奮
這是指病人情緒激動,活動增多,煩躁不安,說話時喋喋不休,躁動不安,有時會沖動起來,出現傷人毀物的破壞性行為。
(5)憂郁
這是指病人情緒低沉,精神沮喪,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絲毫不感興趣。這樣的病人有自責自罪的想法,悲觀絕望,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6)木僵
病人幾乎靜止不動,不說話也不動彈,不吃不喝,經常保持一種固定姿勢,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或毫無反應,即使有人在他耳邊敲鑼打鼓,也無動于衷,就像“木頭人”一樣。
(7)譫妄
這是急性腦損傷病人出現的癥狀,多因感染、中毒性疾病引起。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躁動不安,不認識周圍的人和物,經常出現恐怖的幻覺。例如有的病人在譫妄狀態下,說他見到了已死去多年的人或見到兇惡的、面目猙獰的妖怪,要把他抓走,因而大聲哭喊,驚恐萬狀。
(8)癡呆
這是慢性腦損傷的癥狀。病人的智力、記憶力明顯減退,喪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斷力和計算能力等。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嚴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與此同時,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老年性癡呆和抑郁、藥品濫用、自殺和重大災害后受災人群心理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精神衛生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引發或加劇貧困。衛生部發布的資料顯示,與精神疾病和行為障礙相關的疾病負擔占全部疾病負擔的20%,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據預測,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在本世紀更加突出。
小心心理咨詢的誤區
如今許多原來不把情緒問題當回事的人,已意識到自己有心理疾患,還產生了主動求助于心理醫生的愿望。但不少人的認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對心理醫生產生一些曲解,而使“心理瘀積”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誤區一:看心理醫生是很不體面的事
心理咨詢在我國是新興學科,人們對它仍有一種神秘感。來詢者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復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里,來咨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認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當作怪人,去咨詢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因而不少人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診。
其實在人們眼里的心理障礙、“隱私”等,在醫生看來往往就是大眾較普遍的心理障礙和癥結。醫生不會取笑你,并為你保密。因而咨詢者丟下包袱、充分信任醫生是診療的關鍵所在。在心理學界常引用這樣一則故事:一對西方男女青年約會,男方遲到了,當問及原因,自陳看心理醫生耽擱了時間,女方不但不責怪,反而更欣賞他,因為一來表明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來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變生命質量的強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虛度一生。在我國,同樣的情形,女方則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會不會遺傳,我還跟他談下去嗎等問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認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誤區二:把心理學當作“算命學”
有一則故事,兩個久未謀面的老同學不期而遇,其中一個知道對方是心理醫生,就讓他算一算自己現在心中想些什麼。其實許多來詢者也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內心活動吐露出來,在他們看來,反正你是心理醫生,簡單說幾句,你應該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麼,要不你就沒水平。可心理醫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沒有什麼特異功能,能看穿人的內心世界,他只是應用心理學現象及規律,對咨詢者提供的足夠信息(病史)進行合理分析,再進行認知和行為、心理治療。詳盡地提供病史,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癥結,才能保證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否則治療就會南轅北轍。
誤區三:對心理咨詢抱有過高期望
許多來詢者把心理咨詢神化,好像心理醫生應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好似一個開鎖匠,什麼樣的“心結”一下都能打開,常常來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求的“晴空萬里”的心境,便沒了下文。其實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心理干預是一種很艱辛、漫長的治療過程,心理疾病常與咨詢者的個性有很大的關聯,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愿望,沒有恒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雪消融的,所以來咨詢時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誤區四:把完善自我的責任推給醫生
一些來詢者把心理醫生當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一一解開,而自己不須思考、不須內省、不須努力、不須承擔責任。在綜合門診,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一切由醫生說了算,病人絕對聽從、配合,因而許多來詢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模式帶到心理診室。要知道,心理醫生只起分析、引導、啟發、支持、改變認知、助咨詢者人格成熟的作用,另外,來詢者面臨抉擇,無從決斷,希望醫生幫拿主意時,應明白醫生與咨詢者是不同的獨立的人,有與咨詢者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醫生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好惡強加給咨詢者。“救世主”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再塑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而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是推卸責任的表現,只會一事無成。
誤區五:心理咨詢等同于思想工作
咨詢者中另一個極端的認識,是認為心理咨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大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情緒問題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女孩因性強迫觀念痛苦異常來就診,家人反對并干涉:你就是想不開,想開點就是了。亦不讓患者服藥。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內心絕望,從而影響到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其實,心理咨詢作為醫學中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診療程序,它們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的意識形態、道德標準、社會規范及集體意志。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咨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醫生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詢者進行批評、教育。這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去戰勝疾病。還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腦內一些生化物質改變的基礎上發病,單純心理疏導是很難達到治療效果的,需要結合藥物治療,如治療內源性抑郁癥,決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
結語:心理疾病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大家不要諱疾忌醫,正確的認識心理問題才能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