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心理健康也需要“營養素”
第二章:疑病性人格的特點
第三章:覺知欲望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單純的身體健康不叫做健康,那最多只能是亞健康。如何讓自己的心理更加的健康呢?怎樣才能算是健康呢?
心理健康也需要“營養素”
眾所周知,人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需要充足而齊全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和水等營養素,缺一不可。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心理健康也離不開”營養素”,只不過這些”營養素”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極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不過,它們確實存在,而且每個人也離不開,一旦嚴重缺乏勢必危及人們的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所需要的”營養素”有哪些呢?
一是”愛”。
童年時主要是父母之愛;少年時代增加了小伙伴之間的友愛和師生之愛;青年時期的情侶和夫妻之愛顯得尤為突出,夫婦之愛會一直持續到晚年;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朋友和親屬的愛更顯得重要;人到老年,伴侶和子女的愛是他們延年益壽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愛不是抽象的,它有十分豐富的內涵,諸如情愛、眷戀、關懷、惦念、安慰、鼓勵、獎賞、贊揚、信任、幫助和支持等皆是,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別人尤其是自己親人的愛,心理上就會出現不平衡,進而產生障礙或疾患。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自幼喪失母愛的兒童,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會顯著增多。
二是宣泄和疏導。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兒都想對自己的親人和好友訴說,把心里的不快倒出來,這就是宣泄。與此同時,也希望有人幫助自己解開心里的疙瘩,或幫助出出好主意。宣泄與疏導都是維護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有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則會使心理矛盾加重,產生心理障礙。
三是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
它會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改正錯誤,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不僅會滋長驕傲自滿的毛病,而且也會產生心理失調,甚至成為一個固執、傲慢、自以為是的人,而這實際是一種心理障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疑病性人格的特點
【l】第五個例子是吃飯。
吃飯是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的正常功能,但對于厭食癥患者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如果當時有另外一個人影響你,讓你更增加對厭食癥的恐懼,吃不下硬吃,心理逆反律就會起作用,結果可能真成厭食癥了。
對于內心很多沖突,一定要善于因勢利導。采取強勉的方法適得其反甚至極其有害。吃飯睡覺本來是生命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享受。如果把它當做任務,享受就不成為享受。再當做一個要百般強迫自己完成的任務,那就成了折磨自己的負擔了。
【2】第六個例子就是工作。
如果你對待工作采取了剛才幾個例子中的錯誤態度:睡不著硬睡,吃不下硬吃,工作不了硬工作,心理逆反律就會起作用,結果就會像恐高癥一樣恐懼工作,像厭食癥一樣厭拒工作,像失眠癥一樣失去工作的能力。
一定要用順其自然的方式來消除自己對工作的畏懼。
千萬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
【3】第七個例子做愛。
做愛本來和吃飯睡覺一樣,是人的正常需要,甚至是享受。但是,如果把做愛作為一個任務,硬性讓你和不喜歡的人做愛,甚至要趕進度超額完成任務,那做愛肯定是天下最大的痛苦,而且可能把你作為男人的功能毀滅了。
陽痿絕大多數是心理問題。
相當一些人一開始只是功能欠佳,然而越怕自己功能不好,就越緊張焦慮;而越緊張焦慮,功能就越不好;功能越不好,越想極力證明自己功能正常;證明不了愈加焦慮,越沒功能。一系列強迫癥性質的惡性循環,終于把原本只有一些不良苗頭的人塑造成了性功能障礙者。
【4】對焦慮癥的最后結論:
結論一,焦慮癥必然帶來疑病癥傾向,而疑病在焦慮癥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用甚大。
結論二,疑病癥大多具有強迫性質,具有強迫人格,特別是患有強迫癥的人,疑病癥尤其嚴重。
結論三,一切焦慮的本質是沖突。內心沖突是一切焦慮的根源。
【5】神經癥特別容易因為四個因素而反復發作:
一是勞累特別是感冒:
二是受挫:
三是工作高目標給自己又添加不堪的壓力;
四是對家人的怨恨情緒。
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容易再一次誘發神經癥。
【6】南采斬貓這個禪宗公案可能對有些沒深究過禪的讀者難領會一些。
一位禪師喜歡找附近村中的兒童玩耍。有一天,禪師和一個兒童游戲斗輸贏,輸了的要買餅子犒勞對方。禪師說我是一只大公雞。兒童說我是一條蟲子。禪師做出公雞撲食的樣子說,大公雞吃蟲子我贏了。兒童說,我不會飛走嗎?結果禪師領著兒童去給對方買餅子吃了。
為什麼禪師認輸了?因為當我是公雞、你是蟲子彼此爭執起來的時候,按照通常的邏輯,一定要斗個你輸我贏。雞啄蟲子,蟲子也可以跳到雞冠上去咬公雞。然而,兒童天真無邪的反應是一飛了之。
這正符合禪的宗旨。
【7】《燈會元》中有一段著名禪師南采的公案。
南泉是寺里的住持,一天發現寺里東堂和西堂兩撥兒和尚在爭搶一只貓。他當下拿過一把刀來說:“道得即救取貓,道不得即斬卻也。”那意思是,你們現在能夠道出理來,貓就算被救了。道不出來,我就把貓殺掉。眾人不知如何應對,南泉便一刀把貓斬了。南泉的高徒趙州和尚外出歸來,南泉將此事告訴他。趙州當時脫了鞋放在頭上就往外走。南泉對趙州說:你如果在,貓兒便得救了。
這個禪宗史上著名的公案在一般人看來簡直莫名其妙。
南泉到底要讓爭貓的東堂西堂和尚“道得”什麼?趙州和尚脫下鞋子頂在頭上就往外走,這種應對為什麼得到南泉的認可?
兩堂和尚爭貓,是一種分別之心爭執之心,東說東理西說西理。這些理從禪宗看來都是糾纏不休的無理。南泉說“道得”即救取貓,并非讓大家道出一個貓歸誰的道理來,而是讓大家道出禪宗面對這種爭執糾纏該有的正確應對來。他的高徒趙州和尚脫下鞋子頂到頭上揚長而去,表明對東說東理西說西理的爭執根本不予理睬,根本不去分別誰是誰非,而采取超然度外的應對。
趙州和尚脫鞋頂在頭上并沒有特別的意思,他也可能不脫鞋拂袖而去,效果也一樣。這類即興動作只表明他對兩撥兒和尚不休止的爭執不屑—顧的超然。
趙州和尚沒有一句言語不假思索做出的這種應對,表明不陷入邏輯分辨的禪的自在灑脫。
這其實是對待許多內心沖突的基本方法。
譬如站在高樓俯瞰,又恐高又想戰勝自己的恐高,這兩種念頭有如兩堂和尚爭貓彼此在心中較勁。越要證明自己勇敢,使勁兒往下看,內心沖突越激烈。久而久之,強迫癥恐怖癥就形成了。
不當一回事,離開陽臺不看也不想了,就和趙州和尚揚長而去把貓救下一樣。
【8】現代人喜歡看禪書,但許多人看了沒起多大作用。
有位焦慮癥患者去請教禪師。禪師指了指房間里的米袋菜筐說:你幫我把它們挪個地方。那位朋友便把袋子筐子提了起來,問放哪兒?禪師說:你先拿著,我尋地方。尋了好一會兒,那位朋友因為拎重憋得滿臉通紅。禪師問他重嗎?他說重。禪師讓他一件件放下。他莫名其妙一件件放下了。禪師問他輕松嗎?他說輕松。禪師說:禪的道理,就是要放下心頭許多負擔。
那位朋友問:放下哪些負擔?
禪師說:你想做一件不好的事,一面想做一面道德不安,內心打架很累,你放下去做的念頭,心頭就輕松了。
那位朋友問:還有呢?
禪師說:你想做力不能及的事,內心也是想做又怕做,兩股勁兒沖突,你放下貪心不做,就解脫了。
禪就是從“放下”開始。
【9】一位女演員一生追逐成功,臨近不惑之年得了不治之癥。
她的臨終遺言是,假如上帝再給她一次生命,她一定做個毫不在意成功名利的快樂無憂之人。當然,這話說得太晚了。
如果她再有一次生命,也不一定能夠或者必要做到完全超脫名利。
她只需在極端的追求與極端的超脫之間掌握一個適當的平衡就可以了。
【10】人不可能大徹大悟。
舉個例子,足球賽場上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有傾向性,至于球場上的球員,那敵我傾向性就更強了,那麼你知道,所有的球迷和球員都有可能享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也有可能承擔失敗的痛苦。第一個問題是,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只享受成功的快樂而完全避免失敗的痛苦呢?
不可能。
球迷或者球員越投入、越期待、越用力,那麼他得到勝利時快樂越大;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失敗的痛苦也成正比地增加。
天下絕無可能只享受成功的快樂而避免失敗的痛苦。
但正是失敗的痛苦鋪墊了成功的快樂,人有時候就喜歡這種成敗交加、苦樂交替的生活。
第二個問題是,你作為一個球員或者球迷準備享受成功的快樂,也準備承擔失敗的痛苦,但是你太投入、太期待、太用力、太狂熱了,結果你可能承受不了。就像有些患心臟病的人,一場球賽下來人就不行了。這時,該怎麼辦?
減少一點投入、期待和用力。
生活有如球賽。一個人的生活由多種賽場構成,學習升學是賽場,求職工作是賽場,追求愛情是賽場,掙錢做事發達光榮都要在賽場上獲得。那麼,你想享受成功的快樂,就要準備承受失敗的痛苦。天下絕無兩全的事情。
如果賽場上有一個人對足球的輸贏毫不在意,帶著一種超然的態度坐在看臺上,下面的拼搶爭奪在他眼里有如過眼云煙,渴了就自顧自喝水,餓了就自顧自吃東西,困了就自顧自打盹,或者他觀看比賽時還有一種悲憫,悲憫臺上臺下過分要死要活的玩命,那麼,這位先生的態度很有點像古時的禪師。
禪師對大千世界就可能采取這種超然的態度。
在他們看來,世俗社會的追名逐利有如癡呆。
覺知欲望
“心靈自助”系列文章之“克氏:哉只教你認識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每時每刻都處在心理的自相矛盾當中:一方面,人們欲望很多,想要抓住不能被抓住的東西,想要留住不能被留住的時刻;另一方面,人們用意志控制欲望,希望能用這種方式達成心中的理想,成為自己和別人所希望的那種人。
克里希那穆提則一直在提醒人們擺脫這種喪失理智的狀態。
他說:毫無疑問,對立的沖突之間永遠不可能有和諧或融合。對欲望的約束不正是矛盾的制造者嗎?約束就是抵制、壓制;抵制或壓制不正是沖突的方式嗎?
當你約束欲望的時候,誰是那個正在約束的“你”?這個“更高的自我”實際上不過是頭腦制造出來的一個假象,它僅僅是頭腦的一部分試圖控制另一部分,一種欲望壓制另一種欲望;這種控制和壓制只能導致沖突。不管一種欲望怎樣壓制或約束另一種欲望,那個更高自我產生的另外一些欲望會很快反抗。欲望會繁殖自身,不只存在一個欲望。因此花上一輩子時間一個接一個地追逐并控制欲望——最終只會發現欲望仍然存在。
意志是欲望,它可以專橫地控制其他欲望;但由此被征服的必須不斷地再征服。意志可以成為習慣;在習慣的凹槽中運行的頭腦是機械的、垂死的。
欲望本身就是矛盾,那就是為什麼了解欲望如此重要。覺知欲望,不賦予名相,既不抵制也不接受它。只是單純地覺知欲望,好像你覺知到一個孩子一樣。如果你要了解孩子,你必須觀察他,如果有任何的指責、判斷或者比較,這樣的觀察就不可能。同樣,要了解欲望,就必須單純地覺知它。
我們可以擺脫自相矛盾的狀態而完全平靜地生活嗎?是的,但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內心產生矛盾的原因,徹底覺知欲望的真相,那時,放下“自我”、不從私欲出發的全然行動就會產生,隨之而來的,將是源于天性的喜悅——一種不再與欲望、痛苦和矛盾相伴的喜悅。
結語:很多人的心理一直是矛盾的,不是有句話說:記憶力差的人是快樂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快樂的話,就不要記住那些讓自己不愉快的經歷。(文章原載于《福建衛生報》《自助養生》,刊號:2012.05,作者:陳燕琳,柯云路,知非,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