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正確看待人生三大失敗
第二章:人格養成的4個重點
第三章: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
人從出生到長大,經歷太多的歡歡喜喜,各種各樣的挫折、痛苦,也不免會犯一些錯誤。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說是完美無缺的,總會有那麼些失敗,那麼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那三個失敗呢?
正確看待人生三大失敗
人有三大失敗,應當力免。
第一,把做人當一門深奧學問修煉。開始,《三字經》、《弟子規》,讀中學大學又將卡耐基的著作立為成功指南,出了校門,聽專家講座,看做人文章,跟儒生體悟“吃虧是福”,“打了你的左臉,送上你的右臉”。有刀走偏鋒的,官場通行的“厚黑學”、賈雨村賞識的“護身符”,也成懷中寶典。
好端端一個人,做著做著,就成了假山、盆景,玲瓏乖巧是有了,但也歪著脖子扭著腰了。人的99%的煩惱都是“做”出來的。人會越做越渾濁,越做越別扭,越做越需要再做。如果嘗試不做,將自己還原為本本分分,簡簡單單的本我,一定輕松、自如、可愛。
不做,才是為人捷徑。
本分的人,一定善良,不會失去道德底線,也一定記牢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清澈的人,一眼見底,與他在一起不用設防,不用擔心吃虧上當,不用擔心中暗箭吃悶棍;簡單的人,是什麼讓你看什麼,沒有花花念頭,它的反面是復雜,復雜總是生隙和誤會之源,總容易顧此失彼,將自己纏成死疙瘩。什麼人不愿意與這樣的人結交、共事?簡單的人也會錯,但因為簡單,改正起來也特別容易,活得必然輕松。清澈的人也傷害人,因為在明處,就是傷害了,也清清楚楚擺在那兒,容易得到對方的寬容和諒解,口碑不會差。
第二,四五十歲離了婚。人到中年,多長多短,是龍是蟲早定型了,一支甘蔗最甜的那頭已經啃光。一塊石頭,所有的棱角也打磨得差不多了,快到需要攙扶的時候,突然松手不認賬了,失敗不失敗?
替女人想想,徐娘一個,你離什麼?風流才子能輪上你續?續上了,憑那張一路下滑的黃臉,能穩住局面?替男人想想,一身創傷,你離什麼?你有能耐讓子女感到不在剮他們的心?你愿意用一個偷吃野食的花心換取子女真情?
人都是吃不消對比的,再好的后續也會發現有許多方面不如前面那個;人都是經不得近看的,遠看像個月亮,光燦燦的,還能圓能缺,真的貼近了過過日子,馬上發現還真不是個東西。
只有進了一個門,才會發現還有更慘的傷心史你不知道;只有睡上了一張床,才會發現你邊上的那人是個豬呼嚕和臭嘴巴。前邊,可塑性極強的一二十年都崩盤了,能指望已經定型的后來者,順順當當磨合下去?
第三,臺上熱火朝天,臺下冰凍霜涼。在前臺時,金枝玉葉金口玉言,火龍火馬刀槍不入,退到后臺,忽然不見一個朋友一個同事了:當老師的,沒有過去學生上門;做醫生的,沒有過往病人眷念;當干部的,碰破了頭也不認了。人家不需要你不懷念你了,傷心不傷心?臺上在天,臺下陰間,一天也沒活在人間,失敗不失敗?
這時候,如果不反省自悟,還在控訴人心勢利、世道險惡,更加可憐。
他只想到他在教人、治病和做人頭頭,想不到他也在傷人、自醉和可笑;只想到別人都欠了他的,想不到他也欠著一筆還不盡的債,總覺得自己像地球,地球像皮球,一雙眼睛盯牢他人的污點。這筆賬,下了臺就一筆勾銷?
人下臺了,還在說他壞話,是殘忍的,不人道的。不過,這個時候人家還無法容忍你,這一生還不失敗?
一個人總是臺上短暫,臺下漫長,尤其是平均年齡正從71、73、76不斷提升的后人。我相信,讀上這段文字的,95%的人正在臺上,下邊的日子怎麼著,你看著辦吧。
人格養成的4個重點
我們請我國知名兒科專家鮑秀蘭教授為我們講授,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格以及人格培養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重點一:培養樂觀和穩定的情緒
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蜜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制約。
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啊!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要發展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征,父母盡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他們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呆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
在父母日夜照顧嬰兒,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母親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
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采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
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愿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局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因為嬰兒發出的感情信息受到冷遇,為了避免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采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重點二: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如果做事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那麼將發展成為人格不健全的人。長大以后,也許會成為一個懦弱的人。自信心決定人做事的成敗,制約著人接受任務,面向外界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因此,在某種意 義上,自尊和自信是人格全面發展的基礎特征,從小培養有助于其他優良品質的成長。
積極評價是激發孩子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很小時候就開始萌芽,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和贊美時,要給以適當的應答。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只關心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領先還是落后。更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要從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及時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不過分指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孩子最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表揚,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忽略。多用精神獎勵,物質獎勵過多,會使孩子不關注自己的進步,而是只被“獎品”吸引。對于孩子的失敗和錯誤,應了解和區分孩子犯錯誤或失敗的動機和原因。面對這些問題,父母應予以諒解和寬容,給予幫助和支持。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方法,鼓勵他再來一次。
應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不要把標準定得太高,超過孩子能達到的最大限度。如果不能達到標準,會使孩子產生失敗感;也不要把標準定得太低,讓孩子很容易完成,從而產生輕率和驕傲的心理。有的孩子感到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來源于父母期望過度,使孩子產生過度焦慮,極不愉快,喪失信心,是對孩子感情和人格上極大的傷害。
孩子從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處時,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就像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可以對他粗暴、冷淡或漠不關心。為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體育技能或“藝術作品”如體操、唱歌、跳舞和圖畫等當場贊揚或贊賞。還可以搞一次郊游,做一次特殊的飯菜使孩子感受愉快的愛。兒童也和大人一樣,當他們和哪些自尊并且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就會感到舒服和愉快。
重點三: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
1歲左右孩子只要給他機會,就會逐漸地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此年齡段的孩子一方面開始鬧獨立性,要獨立行動;另一方面還必須依賴成人。對此小年齡孩子的獨立性培養,首先要保證安全為前提,使孩子也有所依靠。當他遇到問題時,能得到父母的及時支持,他才敢獨立行動。
孩子的獨立想象和思維則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培養獨立性并不是讓他獨立處理各種事,不顧及他的感情需要,也不顧及他是否有能力。即使到2~3歲,雖然不像1歲時那樣強烈依賴父母,開始對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興趣,如果嚴重缺乏安全感,他也會出現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這時孩子仍然需要陪伴、鼓勵和贊美,建立起依賴感和自信心,才能走向獨立性發展的道路。
對于1歲左右的嬰兒,培養獨立性和安全之間是有矛盾的。如將孩子放到地上,他會到處亂跑、亂走,見到什麼東西都要摸摸,放在嘴里嘗嘗。當檢起一個煙頭時家長必須立即把它扔掉,并給他別的他感興趣的東西玩。千萬不要讓孩子吃砂子或泥土,如果孩子非要把這些臟東西往嘴里放,不如給他一塊餅干或一件可以啃咬的玩具,使他的嘴閑不著。總之,在鍛煉獨立性和安全之間要權衡輕重,做好安排。
獨立性的培養的關鍵是給予活動和玩耍的充分自由。在他的活動中,只要沒有危險,父母不要干預,不必過分保護,事事代勞,也不要怕弄臟衣服。可將他活動的范圍內的危險物品和珍貴物品收起來,使他夠不到。2~3歲時,可分配他簡單的事情做,如果他參與了簡單的勞動,得到了點滴成果,應得到成人的稱贊,他就會更加樂于去做。培養了獨立性同時還培養了責任心。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問題上,家長必須耐心。獨立性的培養既靠生理自然成熟,也靠后天的學習。當孩子碰到問題,要讓他想想如何解決,家長不能要求孩子能完美地完成任務和滿意地回答問題,決不要對孩子說“你錯了,還是我來吧!”這樣做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影響獨立自主性格的培養。
重點四:培養社會適應性
有實驗證明,4歲時較能克制沖動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好,進大學前學業智力測驗也優于自制力較差者。青春期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也較佳,融入同伴能力以及成人互動的穩定性也比較好。這項實驗證明調整情緒(使注意力集中,將欲望滿足延后)是多麼重要。如果孩子缺乏情緒能力和成熟度,再高能力也不能得到發揮。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他的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教會孩子制約不正確的行為,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內容。諸如抓頭發、咬人、打人或搶吃等,還必須學會忍耐和等待。如要吃食物吃奶時,可以告訴孩子“等一等,給你準備”。
幼兒和同伴交往的作用是成人不能替代的。和同伴交往要求嬰兒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才能引發同伴的反應。在交往中同伴的反應更真實、自然和及時。嬰兒積極、友好行為如分享、微笑等,能馬上引發另一個嬰兒的積極反應,得到肯定的反饋;而消極、不友好行為則正好相反,如搶奪、抓人等會馬上引發另一個嬰兒的反感。
游戲是嬰幼兒學習社會適應能力重要方法。每一種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而許多積極向上的游戲本身就含有社會行為規范的演示和訓練,在游戲的順利開展和進行中,孩子自然而然地接納了各種行為規范的約束,并遷移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適應能力,通過讓孩子觀察和參與一些父母的日常家務勞動,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有序的生活規則,如先洗手后吃東西,先收拾玩具后出去玩等。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
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當別人遇到困難時,雪中送炭、江湖救急,受助者必定感恩戴德,只有極個別人除外。持續的幫助,卻將沖淡“恩情”,對方會將你的幫助看成他應得的福利,并且期待更多,一旦幫助中斷或減少,對方往往會理解為利益受損,進而心生怨恨。所以說,幫助雖是善行,但毫無理性的“婦人之仁”,只會損害美德,于人于己無益。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老話說得好: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世上的“熱心人”很多,他們最大的愛好是給別人貢獻意見,當別人失誤了,遭受挫折了,不待邀請,這些人便主動站出來,擔任“評論員”和“批評家”,講一些于事無補的話——“你應該這樣……”、“你不該那樣……”、“假設你當初……就不會這樣”,但是,好話一籮筐,不如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提供一點點實質性的幫助。
叫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
與人相處,主動的人往往“吃得開”——路上見了熟人,必定主動招呼,好像見了親人一樣;同事相見,從不忘了一聲問候;在領導面前,從不忘了請示、匯報;跟朋友相交,無事不中斷聯絡,有事隨叫隨到;在家人面前,進出都有交代,從不獨來獨往。所有這一切,做起來都不難,卻能樹立可親可愛、可以信賴的形象。
不挑擔子,不知輕重
年輕人喜歡指點江山,問他們最喜歡誰,從堯舜算起,一直算到頂頭上司這兒,怕也沒有一個心悅誠服的對象,最后,很多人說:我最崇拜自己。為什麼最崇拜自己?因為別人都不行,不知靠什麼運氣,占著那個位置,漂亮活沒干幾件,蠢事、壞事倒干了不少,“假如讓我來做……”那可強多了!年輕人高看自己一眼,為自己鼓勁、打氣,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不要將天下事想象得太容易,不管做什麼事業,都要做好長期堅持的打算,做好打苦仗、硬仗、惡仗的心理準備。
千招要會,一招要好
技藝的高度決定事業的高度,唱歌唱到鄧麗君那水準,自然成“大腕”;選秀節目的小男生、小女生,網絡吹起來的“紅人”,人氣足而技藝不足,閃閃光就完了。其他行當也是如此。你的位置最終由技藝的高低決定。你不妨盤點一下自己,最拿手、最得意、最要緊的那項技藝,到了什麼高度?在排行榜上可以排多少位?然后你就知道你目前該呆在什麼位置,以及未來怎樣提高。
不怕人不請,就怕藝不精
人在職場,一個基本理念是:憑本事吃飯,靠業績取勝。還有,不要給別人找麻煩。憑此兩條,走遍天下,無往不利。許多人總結自己職場不利的原因,認為是不善于吹拍逢迎。但是,老板找員工,不是為了找朋友、找親戚,而是為了找“助手”,幫自己把工作干好。所以,有本事、會辦事的人才,不愁找不到好老板、好位置。
結語: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有一顆真摯的心,不管是對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或是路邊的甲乙丙丁,我們都應該以謙卑和藹的姿態與他們和平共處。(文章原載于《雜文月刊》、《大眾健康》、《老人言: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刊號:2012年第4期,作者:潘國本、鮑秀蘭、胡衛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