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減壓好習慣放松心情

解夢佬 0

還在減壓嗎?覺得自己的壓力太大沒辦法承受了?那就放松自己給自己釋放壓力吧,教你九個減壓好習慣,讓你輕松生活!

9個減壓好習慣

“壓力太大”、“負擔太重”……這樣的抱怨似乎總是如影隨形地糾纏著我們。美國《好主婦》雜志結合多位心理學家的親身體會,教你如何清理心理垃圾,給心靈減負。

改掉手機不離手的習慣。

很多人走到哪兒都要把手機抓在手里才踏實,總是擔心錯過什麼重要電話或短信。其實,手機在包里也能聽得見,與其依賴“電子朋友”,不如約朋友面對面溝通,更讓你暢所欲言。

把幾年沒翻的舊書送人。

我們需要知識更新,因此,最好讓自己的書柜也時常保持新鮮血液,定期“辭舊換新”是相當有必要的。當然,如果有人需要這些舊書,送給他們是最好的歸宿了。

扔掉無價值的資料。

很多人抽屜里保存著一大疊購物單據、繳費發票等。這些票據的使用機會其實幾乎為零,過了一定期限如保修期后最好扔掉,給生活騰空間。

與不適合交的朋友“拜拜”。

有人是天生的“麻煩制造者”,有問題時才想到你。跟那些會給你帶來負面情緒的朋友說再見,多和富有想法、獨立有為的人結交,給自己建立正向的氛圍。

別老盯著過去的成功。

成績能鼓勵人奮進,可也是逼著你“超越自我”的壓力來源之一。把獎狀、獎品等放到看不見的地方,告訴自己,拋開過去的束縛,才能創作出更好的成績。

刪除不聯絡的聯系人。

很多人的通訊錄里保留了五、六百個電話,可真正聯系的不到1/3。不妨把這些聯系人進行一次徹底分類,只留下需要經常聯系的100—200個,其他號碼找個地方備份即可。

及時清理短信和郵件。

管理好自己的手機短信和郵箱,就像管理好個人形象一樣,能夠增加快樂。一般來說,手機上保留的短信不要超過十條,電子郵件保留最近的20封左右即可,這會讓生活更清爽。

用有品味的書代替八卦書報雜志。

很多八卦書報、雜志,既沒有“營養”,又會浪費我們大量的寶貴時間。把它們放到一邊,可以嘗試用一些有品味、有哲理的圖書、雜志充實自己的生活,或者外出運動健身,既帶來快樂,又豐富心靈。

換掉超負荷的工作。

有的工作雖然待遇發展都不錯,但實在太辛苦。雖然舍棄需要勇氣,但“長痛不如短痛”,換一份彈性更大的工作,會讓你的生活充滿趣味。

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為什麼有時我們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可別人就是不明白?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曾說:當我們能夠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時,自我就出現了。

換位思考,是彼此相互靠近的橋梁。用別人的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面都是不同的新鮮,同一個地方,你能收獲不同的精彩。

當他人出現時,“我”就誕生了

剛出生的嬰兒只是一個和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聯系的生命體,他分不清什麼是自己,什麼是外界,心中還不存在“我”這樣一個概念。當我們漸漸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其他人一樣,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這一兩米的空間而已。

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曾說:當我們能夠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時,自我就出現了。當我們進而能夠修正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我們所知覺到的他人的期望時,就成了社會人。成熟就是這樣一個從自我中心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年齡越小越不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是因為人生來自私,而是因為幼兒的大腦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如果給一個3歲小孩兒講故事:小明和小強一起玩球。小強回家吃飯,先把球放在了門后面。在小強走的時候,小明把球裝進了沙發旁的綠盒子里。那麼,小強回來會到哪去找球呢?作為一個6歲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門后面找”,因為小強不知道球被轉移了。但是3歲孩子會回答“到綠盒子里找”,因為他們體會不到人與人視角的不同,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也都知道。

我就在這!你怎麼看不見我?

不要以為自己比3歲小孩強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是透明的,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透明感錯覺”。你幾乎意識不到自己什麼時候犯過這種錯誤,但你很可能經常抱怨:“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你怎麼這麼笨,就是不明白呢!”這時你很可能產生了自我透明感錯覺。

別人不會像你想的那樣理解你,不信試著在心里哼一段經典旋律(比如《歡樂頌》,要保證聽者一定熟悉這首曲子),邊在心里哼邊用手敲擊節奏,你覺得別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麼歌?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牛頓的研究發現,敲擊者平均認為猜對的概率可以達到50%,而實際上猜對的概率只有3%。人們在敲擊節奏時心里不可避免地會哼唱出曲調,甚至會出現復雜的交響和合唱,而聽者獲得的信息僅僅是簡單、無規律的敲擊節奏。甚至對于敲擊者的一個停頓,聽者都很難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長音,還是僅僅因為敲擊者忘了下面該怎麼敲。但是敲擊者感受不到聽者的這些困難,以為自己能聽到的別人一定也能。

還有些人高估了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當你打電話問他在哪時,他從來不借助任何地標,而是把自己當作地標,認為所有人都應該看見他:“我就在這啊!”

Email :方便了溝通還是制造了溝通障礙?

我們還常常高估自己的表達能力,很少覺得自己應該對聽眾的一頭霧水負責,還怪他們理解能力差。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的寶姿·凱莎和安妮·瀚利讓參與實驗的學生對其他人朗讀一段有歧義的話,發現聽眾并不像這些學生以為的那樣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面對面的交流尚且難以完全溝通,Email 交流就更容易產生誤會。可是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以為自己的意思可以通過文字準確表達。在紐約大學斯滕管理學院賈斯汀·克魯格的研究中,人們想當然地以為90%左右的情況下,其他人能夠看出他們郵件中的語氣是諷刺還是直敘,而實際上這個數字只有56%。

就像敲擊音樂一樣,我們通常很難意識到別人是看不到表情,聽不到語氣的,不過克魯格想辦法讓實驗參與者意識到了自己表達的不足。他讓參與者把同樣的話制成 Email 和錄音兩個版本,這時參與者客觀地正確估計出了別人對自己的理解程度,因為這時他們可以意識到Email表達的局限性。

就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你可以想象文盲看到這些字是怎樣的感覺嗎?有人把這種無法理解他人的現象叫做“知識的詛咒”。我們每多一點知識就會失去一分對沒有這個知識的人的理解。小孩子在與外界不停的互動中漸漸意識到了他人的存在,而這才只是個起點。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夠“橫看成嶺側成峰”,而是懂得“遠近高低各不同”。

換位思考,收獲不同的精彩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不同角度看法。”我們時常覺得溝通很難,是因為我們沒有試過從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沒有相互理解的人,就算有一方暫時妥協,但這不是真正的溝通。彼此的觀點沒有一個交合,那只會將彼此的距離推得更遠。

在職場里,我們要常常換位思考,如果是員工的話,我希望得到什麼;我是領導的話,我要怎麼做;我是客戶的話,想得到什麼。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才能更清晰,自己所在的位置,做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同時,也能得到別人的認同。

在與孩子的溝通同樣,換位思考,必不可少。互相多一分了解,少一分猜疑;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懲罰;多一些體諒,少一些嫌棄。這樣,你能收獲一個溫暖美好的家。

我們不管身處何處,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換位思考,是彼此相互靠近的橋梁。用別人的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面都是不同的新鮮,同一個地方,你能收獲不同的精彩。

結語:你的壓力大嗎?快去試試這些減壓方法吧!(文章原載于《中外健康文摘》《養生雜志》,刊期:2012.07/2012.6,作者:吉寧/楊麗君,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