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饑餓”是什麼?“情緒饑餓”是不是真的饑餓呢?“情緒饑餓”其實是缺乏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種關愛。那麼,如何才能擺脫“情緒饑餓”呢?
情緒饑餓是什麼 教你擺脫情緒饑餓
生活中,人們對缺乏食物的饑餓易于覺察,一旦饑腸轆轆,只需及時進食,饑餓狀態便很快消除。而人們對另一種比缺乏食物更難受的心靈空虛、百無聊賴、精神不振的不健康狀態,卻一時難以擺脫。這也是一種饑餓,可以稱之為“情緒饑餓”。
凡是有思維的人,都不會缺少情緒,猶如不能缺乏食物、空氣和水那樣。情緒是指人從事某種活動時產生的喜悅或不快的心理狀態。因此,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喜怒哀樂,諸如事業的成功與失敗、人的悲歡與離合等,少了這些,人就失去了酸甜苦辣的情緒體驗。而那種長期無所事事、精神毫無寄托、缺乏情緒起伏的不健康狀態,就是“情緒饑餓”的表現。
人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心里空虛荒困,抑郁無聊,干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進而出現頭昏腦漲,心煩意亂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比缺少食物更難受的饑餓——“情緒饑餓”。
“情緒饑餓”是人長期無所事事、精神無所寄托、缺少情緒體驗時的不健康狀態。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緒,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喜怒哀樂;因為人生旅途經常會有成功和失敗,會有歡聚與離別;然而,即使是為柴米油鹽而忙碌,或者因衣食住行而發愁,也同樣是一種情緒體驗。
因此,清貧勤勞的人一般很少有“情緒饑餓”。而最容易發生“情緒饑餓”的則是生活富足、舒適閑散和沒有志趣、愛好和追求的人,這類人似乎無憂無慮,便不思進取,活力日減、情感麻木。久之,心情抑郁,煩惱上門,疾病纏身,歡樂遠去。人倘若長期得不到情緒的體驗,活力就會一天天喪失,情感就會一天天麻木,煩惱和疾病就會纏身,幸福和快樂就會遠離。
“情緒饑餓”自然會影響人的精神健康。因此,我們必須設法擺脫“情緒饑餓”,使思維正常運作,不致受阻。一般說來,“情緒饑餓”與人的生活觀念有很大關系。若能懂得從生活中尋找樂趣,思想有所寄托,不致缺少情緒體驗,就會遠離“情緒饑餓”。當然,我們不是主張當苦行僧,有意身陷清貧之中。而是說生活富足之后,不應養尊處優,應居安思危,不要“窮得只剩下錢了”。
無論悲歡離合,在一定程度上對心靈的觸動愈強烈,愈能使頭腦清醒,心境開朗。學會或參與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消除“情緒饑餓”的方法,無論是投入地表演,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的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
解除“情緒饑餓”方法有以下幾點
1. 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在工作中努力創新,以勤奮工作的方式來填補心靈上的空虛。用愛好來充實自己的心靈,無論是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還是集郵藏幣,都能有效地消除你的“情緒饑餓”。
2. 為自己找其他事情做。列一個清單,另外為自己安排一件“任務”。例如,你可以選擇散步、給朋友打電話、聽音樂、洗澡、收拾房間、修指甲、上網、看電視……
3. 記食品日志。記下你所吃的食物,有利于確定嚴格的飲食控制表,還可以使你在飲食方面變得更負責任,從而你可能會少吃不必要的東西。采用“三種食物干擾法”。在吃卡路里含量高的食物之前,先吃3種健康食品。如果吃完這3種食品,你還想吃東西的話,可以適當讓自己再吃點。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3種食物就足以阻止你再吃下去了。
4. 學會或參與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消除“情緒饑餓”的方法,無論是投入地表演,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的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
積極參與各種社交與公益活動,關心他人也接受別人的關心,盡量讓自己生活在群體之中,切莫離群索居。在向社會奉獻愛心的同時,也可讓自己擁有一個情緒體驗的機會。此外,當你在感到無所事事的時候,可以看看電視、讀讀書報或聽聽音樂,迫使自己進入一種思維狀態,并進而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這也是消除“情緒饑餓”的良好辦法。
5. 防止和清除“情緒饑餓”最有效的方法是尋找機會體驗情緒,如能得到一次強烈的愛的體驗,即使是一次痛苦的體驗,也同樣可以解除饑餓,平衡心態。總之,無論悲歡離合,在一定程度上對心靈的觸動愈強烈,愈能使頭腦開竅。另外,有規律地進行鍛煉。每天堅持鍛煉,有利于舒緩壓力,使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可以重拾抵制不健康食品的勇氣和信心。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增加饑餓感。保持睡眠充足,有利于減緩疲勞,從而有更多的力氣與用吃減壓的惡習作斗爭。
害怕獨處是“情緒饑餓”
案例:張小姐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職場白領,她工作時有個怪毛病,就是不斷地給親友打電話。為此老板時常批評她不敬業,她自己也非常苦惱。張小姐認為,如果不打電話而是獨自工作,心里就會感到非常空虛無聊,甚至在單位呆不下去。
心理分析:
張小姐的癥狀是典型的“情緒饑餓”,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依賴性特別強,不能忍受單獨做事情,一定得找個人傾訴。
首先,“情緒饑餓”是母子共生期情感未分化的表現。孩子和母親是天然的共生環境,如果這時母親過早的離開孩子,把孩子交給別人撫養,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有情感空洞,很難面對外面的世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愛,嚴重的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和個性問題。
其次,像張小姐這樣“情緒饑餓”的人不能忍受無聊和空虛感,一定要把這些感覺發泄出去,讓別人當她的情感簍子。她打電話也是為了求助,但是一般人都不能忍受她的這種做法,于是她的人際關系也隨之緊張起來。
那麼,“情緒饑餓”究竟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要逐漸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和忍受獨處的能力,而不是一獨處就拼命打電話,獨處時的焦慮需要自己忍受。
第二,張小姐顯然需要強大的支持,但她的處世方法使她不能游刃有余地與人交流。所以,她需要先使自己的情緒平緩下來,再找一些能夠聽她傾訴的朋友。
第三,如果類似情況很嚴重,就需要做長時間的心理治療,通過心理治療來修復她早年可能存在的創傷。
情緒饑餓與心理飽和
有的人覺得心理空虛無度,抑郁無聊,干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進而出現頭昏腦脹、心煩意亂。其實這是一種比缺少食物更難受的情緒饑餓。
情緒饑餓是人長期無所事事、無所寄托、缺少情緒體驗的不健康心理狀態。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緒,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樣。倘若長期得不到情緒的體驗,活力就會一天天喪失,情感就會一天天麻木,煩惱和疾病就會纏身。
但是,凡事都有個度。如果人長期體驗某種情緒,以致超過心理承受的程度,便會出現心理飽和。它也是一種不安定情緒。如工作中每天做同一種事情,會出現厭煩情緒;長期無事可做悶在家里,就會感到寂寞、沒奔頭;患者對自己疾病過分憂慮,產生悲觀厭世情緒……
情緒饑餓與心理飽和是情緒體驗的兩種極端心理狀態,都會損害人的健康,因此必須善于調節。對于情緒饑餓,應主動尋找機會體驗情緒,即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也同樣可以解除饑餓,平衡心態;其次,可以有意識地參加一項活動,無論是投入地參與,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的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對于心理飽和者,則要善于釋放情緒勢能,一是多參加各類健身活動,如登山、跳舞、游泳;第二是多與人交流和傾訴,從而使飽和的情緒得到釋放。
不良情緒導致食欲異常
1.吃錯食物
這種假餓癥狀包括:特別想吃甜食或者剛吃過飯就“餓”。原因可能是飯菜單一,缺少產生“飽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后血糖下降。
專家建議:最好吃點健康零食,如一塊新鮮水果、一把堅果、奶酪或花生醬等。
2.不良情緒
無聊、恐懼、焦慮、壓力或孤獨等不良情緒都會導致食欲異常,出現假餓的現象。
專家建議:散步、寫日記、聽音樂、給朋友打電話、嚼薄荷口香糖、看書、去圖書館、博物館等遠離美食誘惑的場所。
3.睡眠不足
餓感和飽感由饑餓激素和瘦素兩種激素控制。前者刺激食欲,而后者則向大腦匯報飽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瘦素水平下降,而饑餓水平增加,食欲遭受雙重打擊。所以,白天疲勞易導致瘋狂飲食。
專家建議:下午散步10分鐘或做深呼吸可以緩解疲勞,或者喝杯綠茶、吃1/4杯杏仁或一個小蘋果。
4.口渴
有時“饑”與“渴”難分辨。可以喝上1~2杯水,看看到底是真餓了,還是只是輕微脫水。
專家表示,真正的饑餓一般發生于飯后4小時,感覺肚子咕咕叫,精力難集中等。
結語:你是不是也有過剛吃飽就喊餓的經歷,你是不是也有過即使吃撐了沒幾分鐘還想吃東西的時候?那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情緒饑餓”了哦!(文章原載于《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7,作者:鐘竹意,章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