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癥的表現 如何正確對癥恐懼癥

解夢佬 0

說起恐懼癥,大家應該對此不陌生,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各個年齡階層都存在著,與生活經歷,環境因素等等有著很重要的關聯,這類人群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因為得了恐懼癥的話,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負面心理,比如自卑等等,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目錄

1、恐懼癥的表現是什麼 2、婚前恐懼癥的表現有哪些

3、幽閉恐懼癥的表現介紹 4、戀愛恐懼癥的表現是什麼

5、人群恐懼癥的表現 6、上班恐懼癥的表現

7、對人恐懼癥的表現 8、社交恐懼癥的表現

恐懼癥的表現是什麼

恐怖癥的核心癥狀是恐懼緊張,并因恐怖引起嚴重焦慮甚至達到驚恐的程度。

因恐怖對象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社交恐怖癥

主要是在社交場合下幾乎不可控制地誘發即刻的焦慮發作,并對社交性場景持久地、明顯地害怕和回避。

具體表現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場合或被人注意的場合出現表情尷尬、發抖,臉紅、出汗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怕引起別人的注意。

因此回避誘發焦慮的社交場景,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尤其回避與別人談話。

赤面恐怖是較常見的一種,患者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害羞臉紅、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

有的患者害怕看別人的眼睛,怕跟別人的視線相遇,稱為對視恐怖。

2.特定的恐怖癥

特定的恐怖癥是對某一特定物體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強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厭惡。兒童時期多發。

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動物(如蜘蛛、蛇)、自然環境(如風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處、密閉空間、飛行)。患者會因此而產生回避行為。

3.場所恐怖癥

不僅害怕開放的空間,而且擔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難以很快離去,或無法求援而感到焦慮。

場所恐怖性情境的關鍵特征一是沒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親友陪同。

診斷

1.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2.以恐懼為主,需符合以下4項

①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恐懼,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②發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

③有反復或持續的回避行為;

④知道恐懼過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3.對恐懼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須是或曾經是突出癥狀;

4.排除焦慮癥、分裂癥、疑病癥。

鑒別診斷

1.焦慮癥

焦慮癥和恐怖癥都以焦慮為核心癥狀,但焦慮癥患者的焦慮是持續存在的,并非針對某一具體的處境或對象。而恐怖癥伴有的焦慮多是境遇性的、針對性的、發作性的,隨著回避恐懼對象或處境焦慮可減輕或消失。

2.強迫癥

強迫癥狀源于患者內心的某些思想或觀念,怕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對外界事物的恐懼,常有強迫動作。

3.疑病癥

疾病恐懼的患者可能與疑病癥相似,恐懼情緒一般不突出,而且疑病癥擔心的是自身,認為自己的懷疑和擔心是合理的;而恐怖癥所害怕的是外在的對象或處境,并且認為這種恐懼是不合理的,只是無法擺脫。

治療

1.藥物治療

減輕緊張、焦慮或驚恐發作,可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和抗抑郁劑,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劑等。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有

(1)行為治療

包括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等,為治療特定恐怖癥最重要的方法。其原則包括: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之間的條件性聯系,二是對抗回避反應。

對于恐懼癥患者的治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治,而是如何找到他恐懼的根源,只有才能夠真夠確實有效的解決他的根本問題,不然什麼也都是白搭,所以這點是要注意的,恐懼癥患者對周圍人的反應和態度都是十分敏感的,敏感不是壞事,但是過于敏感就有些神經質了。

(2)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怖癥的首選方法。既往的行為治療方法更強調可觀察到的行為動作,長期療效不甚滿意。認知行為治療在調整患者行為的同時,強調對患者不合理認知的調整,效果更好。尤其對社交恐怖癥患者,其歪曲的信念和信息處理過程使得癥狀持續存在,糾正這些歪曲的認知模式是治療中非常關鍵的內容。

(3)社交技能訓練

社交恐怖癥的患者常有社交技能缺陷或低估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可以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來改善患者的癥狀。

包括:治療師的示范作用、社交性強化、暴露的作業練習、自我肯定訓練等。

精神科的專家為我們介紹說,恐懼是現在很常見的現象,但是若這種恐懼感十分強烈,不合理的且無法自控的,大家要注意了,專家說恐懼癥的表現,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

恐懼癥患者的癥狀首先表現在社交的活動中,這種恐懼癥的患者早日常生活做中與他人對視或與他人交往時,都感到一種毫無根據的恐懼,尤其害怕成為眾人注視的對象,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羞辱。

社交恐懼癥的表現有,會回避在公眾場所吃飯,甚至不敢利用公眾場所提供的種種方便。

第二

恐懼癥的患者在一些特別的場合也會出現一些較為異常的癥狀,主要表現在病人會對一些特定的場所感到恐慌,如廣場恐懼癥患者會對公眾場所感到無比的恐懼。

患者表現出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安全”地方,例如家里。場所恐懼癥患者之所以對身處的地方感到害怕,主要由于怕自己無法逃往安全地方。

第三

還有一些其他的癥狀,我們叫做是單一的或者是單純性的恐懼癥,種疾病的癥狀表現主要是對某特定環境或某特定物體的感到恐懼,如恐高、害怕乘電梯、怕蛇、怕蟲等。

這種單純性恐懼癥常常是由于兒時某一次遭遇引起,成長后會逐步減弱。單純性恐懼癥患者一般可以生活如常,只需避開那些引起恐懼的因素就行了。

恐懼癥的表現有很多,希望患者們若出現了上述的一些癥狀能及時治療,以免恐懼癥發展到后期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恐懼癥的類型有很多,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但也可能是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

患者知道對這些表現的恐懼并不合理,但是卻難以控制而反復出現。青年期與老年期發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見。恐懼癥的病因不是單一性的。

生物學上的因素也是恐懼癥的癥狀表現,遺傳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緊張而顯神經質,這類人最易產生恐懼感。

另一因素是無能解決自身承受的精神壓力。

一旦面對這種物體或環境時,恐懼癥患者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恐怖感,以致會千方百計地躲避這種環境,因為他害怕自己無法逃脫。

恐懼癥以恐懼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神經癥。患者對某些特定的對象產生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伴有回避行為。

因此,恐懼癥患者應進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恐懼癥對于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很多的恐懼癥患者都想了解一些關于恐懼癥的自我控制方法。

婚前恐懼癥的表現有哪些

婚前恐懼癥是指面對婚姻或者即將步入婚姻時,對未來的生活未知而感覺到恐懼不安焦慮。無法調整好自己的角色轉變,而無所適從。

現在社會中閃電結婚,大齡未婚,父母壓力,經濟物質的壓力等等,都會很容易產生婚前恐懼癥的現象。

作為恐懼癥的一種,心理學對其也會有一定的研究,下面減少幾種婚前恐懼癥的表現。

1、情感上

在情感上對婚姻的恐懼,和對另一半的不確定感。會導致有婚前恐懼癥的人逃避自己的情感。

逃避婚姻和另一半帶來的恐懼感,憂慮感。具體可能會表現為對另一半不理不睬,或者容易被激怒而相互爭吵。

2、生活上

同樣是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會在生活上變現出煩躁,壓抑,緊張。

會為了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而斤斤計較。或者逃避生活中必須要去完成的一些事情。

3、工作中

因為擔心恐懼與擔憂勢必會對工作產生影響,可能表現會上班無精打采,成天在想象著婚后可能發生的一切而忽略了工作本身。嚴重的會導致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在工作中,如果長期處在高壓狀態下的話,也是很容易產生恐懼癥的,這是一種對現在生活的不滿意,和對高壓的反感,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身心的調理,多注意休息,多出去呼吸一些新鮮空氣,放松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很正常的感覺,人的一生會恐懼很多事情。婚前恐懼癥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應該理解的去看到這一切不要過于緊張或者與婚前恐懼癥產生對峙的情況。

如果嚴重的婚前恐懼癥尋找專門心理機構進行輔導與幫助。緩解不安,最終得到一段完美的姻緣。

我們對待婚姻的問題產生恐懼很多和家庭有關,比如有家庭暴力成長經歷的人對婚姻會產生恐懼,從小在父母情感不合整天吵架離婚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恐懼婚姻,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源生家庭中尋找,幫助自己消除婚姻恐懼。

攀比心理

在與同性朋友交流的時候發覺自己是個性經歷很少的人,雖然他的道德感支持他的行為,但是,男性朋友之間的攀比與玩笑式的嘲弄也在沖擊著他的心理防線。

所以,朋友的勸說在這種心理背景之下就開始起作用,令他開始有了婚前找個女人的念頭。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婚前恐懼癥的癥狀表現之一。婚姻對于夫妻雙方而言是一個約定,也有約束成分,通常情況下,男人既渴望穩定的婚姻生活,同時也對這種約束心存擔憂。

與女人相比,男性心底更渴望自由,雖然他不一定要具體做什麼,但當這種自由受到威脅時,逆反心理就會起作用,這也是有了婚前尋找其他女人想法的潛在心理因素之一。

恐懼心理

談婚論嫁到了婚前最后一個階段時,或許是最值得書寫的一個時段,它比婚禮舉行的那一刻來得細膩復雜,有太多對未知的憧憬,有太多對過往的釋懷。

可是,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卻在此時常常困擾著新人,心理素質不好的新人在有了某些不良軀體反應后往往還會產生逃婚的念頭。

心理專家稱,新人會出現這種恐懼反應,其實是婚前恐懼癥的癥狀表現。

幽閉恐懼癥的表現介紹

幽閉恐懼癥屬于恐懼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幽閉恐懼癥是對封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癥。

幽閉恐懼癥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電梯、車箱或機艙內,可能發生恐慌癥狀,或者害怕會發生恐慌癥狀。

幽閉恐懼癥是指一種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心理的一種心理疾病,如要電梯里會出現恐懼,在車箱、飛機中出現恐懼心理等。它屬于恐懼癥的一種表現形式。

出現幽閉恐懼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成長經歷、性格因素、心理壓力等,不過幼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跟幽閉恐懼癥的關系很大。

比如說幼年時期的不愉快經歷,受到了心理傷害,出現了心理陰影,在成年后開始影響心理健康。

容易恐慌癥發作的人,通常會產生幽閉恐懼癥。倘若在封閉的空間產生恐慌,他們會因為無法逃離這樣的情況而感到恐懼。

幽閉恐懼癥患者可能會在室內場館、戲院或電梯中感到呼吸困難。像其他許多病癥一樣,幽閉恐懼癥可能肇因于孩提時期的創傷。

幽閉恐懼癥被普遍的認為是廣場恐懼癥的反例,不過這樣的論點是過分簡化的結果:幽閉恐懼癥患者會害怕待在群眾當中,而這也是廣場恐懼癥的特征之一。

所以在充滿群眾的市政廣場中,可能同時引發幽閉恐懼癥和廣場恐懼癥。

無疑,幽閉恐懼者是沒有安全感的,這種類型患者喜歡把自己關在一個圍城里面,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不受傷害,也有些可能是受環境影響,總之也是社交恐懼中的一種,這種類型的人際關系一般都不太好。

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形式

1.當進入一些特殊環境時就會不自主產生恐懼感。包括空曠的廣場、擁擠的公共場所、封閉的環境等,如球場、商店、劇場、公路、電梯、公共汽車、火車、黑暗等。

2.總是擔心在此場所中,會昏倒、發作某種病癥、失去控制,而又無法逃離現場。

3.只要一處于恐懼環境之中,就出現害怕出事的感覺,不自主想逃避,如若不能實現,就會心慌心跳、呼吸氣促、出冷汗、手足發抖、肌肉抽動,甚至昏厥。但一經離開恐懼環境,即可自行恢復正常。

1.一旦處于恐懼情境之中,幾乎必然能引發立即性的焦慮反應。

2.患者能理解自己的恐懼是過度而不合理。

3.患者會逃避該情境,或強忍痛苦與焦慮來面對,

4.這些逃避行為、預期性焦慮、身處其間時的痛苦,已經嚴重到干擾患者的常規生活、職業功能、社交活動。

5.患者若未滿十八歲,有癥狀的時期須至少六個月。

6.這些問題不能以其他的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釋。

治療幽閉恐懼癥屬于恐懼癥中的一種,按照一般恐懼癥治療方法,即可治療。治療幽閉恐懼癥和治療其他焦慮癥類似,可以采取一些解釋性的心理療法,或采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加以治療。

1.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西醫結合療法是一種獨特的醫療手段和方法,在世界醫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影響,是將兩種醫學體系有機地結合以達到最佳的配伍用藥方案和臨床最優的療效。

這種療法,其臨床療效既高于西醫又優于中醫,特別是對于恐懼癥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較高的實用價值。

2.藥物治療

恐懼癥的西醫藥物治療主要是運用抗焦慮劑,意在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常用的藥物有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硝基安定、氯硝安定等。

三環類抗抑郁藥在抗恐懼癥的治療中有過報告,但效果至今還沒有明確定論。

由于目前臨床藥物治療中的方法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考。因此,在藥物運用過程中,應多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

充分估計患者對各種藥物的耐受性,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治療的方法是:小劑量維持和臨時給藥法。是指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給予小量服藥,在遭遇恐懼時或預測恐懼即將發作前加量服藥。

此外,抗焦慮藥與抗抑郁藥的聯合使用,臨床中也較多見。

3.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在恐懼癥的治療上被研究得最徹底,同時又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1)認識治療法

醫生必須首先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分析恐懼對象。指出其恐懼的原因是因為缺乏認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懼,首先必須要先知已。

要幫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認識“怕”的內容,計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幾率。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正確評價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作“個人定位法”。

(2)系統脫敏法

這是目前被認為治療恐懼癥最安全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由醫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并讓患者依此循序漸進地暴露于引起恐懼的事物和場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癥狀完全消失。

這種方法較為緩和,容易為患者接受。缺點是治療時間長,效果產生慢

(3)暴露療法

這是一種驟進型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輔導的基礎上,將患者驟然置于恐懼事物之前,或場所之中。

令其無法逃避,從而刺激其內心出現極度的反應。經過刺激后,患者并沒有受到實質性恐懼對象的傷害,從而建立對恐懼對象的認識,消除恐懼心理。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點是患者必須有一定的身體條件,否則會令患者過度恐懼而出現昏厥。因此,在進行暴露療法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搶救知識和配備一定搶救設備。

此外,還有人運用藥物催眠,甚至直接催眠進行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只是臨床中要求條件較高,一般較難實施。

4.自我調整

多增強自己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同時進行一些放松訓練,能及時的調整好自己的緊張情緒,試著慢慢地進入到讓自己恐懼的幽閉環境,一步一步的,慢慢地進行脫敏。

戀愛恐懼癥的表現是什麼

經歷過或者看過某些事情以后對戀愛產生一種害怕,不信任的感覺。 想擺脫這習慣,卻擔心陷入那狀態,害怕關系的確立,擔心一旦確立了關系之后既往的感情就一去不返。 害怕著沒有永恒,其實或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戀愛恐懼癥就是指對戀愛出現恐懼,進入可以戀愛的年齡卻不敢戀愛,從而影響了自己的感情生活。

戀愛恐懼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生經歷有關,比如說自己在以前的愛情史中受到過傷害,或者說自己的親人與朋友有被愛情傷害過,甚至是因為觀看一些愛情電影、電視劇,曲解了對愛情的看法個觀點,從而產生了心理陰影,對愛情產生了恐懼心理。但是愛情是人類的情感之一,一個正常的人,應該能夠擁有正常的愛情,愛情也是人類的一種情感需求,排斥愛情不利于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

愛情恐懼癥發病后的初期反應,逐漸會改變生活習性,對情感類測試會特別用心,各類殘破愛情故事都以為是為自己設身處地。戀愛中的更變本加厲,脆弱敏感外加有了財務和偵緝興趣,事無巨細盤點感情,他(她)的任何動靜的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戰敗的呢,疲憊沉悶氣喘心悸牙痛頭痛夢囈,從此不是行跡詭異四處留戀,就是沉寂如詩人一般,對感情不是精神不濟就是神經麻痹。如果有上述癥狀,那很不幸,你很有可能已經感染了此類病菌。

(1)我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糟糕的婚姻,也經歷了一場幾乎耗盡我全部精力的離婚。從那之后我再也沒想過擁有什麼愛情,那已經離我太遙遠了。

(2)我曾與很多人處得不太愉快,也被很多人拒絕不定期N次,我不愿意再嘗這種被拒絕的感受,那種滋味真的很苦,也令我難忘。

(3)為什麼搞得那麼麻煩?愛情這東西不會長久的。50%的婚姻終究會以失敗告終。

(4)遲早你的愛人會欺騙你的,所以我不想淌這個混水。

(5)我不希望任何人有這種力量影響我的生活,我的幸福和快樂。

(6)愛情會讓人變成傻瓜,蠢蛋。我不想再做那樣弱智的人。真的你會失去控制的。

(7)有人說愛情=婚姻,責任、鈔票。但對我來講不是,永遠也不是。

(8)愛情讓我變得很不自立,沒有主張。

(9)我要的只是性愛。

(10)愛情讓我迷失了我自己,我不希望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11)不喜歡跟異性主動接觸,也不相信一見鐘情,用自己的道德和觀念把自己困在一個同樣無法戀愛的朋友圈里。

(12)永遠沒有理想型。

心理分類

戀愛恐懼的方式因人而異,根據戀愛進行的階段范疇,大致分成三類,即戀愛前恐懼(拒絕型戀愛恐懼)、戀愛中恐懼(焦慮型戀愛恐懼)及戀愛后恐懼(又稱受傷型戀愛恐懼)。

拒絕型

癥狀:一旦嗅到有愛情的氣味,便自然反應地退避三舍,常常害怕感情走到盡頭是一場歡喜一場空,因此寧愿在機會來臨之時卻步不前。同時,此類人會由于過分關注結果而忽略戀愛過程中得到的享受。

分析:這類人通常較為內斂、不自信和敏感。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為了避免最后失敗,只好選擇棄權。套用一句話就是,“為了不讓別人拒絕我,我就先拒絕別人。”

不自信的他們可能在童年早期經歷了不少的挫折或者打擊,當每一次創造和嘗試都受到成年人的打壓時,兒童的他(她)就會對自己產生不信任。或者,他們在成長中經歷過家庭不幸的悲劇,成人后表現在愛情上便為不自信,不信任,嚴重者患上了拒絕型戀愛恐懼癥。

敏感的拒絕型者,通常善于觀察和感受,如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有人因愛情而受傷害,他們會把這種情況強加于自己未發生的愛情上,并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苦情戲,自己則扮演了劇中凄美得一塌糊涂的主角。

藥方:建立自信,除了觀眾、主角你還可以做導演。

對于能夠大膽戀愛的人來說,自信是向對方坦露自己內心的勇氣,也是接納別人的心的寬容。自信者可自如地面對外間的各種不確定性,不斷嘗試,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做自己生活的導演,而不甘心只做那個按照別人劇本演戲的主角,或者,只作為觀眾。不嘗試,永遠沒有勝算,沒開始就宣告失敗,你接受這樣的安排嗎?

焦慮型

有人會想,已經沉浸在戀愛喜悅中的人,還談什麼戀愛恐懼?但是我們也許都留意到,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即使在熱戀當中,亦會時刻計算著付出和得失之間的差距。有這種心態的人,總是要求別人按照他的邏輯來為他不斷付出,自己卻在私底下小心計算著所得,一旦偏離自己的軌跡,就誠惶誠恐,焦慮不安。

癥狀:這種人通常患得患失,對彼此的愛情關系缺乏信心。因此,他們對自己伴侶的一舉一動有超越常理的高標準,并有明確的感情大綱。相戀的過程中,這種人通常體察毫發,一旦對方行為不在“大綱”之內,就抓狂起來。

分析:這類人的內心深處因極度缺乏安全感而表現出焦慮。在戀愛中,他們時刻計算自己的付出與收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樣做才算愛,怎樣做就是忽視我,都有清晰的評判尺度。這種對待愛情的態度,時常讓人們覺得他們是高傲的公主或王子,實質上,他們的自尊是那麼虛弱,需要追求者不斷獻殷勤和卑躬屈膝才能使他獲得支撐自我的安全感。在他們看來,一旦對方為自己的付出(包括感情和行為)減少,他們對自己內在的價值判斷就會發生紊亂,結果是使他們覺得自己在對方面前變得越來越“廉價”。相反,伴侶無止境的付出卻能使他們自尊心倍增,他們是愛情上典型的“守財奴”。

在局外人看來,這種人身處親密關系之中,但事實上,那種怕被拋棄、怕不能被肯定的焦慮感卻始終使他們難以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因為他們必須從別人的付出與肯定中證明自己的價值,但事實上,只付出不計較收獲的人基本屬于稀有動物。

藥方:想愛情獲成功,必須學會往“情感帳戶”中存款。

每個在戀愛中的人都非常關注對方是否真正關心和愛自己,在他(她)心里,其實已有一個衡量的指標,比如你在某件事情上的反應,如果讓他滿意,他就會給你加分,否則就會扣除分。我們把這個加減分的機制稱為“情感帳戶”,如果加分,就認為一方往帳戶里存款,如果扣分,就是提款。可以這樣理解,焦慮型戀愛恐懼的人,基本上是一個只提款不存款的人。當他們每要求對方做一件事,就等于他們往對方的感情帳戶中提款。在整個戀愛的過程中,他們就是這樣不斷提款,卻極少往情感帳戶中存款,使自己在對方的感情帳戶中不斷透支。但是,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帳戶允許你只取錢不存款,就算你持有的是透支額度再高的信用卡,銀行始終有一天會向你提出還款要求的。

受傷型

有些人經過一次或者幾次愛情挫敗后,就會把傷痛時刻銘記于心,在日后的生活中,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便不敢再次投入戀愛,更不愿意付出真情。我們因此將這一類型的戀愛恐懼癥稱為受傷型恐懼癥。

癥狀:對愛情感到悲觀失望,感覺人不可信任。他們可能常作“戀愛軍師狀”,但在愛情的色彩中,他們看到的卻是烏云密布,而不是天藍水綠。他們會煞有介事地告訴身邊的人,愛情帶給人的種種苦難,并以自己作為世界上唯一的經典例子苦口婆心地告誡對方,要像遠離毒品那樣遠離愛情。或者他們只是感情的邊緣客,把游戲人間作為逃避自我的方式。

分析:沒有人的軀體上是完全沒有傷疤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把這塊傷疤作為過往歲月的唯一印記,只有受傷型戀愛恐懼的患者如此。他們在經歷一次或者幾次失敗之后,就把此間的經驗推廣普及,當每一次愛情機會來臨時,他們都不會忘記回頭看看這塊歷史傷疤,并再次憶起當時的疼痛,然后選擇與另一場戀愛擦肩而過。更有甚之,他們不但否定自己的戀愛,還用同樣的方式否定身邊的人的戀愛,并作將心比己狀。在他們看來,自己一次失敗就等于自己永恒的傷痛,亦應該成為別人的愛情的忠誠告誡。

經此失敗后,這種人將會朝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視異性為洪水野獸,一旦遇上避之則吉。另一部分人從此棄愛忘情,或愛情中不敢全部投入精力,不停的試探對方,直到對方離去才后悔莫及來真心的,可大多數為時已晚,畢竟不是很多人都懂得心理學。

藥方:被擊倒不是失敗,放棄嘗試才是最大的失敗。

如果在第一次沒有獲得冠軍的時候就黯然離場,100米跨欄12點9秒的紀錄的創造者便不可能是劉翔。每個人做每一件事,在成功之前必然會或多或少地遭遇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你能堅持下來,并且再接再厲。戀愛的道理也是一樣,成功之前有一個不斷嘗試——甚至可以說是“試錯”的過程。這次的“錯”也許就為下一次的“對”作了鋪墊,可是,如果只把這一“錯”看作永遠的錯,那麼這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為了一棵枯樹,放棄了整片森林。

戀愛恐懼癥的顯現,其實都可以在事實生活或者影視里找到索引,它們有的單獨出現,也有的交錯在彼此里,夾雜著露出端倪。比如《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就有介于拒絕型和焦慮型的共同特征,因黯然自己的身世,所以內斂而不自信,為了掩蓋,就顯現出孤傲來,懼怕傷害,也極度敏感和脆弱,點滴的細節,都傷神傷心,活生生累出一副病身子來。

人群恐懼癥的表現

主要表現在社交時害羞,感到局促不安、笨拙、口干、出汗、心跳劇烈、紅臉、口吃結巴、輕微戰抖。

有時候,呼吸急促,手腳冰涼。甚至會進入驚恐狀態。不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感反應和回避行為,并因而感到苦惱。當患者被迫進入社交場合時便產生嚴重的焦慮反應,惶然不知所措。可分為:

1.一般人群恐懼癥

一般人群恐懼癥,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你,觀察你的每個小動作。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

2.特殊人群恐懼癥

患了特殊人群恐懼癥,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盡管如此,在別的社交場合,卻并不感到恐懼。患者總是擔心會在別人面前出丑,在參加任何社會聚會之前,他們都會感到極度的焦慮。

本病是以恐懼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癥。伴有對害怕對象的回避反應。且明知不合理但反復呈現,難以控制。

符合神經癥的共同特征以恐懼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符合以下幾點。

1.對處境有強烈的恐懼,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2.發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

3.有反復或持續的回避行為。

4.知道恐懼過分或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5.對恐懼情景的回避必須是或曾經是突出的癥狀。

常人常見的恐懼情緒:除了癥狀的嚴重性以外,有無回避行為是鑒別的要點。所謂嚴重,即要患者感到強烈的難受,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反應,以致明顯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所謂回避,是指患者明知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并不相稱,卻必定要選擇回避。沒有回避就不算病態。

1.焦慮癥

焦慮癥患者的焦慮是持續存在的,并非針對某一具體的環境或對象,故又稱“自由浮動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而恐懼癥伴有的焦慮,多是境遇性的、很對性的、發作性的,時過境遷,焦慮即可減輕或消失。

2.疑病癥

是指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某部分的功能過分關注,懷疑患了某種疾病,顧慮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符,醫生的解釋和客觀檢查結果常不足以動搖其固有成見。恐懼癥則認為這種恐懼不必要,只是無法擺脫,故求助于醫生。更主要的鑒別在于恐懼癥所害怕的是患者身體以外的客體,疑病癥是擔心自身。

1.心理治療

(1)兜頭一問法社交恐懼癥患者平常表現為心理緊張或者焦慮。

因此,當心理過于緊張或焦慮時,不妨兜頭一問:再壞又能壞到哪里去?最終我又能失去些什麼?

想通了這些,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2)注意力集中法不必過度關注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小人物,不會引起人們的過分關注,正確的做法是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對。

(3)系統脫敏法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礙。

這種避免直接碰撞敏感中心的方法使一個原本看來很困難的社交行為變得容易起來,這種方法對輕度社交恐懼癥一般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4)鐘擺法為了戰勝恐懼,心里不妨這樣想:鐘擺要擺向這一邊,必須先往另一邊使勁。我臉紅大不了紅得像塊紅布;

我心跳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想跳得比搖滾樂鼓點還快呢!

結果人們會發現實際情況遠沒有原先想象得那麼嚴重,于是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正題上。

2.藥物治療

嚴格說并無一種消除恐懼情緒的藥物,但地西泮等抗焦慮藥和普萘洛爾等對人群恐懼癥的軀體癥狀效果很好。

三環抗抑郁劑及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對恐懼伴焦慮的患者常有幫助。文獻報道,丙咪嗪對發作有時具有戲劇性效果。

3.自我調節

(1)要有自信心。

(2)不要害怕別人的議論。

(3)學會自我暗示。

4.食療

蓮子芡實粥、蓮子百合粥。功效:鎮靜神經,養心安神,有益于加快恢復體力,克服社交恐懼癥。

預后

兒童時期起病預后較好,5年以后基本恢復或明顯緩解。病程已持續一年以上者,如不經治療,以后5年內變化不會很大,但在更長時間以后會有些逐步改善。

上班恐懼癥的表現

“上班恐懼癥”表現概括有兩點: 一是上班前不想上班,焦慮; 二是上班第一天萎靡不振、煩躁。例如春節長假讓上班族的社會活動范圍發生很大變化。

人們外出旅游、回老家探親、走親訪友、聚會應酬等等,與平日里緊張的工作拉開很大反差。尤其是春節長假回來上班,要面對新一年的工作,頭緒更多、壓力更大。

專家稱,上班族在長假前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下,已形成一種應急機制,身心會相應建立與工作環境匹配的思維和運作模式。

放長假打破原來的生活規律,進行完全不同的其他活動。再回來上班會出現諸多不適應的現象,或產生失落感。建議做些放松訓練,如聽輕松音樂、睡眠前喝杯熱牛奶等。

可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鍛煉,打理好情緒。“上班恐懼癥”發病周期一般3至5天,若一周您都緩不過來,就要找專業心理醫生了。預防在于防“上班恐懼征” 重在保持平常心。

預防“上班恐懼征”,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休息是一種調節劑,不能過短,也不能過長,假期的時間應該算合適的,之所以有些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不舒的感覺,這是環境適應問題。

要適時地轉換“角色”,即在長假的最后一天,從“休閑”狀態中走出來,靜心梳理上班后該做的事;假日最后一晚保持充足的睡眠。只要調控適當,就可避免發生上班恐懼征。

以休息為主

如果長假能以休息為主,適當增加比平時多一些的家務,適當增加比平時多一些的娛樂,適當地親友互訪或家人團聚等等,舊的動力定型就不至于被過大的破壞。

節日過后重新建立或恢復時就比較容易,就不會出現“上班恐懼征”,根本在于盡可能過得輕松愉快,不要與平時出現過大的反差。

適當學會放松

舒適地坐在沙發或椅子上,不要有意用勁,什麼也不想,把休息的意念送到全身各部位,并想像相關的肌肉做出相應的反應。

先放松腳尖,接下來逐漸向上放松腳腕、小腿、膝蓋、大腿;松弛到肩部后,再轉向兩手指尖,從指尖而手指、手腕、小臂、肘、大臂、肩部;最后,按脖子、臉面、頭部順序放松。

全身松弛下來后,轉入調整呼吸。把注意力集中于肚臍一帶,與此同時,緩緩地將肚臍向背部貼近,隨之呼氣。

充分呼氣完了后,緩慢而自然地向體內進氣,然后再邊將肚臍向背部靠近、邊吐氣。

這樣的呼吸,要盡可能做得緩慢些,寧靜些,在不停地呼氣的同時,心中可以這樣想:“真舒服!”在此過程中,身心將均感舒爽,得到心曠神怡的感受,即使是在焦慮不安時,亦會收到驅散焦躁,鎮定精神,獲得心情舒暢之效。

提前進入角色

專家還指出,人的神經系統有個“始動調節”的特點,星期一上班時效率低,人們一下子難以適應快節奏的工作方式有關。

因此,在上班的前一天,應有意識地做一些與工作相關的事,如看看書、思考工作的內容等,都有助于盡早地進入工作狀態。

多想開心事

患“上班恐懼癥”的多是年輕人,其誘因很多,如分離性焦慮,人際交往困難,在工作上有過委屈、挫折、羞辱經歷等。

要預防這些癥狀,可在長假結束后從休閑的狀態中走出來,靜心思考上班后應該做的事情,保持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平日多做令自己開心的事,多找朋友聊聊天,或去空氣清新的地方換換環境,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

飯前飯后多運動

在公司單位如果公司提供健身房或者一些娛樂運動設施可以適當的進行下小度運動.因為這樣可以調節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讓全身得到放松,亦不至于在公司感到疲倦。回到辦公室可以偶爾聽一些音樂調節工作狀態。所謂的工作恐懼癥是害怕進入重復的工作狀態,造成一種厭倦的心理。穩定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工作的心態 。這樣就會慢慢的越來越喜歡工作。

節后上班恐懼癥

節后上班恐懼癥最有明顯,無非就兩種。

1、公司的工作壓力過大、造成不想去面對公司的領導和同事,造成精神上的壓力。他們絕大部分并不是因為過節期間休息不好,或者飲食不規律,實際上,他們擔心的不是上班本身,而是要面對自己無法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壓力或者是一直存在的人際障礙。

2、節后上班恐懼癥,因為過節長假的原因,在假期期間過于的放松 和充沛的時間娛樂。

一想到上班就異常的不情愿和恐懼,這是一種人的本能從一種場景進入到另外一種場景的轉變。精神上受到刺激產生的。

如何調節節后上班恐懼癥呢?

清晨從悠閑到緊張、從溫暖的家庭到空氣凝結的寫字樓讓人感到有點不習慣,工作很難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也不高。

可以給自己安排不用動腦的工作,或者一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比如抄寫資料,或者是安排工作日程,選擇一些諸如整理書信、文件等閑散一些的工作。這樣靜靜地進入工作狀態,通過無關能力的整理過程,獲得小小的滿足,達到舒心的目的。

當然,也可以多看一些圖片、圖像等東西,也有助于大腦神經系統的恢復,這些都可幫助自己盡快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日常護理

1、心理護理

要做好心理護理,首先要發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有的放矢,促進康復。

2、運動鍛煉

當恐懼感襲來時,身體會分泌過盛的腎上腺素,而當你活動時,會消耗腎上腺素。若你無法走動,不妨試著收縮及放松各部位肌肉。收縮大腿肌肉,然后迅速放松。這種一緊一松的肌肉運動也能消耗腎上腺素。

3、生活照顧

家庭護理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照顧好患者的生活,其任務是監督、協助或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飲食、衛生、睡眠等。

4、安全護理

去除患者身上,住室及家庭環境中的危險物品,如刀剪、鐵器、繩索、暖瓶及劇毒外用藥品等,還應避免患者獨自使用電源,煤氣開關及陽臺等。

科學有效的日常護理對于工作恐懼癥患者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恐懼癥患者最好在接受系統正規治療的同時,做好日常護理工作,并且選擇正確的治療藥物(靜神定恐劑)為自己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對人恐懼癥的表現

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認為眼睛的余光在窺視別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稱對人恐怖癥或稱對人恐懼癥。本病以回避對物體、情境或活動的恐懼為特征;患者明知這種恐怖不合理或是過分的,但又不能控制。臨床表現特殊,因而診斷不難。

需要鑒別的疾病有

強迫癥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neurosis,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

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

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為0.05~1%,占精神科病人總數的0.1~2%。

國內流行學調查的本癥時點患病率為0.3‰。通常于青壯年期起病,性別分布上無顯著性差別。

強迫癥狀源于患者內心的某些思想或觀念,并非對外界事物的恐懼,常有強迫動作,而少有回避行為。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屬于重型精神病,是精神病里最嚴重的一種。病因未明,多青壯年發病,隱匿起病,臨床上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以及精神活動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精神科疾病,是一種持續、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主要影響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能力,并進而影響行為及情感。

發病人群

在我們所見到的恐人癥病人中,發病年齡最小l 3歲,最大25歲。90%在l 3—19歲之間。初次求巨年齡最小16歲,最大32歲,平均為20歲。

由發病到求治其問要經過5年左右,男女都有。顯然是一種青少年的常見心理病。

發病原因

恐人癥病人大多性格孤僻,極其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生活作風”方面的評價。在青春期開始自然地出現難以克制的對異性的向往和性幻想時,沒有心理準備,認為這是可恥的事,怕被別人覺察出來。

但又不敢于向別人詢問以矯正自己的錯誤判斷,感到心中有了“鬼”’而出現輕度恐人癥狀,如心情緊張、臉紅等。

如果幼年期有過一些性經歷,這時,這些經歷便自然會浮現出來。由于病人在此年齡期間對性道德沒有成熟的、正確的理解,便不恰當地譴責自己。

因此,這些幼年性經歷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可恥罪過”,成了心中的“鬼”,因而加劇了恐人癥的病情并使之不斷惡化。

我們曾對一些性格較開朗的青年軀體病人和正常人進行了同樣的調查,其中有25%的病人承認幼年期也有過類似的性經歷,在當時也曾感到好奇和有趣,但印象多不深刻,他們在回憶這些兒童無知的性游戲時,不覺得有什麼重大意義,更不加自我譴責。

另外,在我們研究性變態的過程中,病人幾乎都可回憶起幼年的性經歷(見性變態的治療一章),但在他們首次出現變態性行為以前,這些經歷已經完全被忘卻。在心理治療以前也從來沒

有在意識上浮現過,更沒有自我譴責。

由上面的研究,可以說,某些性格靦腆的少年,當青春期開始出現成年的性欲望和性幻想時。

不能正確理解不恰當地壓制并用不完全理解的性道德來自我譴責時,出現羞恥反應(如臉紅,怕見人等)。對幼年性經歷的不恰當譴責加尉心理沖突,進入惡性循環狀態。我認為這就是恐人癥的發病心理機制。

剛到青春期的少年對初出現的成年性欲望和性幻想.有羞恥感,徐了個性特點的因素外;顯然和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關系。

一些日本學者認為羞恥心是引起恐人癥的社會心理基礎。日本社會是特別重視羞恥心的。

所以,具有對視恐怖和敏感性關系妄想癥的嚴重恐人癥為日本國所特有(木村駿:日本人④對人恐怖,1982,186頁)。

但是,應當認識到,重視羞恥心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中國文化傳統“禮義廉恥”中,知恥是重要部分。

到目前為止,對于剛達青春期的男女少年,當眾揭穿他,(她)們內心隱藏的性愛秘密和性幻想。

仍然是使人臉紅,害羞的事,尤其對那些受到某種程度的禁欲教育,性格靦腆而又自我要求“作風正派”的少年。

在西方,即使在上個世紀性解觸思潮興起以前,青少年對異性同齡產生了性愛感情和性幻想,大多可和別人談出并不引以為恥。

現代西方更是如此.從許多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東西方社會的這種差異.這可能是在中國當前恐人癥還較多見的原因之一。

癥狀表現

可有短暫的恐怖癥狀,但有其他精神癥狀同時存在,可資鑒別。

恐人癥的癥狀較為復雜,除了見人表情不自然或感到臉紅外,還有對視恐怖、敏感性關系妄想以及表現為強迫意向的沖動。

注視異性身體特殊部位如陰部、胸部等,而且癥狀有發展加重趨勢..有的病人在病的。

開始就認為別人明出他的表情變化和窘態,對方的眼神已經洞察到他內心里的想法等等。這時還.只是一種推想,但已不易簡單地被說服。

他們根據別人在他面前的一舉一動如皺眉、轉頭等敞出錯誤判斷,認為這些都說明別人對他們的否定評價和蔑視。

病人對這些癥狀并沒有完整的自知力,臨床上和原發性妄想難以區別。常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的“邊緣病例”或精神分裂癥的“類神經官能癥型”。

另一些病人的最初病例就是眼睛“不聽自己指揮”,控制不住地甩余光看異性陰部,感到難堪,或看到異性即幻想和對方接吻、擁抱甚至性交。

而且斷定這些想法已被別人從他們眼里看出來了。由于出現這些想法而不敢接近人,外表表現為不敢和人交往。這些病人遲早會自己意識到“心理有病了’而主動要求治療。

這是和精神分裂癥區別的重要標志。像DSM一Ⅲ一R。中所描述的社交恐怖癥病人在中國也可見到,但癥狀較簡單。

常只有某個癥狀如在公共廁所解不出小便,在公共食堂不敢用餐等,而且在發病后很長時向內不發展新的癥狀。

社交恐懼癥的表現

恐怖癥的核心癥狀是恐懼緊張,并因恐怖引起嚴重焦慮甚至達到驚恐的程度。

社交恐怖癥

主要是在社交場合下幾乎不可控制地誘發即刻的焦慮發作,并對社交性場景持久地、明顯地害怕和回避。

具體表現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場合或被人注意的場合出現表情尷尬、發抖,臉紅、出汗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怕引起別人的注意。

因此回避誘發焦慮的社交場景,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尤其回避與別人談話。

赤面恐怖是較常見的一種,患者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害羞臉紅、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

有的患者害怕看別人的眼睛,怕跟別人的視線相遇,稱為對視恐怖。

病因

1.遺傳因素

雙生子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出現恐怖癥同病的現象多一些,提示遺傳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

但也有對恐怖癥的家系研究并未發現雙生子同病率增加。因此尚無明確證據表明遺傳在該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質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膽小、害羞、依賴性強和高度內向。

3.心理社會因素

在發病中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車禍,就對乘車產生恐懼。

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并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

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歷(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

心理動力學派認為恐怖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沖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換作用的結果。

條件反射和學習理論在該癥發生中的作用是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結語:恐懼癥其實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人其實有很多恐懼癥患者,或輕微,或明顯,這些人群的心理素質是有些脆弱的,很容易受傷,從而更加重恐懼癥的程度,所以一旦發現一定要注意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