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當中,龍是唯一的一種虛構動物;
古代說法當中,龍生的每一個兒子往往在形狀以及性格方面會有很大差異;
那麽你知道龍之九子的傳說故事由來是怎麽樣的嗎?一起來看看吧。
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根據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并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赑屃、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后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于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麽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歷野獲編》卷七)等等。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經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說了。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麽,說法也不同。從一子到九子的順序分兩組:
1、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
2、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尊重第二組說法,但依然相信第一組說法。
以上就是龍之九子的傳說故事由來的匯總,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一定的幫助哦!更多資訊信息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