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十二生肖屬虎的傳說和來歷

解夢佬 23 0

人們視虎為百獸之王,稱其為山君,《說文*虎部》:虎,山君之獸。寅為虎,虎也就得了寅的雅號。南朝陶弘景所撰道教名著《真誥*翼真撿》記:有云寅獸白齒者,是虎牙也……亦云寅克。寅獸、寅客均為虎,類似的別稱還有斑寅將軍。古代傳奇故事說,唐玄宗時,有秀才在南山莊夜吟,來訪者叩門,自稱南山斑寅將軍,吟詠暢談,海闊天空。客人告辭后,才查明斑寅將軍原來是山中的老虎所變。葛洪《抱樸子》記:山中寅日,這是因循了寅為虎的說法。

古人為虎起了很多別致的名字,還把虎幻想成通達韌性、伸張正義的義獸。唐代小說里,更編出以虎為煤,促成人間秦晉之好的故事,從虛幻的美好世界回到現實的殘酷生活,人們還要面對虎患。民間虎的形象在經歷了漫長的時光,雖然失去了山林的兇猛,取而代之的是憨態可掬,但是在人們眼里卻任然是虎威未減,鎮宅、守墓、驅邪避災,人們會給他不同的職位、給予不同的用處。有些民間的工藝品使虎形象更加的形象,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幸福的向往。
十二生肖屬虎的傳說和來歷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屬寅,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二寅時——清晨三點至五點又稱虎時。
在遠古時候,屬相中有獅子,沒有老虎。由于獅子太兇殘,名聲不好,主管封屬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獅子除名,但是又必須補進一位鎮管山林的動物。這時,玉帝想到殿前的虎衛士。
天宮的虎衛士從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種不出名的動物。它從貓師傅那里學得抓、撲、咬、煎、沖、躍、折等十八般武藝后,成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它較量的,不死即傷。從此,老虎雄霸山林。后來,玉帝聽說老鴉勇猛無比,便下旨傳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衛十較量,贏得勝利。從此,老虎便成了天宮的殿前衛士。
準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飛禽走獸見無人鎮管,開始胡作非為起來。給人間造成了災難這事驚動了土地神,土地神連忙上報天庭,請玉帝派統勇天神鎮住百獸。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勝一次,便給他記一功。玉帝只求人間安寧,當然滿口答應老虎的要求。
來了凡間,老虎了解到獅子、熊、馬是當時最厲害的三種動物。它就專門向這三種動物挑戰。憑著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藝連接擊敗了獅子、熊、馬。其他惡獸聞風而逃,藏進了無人居住的森林荒野。人間歡聲動地,感謝老虎為人世間立了大功。
回到天上,玉帝因老虎連勝三伏,便在它的前領刻下了三條橫線。后來,人間又受到東海龜怪的騷擾,大地一片汪洋。蝦兵蟹將作惡人間,老虎又來到凡間,咬死了龜怪。玉帝一高興,又給老虎記一大功,在額頭的三橫之中又添了一豎。于是一個醒目的王字現在老虎前額。從此,老虎便為百獸之王,總管百獸。時至今天,虎額上也還可見到威風的王字。
獅子的惡名傳來天宮后,玉帝便決定除去獅子的屬相頭銜,補進了獸王虎。從此,虎成為了屬相,獅子則被貶到遙遠的南方去了。當然,老虎也從玉帝的殿前衛士下凡間,永保下界安寧。今天也還有虎符、虎環、虎雕等除災免禍的鎮邪物。在農村,不少人家也喜歡給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為個咐,這不是圖個趨吉避邪,吉祥平安。
凌晨3-5時(即寅時)。據古書載。這時候,老虎是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因為寅時同虎搭配。
生肖虎的象征意義
諺語,有人說它是智慧的花朵。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的諺語數量眾多,流傳廣泛,是廣大群眾所創造并喜聞樂見的富有氣息和情趣的語言表達形式。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牛不喝水不能強摁頭、兔子不吃窩邊草……等等。與老虎有關的諺語也十分豐富,這些諺語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兇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權威的面前。如封建社會中那些當官的,無論是生活在帝王身邊的文臣武將,還是那些達官顯貴的下屬,凡事總得謹小慎微,服從上級和帝王的意志,必須視帝王國君和達官顯貴的眼色并迎合其好惡行事,否則一不小心,一思之念,一句之言都會觸怒他們,輕者有牢獄之災,重者就會招致鐐之禍,乃至斬首示眾,誅夷九族。在官場或民間就流行著反映上述心態的諺語:伴君如伴虎、老虎門下官難做之類。
在人們的心目中,老虎是威嚴與權勢的象征,言談舉止一派凜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氣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于是民諺中就有這樣的說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誰敢摸?、老虎未吃人,樣子赫殺人。有些諺語表現了老虎的習性,以及它與人、與環境、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某種特殊關系。前者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老虎藏在洞里不顯威風;后者如前門拒虎,后門進狼、羊兒跑進虎群、老虎進了城,家家都閉門、好虎架不住狼群……有些諺語,絕大多數除了表面的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淺層含義之外,還有其本質的深層含義,表現為或具有某種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或者在這些諺語的背后,潛藏著首先的意味和生活的情趣。
這種諺語實際上是種比喻,可能是某種象征,都是思維的美麗之花,是人們出于某種目的而設想或虛構出來的。如:老虎頭上撲蒼蠅、老虎頭上搔癢、兩虎相斗,必有一傷、羊披上虎皮,見到老虎還是害怕、羊跟老虎交朋友,總有一天會吃虧、豬給老虎拜年,有去而無歸、苛政猛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些諺語,都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有的甚至可以就是寓言故事的概括與濃縮,是極為精湛的語言藝術。如上述所舉諺語中的羊披上虎皮,見到老虎還是害怕,這與漢代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述的羊質虎皮的寓言故事,無論是構思的新穎,主旨的深刻,還是表現手法,都可以就是含意深刻的古訓,又可以就是激勵人們為實現理想而艱苦奮斗的格言或名言、警語。
它的表層語意并不深秋,意思是說,如果你不進入老虎居住的洞穴,就無法得到你想得到的小老虎。但是,這條諺語由比喻而出來的的主旨卻十分深刻,它告訴人們,你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或達到某種目的,如果不冒風險,不以艱苦的努力與實踐,就不能取得成功和勝利,就不能如愿以償,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條諺語在民間或者是上層流傳都十分廣泛,其典出于《東觀漢記·一六·班超傳》原本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這個典故是說:班超帶領漢軍去攻打在邊境經常進犯匈奴,久而久之,將士都有些厭戰情緒。一次,班超與將士三十六人在一起飲酒,個個喝得面紅耳赤,情緒高漲勃發,興味盎然。于是班超就乘著酒興,面對將士的厭戰,憤怒地激勵將士道: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現在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乘著漆黑之夜,以火攻去襲擊匈奴的兵營。這樣,不僅可以使匈奴不知我軍的兵力到底有多少,而且攻其不備,一定會使匈奴之軍在不備而戰之中驚恐萬狀,措手不及,他們就會被我威武之師,消滅得干干盡盡!這個典故歷經演變,深入民間,成為人民大眾的口頭禪,婦孺皆知,童叟均曉。這條近乎格言或警語式的諺語,還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國志·呂蒙傳》);但后世用得最多的還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的從正面說,也寫作入虎穴而得虎子;最后濃縮為成語虎穴得子。由此可見,與虎有關的任何一條諺語,從其創造或演變的過程來看,不知凝聚了人民大眾中多少的智慧與心血,它是一語言礦山中提煉出來的一克鐳,也是語言中的精化或者精萃。
虎是山中之君、百獸之王,人們愛虎而畏虎。因此人們也將虎視為兇猛、殘暴的動物,民間有不少打虎的傳說,出現了不少獵虎、打虎、射虎的猛將與壯士,從漢代射虎入石的李廣虎將,到黑旋風李逵為救母而殺虎、行者武松于景陽岡打虎……等等。這些故事在今天看來,對于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搶救并保護現已瀕臨絕種的老虎的現實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違法的。但是從這些故事的歷史背景及產生的社會心理來看,卻反映了人類保護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這種心理在民間傳說或民諺中也有反映。因此老虎雖然威武兇猛,但也有英雄壯士不畏虎兇虎威,有勇氣有膽量去打虎,將虎與某種強權惡勢聯系起來以英勇無畏之氣魄去打虎、斗虎、滅虎,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強權惡勢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們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諺語也不少。如:敢把皇帝拉下馬則老虎也得掰掉牙、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老虎尾巴掛掃帚,威風掃地、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頭撿大磚、虎入陷井,走投無路……這說明,虎是可以征服的,也是不足為懼的,還說明,兇惡、殘暴的老虎,作為某種權勢或權威的象征,它也會有虎死倒威的時候,壽終正寢的命運。這些諺語的寓意或主旨,對于肖虎的人來說,是足以為訓的。
再說與虎有關的歇后語。歇后語也是俗語的一種,多為群眾創造并喜用、習用,具有幽默詼諧、通俗形象的特點和特殊結構之定型語句。歇后語一般由前后兩部分作用于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隱語;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對前一部分的解釋或引伸。使用時通常是只說第一部分而隱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讓聽者玩味揣摩,故又稱"歇后"或隱語。歇后語可分為兩種,一是諧音的,一種是比喻的。

關注紫微府官方微信,獲取更多生肖獨家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