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虎與中國文化

解夢佬 25 0

千百年來,虎形象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虎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民間風俗,還是文學作品、習用語言中都不時閃現著虎的身姿,蘊含著虎文化的因子。


虎與中國文化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劃龍舟,還有許多地方盛行佩戈虎(用艾葉裝飾的虎形飾物)以辟邪禳災,如山東、浙江、江蘇、福建都有此習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在這一天,婦女剪彩帛制成虎頭,虎頭上綴著大蒜、八卦符、小粽子等物,系在兒童背上,也有的地方,如安徽的淮北地區,則是用黃布做兜肚、鞋子,上繡虎頭、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螞蜂),稱艾虎震五毒,給兒童穿戴可以辟邪,俗稱此習俗為端午景。
北京民間流行在端午節這天窗戶上貼紅紙剪的吉祥葫蘆,懸朱砂畫的符,插蒲草扎的龍和艾虎。北京城內有專制紅色絨花艾虎震五毒,插于婦女頭上。北方各地端午節還給娃娃手腕上扎五色線、佩艾虎香包,用維黃酒在娃娃額頭上寫王字,名叫虎頭紋,家家戶戶經張貼艾虎霣五毒、老虎葫蘆剪,貼在門上辟邪。艾虎的種類十分眾多,它不僅有驅邪祛災的功能,有保護娃娃的寓意,是婦女時尚的裝扮,而且由于艾與愛兩字同音,艾虎就成為愛虎,經過長期的民俗演變,漸漸變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愛的節日,反映了民間對陽剛之美的崇尚和扶正祛邪的心理。
還有的地方,端午節佩帶繭虎。取黃色的新蠶繭,用彩筆描畫或用色紙、艾葉剪貼成虎形,頭尾須眉花紋具備,據說戴上可驅毒驅邪。山東蓬萊、黃縣等地更是別出心裁制成繭虎玩具,將繭一分為二,內置兩泥丸,然后重新合上,在繭的兩頭作成虎頭的模樣,放到斜坡上就會自動往下滾,深受孩子喜愛。這一風俗也有保護娃娃平安的意思。
舊時民間有在新春張貼、懸掛虎圖的習裕。除夕之夜,家戶門前裝飾桃符,用桃木刻成小人,或在桃木扳上畫虎頭辟邪,表示鎮壓惡鬼的神人和鬼在此守衛。華北各省除夕在家里正廳內掛鎮宅的神虎圖,以祈求神虎保佑,諸邪辟易,并守住家中錢財。福建漳州年畫中有《五虎圖》,畫上有五只猛虎圍坐在聚寶盆旁邊,這里是取虎福諧音,以祈神降福。民間有喻虎為福神的,把喜鵲稱作報喜鳥,猛虎和喜鵲在一起,就有了福至喜到的吉祥之意。晉南有首清明節歌謠:柳葉菜,虎頭饃,袓先墳全把頭磕,陳麥饃饃您吃著,七月十五您回來,給您蒸個大棗果。這首歌謠唱的就是清明節用虎饃祭祀祖先的習俗,在陜西、山西一些地區流傳較廣。
土家族普遍信奉白虎神,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建造有許多白虎廟,供人祭祀,這種敬虎習俗被稱為還相公懕,即還愿祭祖,向袓先析求消災免禍。
彝族自稱為虎的后代,虎的民族。他們以虎作地名,給自己的子女取與虎有關的名字,給小孩佩戴布老虎,并且戴虎頭帽、穿虎頭鞋,每逢紅白喜事,還有耍虎像的習俗。
彝族某些居住地區還有老虎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八日落時候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太陽出升前結束,過老虎節要舉行慶祝活動,請虎神,跳虎舞,吃虎肉(其實是豬肉),正月十五日為送虎東歸日,從酉時開始,虎代表山神老人到各家各戶去拜年,口念吉祥語。彝族人認為只有過虎節,人口才會發達,六畜才會興旺,莊稼才會豐收。
虎與漢民疾的許多育兒風俗也有關,如用虎骨水給新生兒沐浴,據說可保嬰兒一生無病;又如穿虎頭鞋以祈求孩子幸福健康、長命百歲。陜西省西府等地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嬰兒過滿月時,舅家要送去一只黃布做的小老虎,以祝愿孩子將來像老虎一樣威武強健,進大門時,要把布老虎的尾巴折斷一截,丟在門外,以祝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災無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風俗,每逢孩子過生日時,舅舅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以枕著睡覺,又可以當作玩具,還表示吉祥的祝福。
我們已經知道、虎與人的緊張關系經常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有不少人虎之戰的故事。但虎在傳說中也并非都是一味兇殘暴戾的模樣,由于虎嘯中的嘯與孝同音,所以民間也演繹出不少關于孝虎的故事。元朝林坤撰《誠齋雜記》中有一個虎不食孝子的故事:楊威少年喪父,對母親十分孝敬,一次同母親一起上山打柴,遇上猛虎,自知無法抵抗,于是緊抱母親邊哭邊后退,老虎見此情景,感其孝心,便回頭遠去。晉朝干寶《搜神記》中有一則因有孝德而被虎暗中相救的故事:山東東平人衡農幼年喪母,對繼母也十分孝敬。一天,他在到人家的房子里借住,夜里到風打雷,他連連夢見一只老虎咬他的腳,他連忙把妻子叫起來到了院子里,磕了三個頭,這時,房子突然坍塌下來,壓死三十余人,衡農夫婦幸免于難。尚義知恩也是老虎兇猛本性外的另一個方面。
虎報拔刺之恩類型的故事為數不少,這里僅舉一例。唐人著作《虎苑》載,唐代劉禹錫在給人的一封答信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婦人,走山路時碰見一只足上扎了芒刺的老虎,就幫它把刺拔了出來。等到老婦人回到家,老虎便扔來野兔、狐裡等,此后每天都如此,一天老虎突然扔來一個死人,村里人把老婦人送往官府,告她殺人,老婦說明原委后被無罪釋放,她回家后對老虎說,你感謝歸惑謝,可是請大王千萬不要再扔死人進來了。
《太平廣記》中有一篇《申屠澄》,講了一個人娶虎妻的故事。書生申屠澄赴濮州什彬縣任縣尉的路上,遇到大風雪,到路旁一茅屋里取暖。屋中有一對老夫婦和一位十四五歲的女孩,申屠澄見女孩聰明嫵媚,便向她求婚并得到應允,當晚成婚,第三天,新婦告別老夫婦,隨申屠澄上路。申的妻子持家有方,廣交賓客,親族和仆人交口稱贊,夫妻情誼更為深厚。后來他們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都聰明伶俐。申屠澄任職期滿,返回陜西老家,路過嘉陵江邊,在泉水旁休息。妻子忽然惆悵地吟了一首詩:琴瑟情雖重,山林志自深,常憂時節變,辜負百年心。申屠澄以為她想念父母心切,勸慰她已快到家了,不必此傷。到了妻子的家,茅屋依舊、但空無一人。妻子思念親人,整日流淚。一天,她忽然發現屋角放舊衣服的下面有張虎皮,立刻破涕而笑,把虎皮披到身上,馬上變成一只老虎,沖出屋門,奔入了山林。申屠澄領著兒女順山路尋找,不見任何蹤影,對著山林大哭了幾天。
這則故事賦予了虎溫柔賢惠的美德,堪與織女、白蛇媲美,但人間雖好,猛虎志在山林,故事的結局不免讓人悵惘,一如牛郎織女、白蛇傳,表達了仙凡永隔、人獸相分的主題,也多少傳遞出現代人的孤獨,只有在一篇篇抻話、傳奇里重溫遠古那天人合一、人獸相親的情感。
古代許多詩人也描寫了虎的形象,或頌揚虎的威猛高貴,或以虎來揭露暴政、貶責世風衰敗。唐朝儲光羲《猛虎詞》云: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蒙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筆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氣浮,厚地隨聲震。君能賈余勇,日夕長相親。此詩以虎饑不食人的奇思妙想入筆,寫出虎的勇猛高貴及其雄風浩氣。
唐朝杜甫《遣興》詩云:猛虎馮其威,往往遭急縛。雷吼徒咆哮,枝撐已在腳。忽看皮寢處,無復光閃爍。人有甚于斯,足以勸元惡。這里的猛虎被緊縛四肢,只能徒自咆哮,無可奈何,詩人以此功誡世人切莫作惡:唐朝張籍《猛虎行》詩云: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林,長向忖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此詩寫出了虎之兇猛威勢,人不敢射,頗有諷喻之意。
五代詩人韋莊《虎跡》云:白額頓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我今避世棲巖穴,巖穴如何又見君。前兩句寫虎之膽大無畏、橫行無忌,后兩句寫詩人不容于世、避世孤居卻又見虎跡,借此諷喻虎狼當道的社會現實。
元朝于汝玉《虎》詩云:斑寅蠃得號將軍,月黑深山星目分:長嘯一聲風括地,雄跳三勱獸奔群。不堪羊質披文炳,無奈狐行假焰熏。摯毒由來人共懾,豈知更有猛于君。此詩前六句均寫兇猛威風,末兩句才是詩眼所在,使人想到比虎更的猛殘暴的苛政。《古今圖書集成·虎部·雜錄》記載張禺山的一首詩,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統治者的貪婪、殘暴:昔日漢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又曰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慚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動牙齒。又曰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衡。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廣將過去和今日的使君(州郡的官吏)對比,揭示出今日的官吏撕去偽裝,公開地掠奪百姓財物,更加肆無忌憚,貪得無厭。
與虎有關的成語俗語有:放虎歸山比喻自留禍根;狐假虎威比喻借別人的威勢嚇唬人;虎背熊腰形容身體魁梧健壯;虎踞龍盤比喻地勢險要、氣勢維偉;虎視眈眈比喻惡狠狠地盯著;虎頭蛇尾比喻做事有始無終;狼吞虎咽比喻吃東西又猛又急;兩虎相斗形容兩雄相爭;騎虎難下形容做事遇到困難,但如中途停頓會大受損失所以不得不繼續做下去;如虎添翼比瑜強者更強;談虎色變比喻一談可怕的事情精神就緊張起來;為虎作倀比喻給壞人做幫兇;與虎謀皮指與虎商量要剝下虎皮,比喻和惡人商量要他犧牲自己的利益是一定辦不到的;照貓畫虎比喻只摹仿形式,實際上并不理解;畫虎類狗指把虎畫得像狗一樣,比喻好高騖遠、遭人譏笑;虎口拔牙比喻做極危險的事;苛政猛于虎指苛刻的政令、賦稅比猛虎還厲害;坐山觀虎斗比喻對他人爭斗釆取觀望態度,等兩敗俱傷時再從中漁利;前怕狼,后怕虎比喻顧慮太多,畏縮不前;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比喻這邊剛應付一批敵人,那邊又來了一批敵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經冒險、不歷艱辛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還有將門出虎子;虎毒不食兒;虎父無犬子;虎瘦雄心在;伴君如伴虎;初生牛犢不怕虎;虎落平陽被犬欺;獨虎不敵群狼;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無傷虎心,虎有傷人意;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紙糊老虎,一戳就破:老虎拉車、誰敢(趕)等等。

以上就是虎與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更多生肖相關資訊,敬請關注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