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著各種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既表現在物質生活方面,也表現在精神生活方面。
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一帶,古代屬吳越文化分布區,都有崇拜蛇的習俗。江浙一帶人們把蛇分為野蛇和家蛇兩種,流傳著家蛇吉利不可打殺的說法,并禁忌對家蛇直呼其名,而稱之為蒼龍、天龍、大仙、蠻家等。有人認為家蛇能把富家的米運到窮家,這米就叫蛇盤米。也有人認為守在米囤旁的家蛇能使米滿溢而出,取之不盡。宜興地區有祭祀家蛇的風習,每年元宵節、二月二、清明、中秋、重陽節、冬至、除夕都要舉行祭祀。這些儀式又叫請蠻家。蘇州的蛇王廟中供有蛇將軍塑像,農歷四月十二相傳為蛇王生日,那天會有許多人來進香求符。
福建古稱閩,《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古時閩人的圖騰是蛇,至今在福建的南平市樟湖鎮仍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崇蛇習俗。樟湖鎮建有蛇王廟,蛇崇拜儀式有每年元宵節前后的游蛇燈活動,還有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舉行的秋祭賽蛇神活動。
山西絳州的民眾在清明節這天要做盤蛇饃上墳祭祖,之后讓孩子把饃上的蛇頭咬掉,這叫滅毒頭,免災禍。山西五臺地區的民眾把蛇視為財神,在棗糕上塑上小蛇以招財進寶。
在為死者選擇墓地時,有些北方人相信葬地蛇盤兔之說。選擇這樣的墓地,既地氣溫暖,又象征財富,可以福蔭后世。
民間以為夢蛇多為吉兆:夢見蛇當道者,大吉;夢龜蛇相向,主財至;夢食蛇肉,主好運;夢見蛇叫者,吉利。《詩經·小雅·斯干》中認為夢見蛇,是生女子的吉兆,這是因為蛇陰物穴處,柔弱潛伏,故預兆女子降生。
蛇不但可以入藥,而且肉鮮味美,與貓一道可以制成名菜龍虎斗,與鳥相配可制作龍鳳配。在這里,蛇又被作為見首不見尾的神龍的人間替代之物了。
除對民間習俗影響深廣外,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被充分地抽象化、藝術化了,上升到圣人之道的高度。先秦諸子都曾經借助蛇的概念來表達自己的哲思。這大概是因為蛇既通靈神異可作圣人之喻,又真實存在屢見不鮮而易于被人們理解接受的緣故。
蛇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也舉足輕重。騰蛇駕霧晉升神壇,使得關于蛇的神話傳說、志怪傳奇層出不窮。其中有反映人蛇之爭的傳說。晉干寶(搜神記)中有一個李寄斬蛇的故事:講述東越閩中有大蛇危害人民,每年八月百姓必須進貢童女一名,少女李寄自告奮勇前往,先以樣來飯引托出病,又放犬咬蛇,再用劍斬蛇至死。這一機智勇敢的少女英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此外,還有許多關于射蛇、斬蛇的故事,比如后羿射殺修蛇、蔣武射蛇等,這些故事中,蛇都是以邪惡的面目出現的,人們在與蛇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
也有許多反映人蛇之間關系和睦的傳說。《水經注·濁漳水》載有一個異蛇擔生的故事;一個人在路上見到一條小蛇,帶回家中飼養,起名叫擔生。擔生長大以后,吞食鄉人。官府就把擔生的主人抓了起來,囚在獄中。擔生作法,背了主人逃走,把整座城池變成了湖泊,縣官和獄吏們都變成了魚。《搜神記》中也有一個故事:一位善良的老婆婆養了一條長角的小蛇。小蛇長大后吞食了縣官的馬。縣官就慘無人地道殺害了老婆婆。蛇悲憤交加呼風喚雨,讓方圓四十里都變作了湖泊,唯有老婆婆的房子絲亳無損。這兩條蛇,或救主、或復仇,都算知恩圖報又頗有神通的異蛇了。
《聊齋志異》中的《蛇人》故事講了兩條頗通人性的蛇:有個以弄蛇為業的人,曾馴養了兩條青蛇,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二青額頭上有個紅點兒,特別靈馴,盤旋行動都很合弄蛇人心意,弄蛇人格外喜歡它。一年后,大青死了,蛇人一時沒來得及再養一條補它的缺。一天天亮時蛇人忽然發現二青也不見了,怎麽尋找也找不到,蛇人悵恨絕望得想去死。他怏怏地起身趕路,沒走幾步,聽見草木錯雜之處窸窣作響,原來是二青來了。蛇人喜出望外,又看見二青的身后還跟著一條小蛇,便知道二青為他薦引了一個小伙伴,這條小蛇也很靈馴,蛇人給它取名小青,到四方賣藝,獲利無數。后天,二青長到三尺多長,實在不便于耍弄了,蛇人才忍痛放走它。但二青走了又返回來,蜿蜒在竹笥外。蛇人揮趕它說:去吧,世上沒有百年不散的宴席。蛇就走了。一會兒,蛇又回來了,趕也趕不走,并用頭觸碰竹笥。小青在里面也震動著。蛇人想他們可能要告別,就打開竹笥。小青出來,和二青交首吐舌,像在說話,然后扭動著一起走了。蛇人以為小青會—去不返,但一會兒小青獨自孤零零地回來了,靜靜地臥在竹笥里。又過了幾年,二青已身長數尺,粗如碗口,漸漸從口里出來追逐行人,行人們都不敢到二青所在之處。有一天,蛇人路過這里,蛇突然像風一樣沖出,蛇人很害怕,就逃跑,蛇追得更緊,回頭看時已追上自己了,看蛇的頭上有個紅點,這才知道就是二青,忙喊:二青,二青!蛇馬上停下來,昂起頭,好久,縱身繞著蛇人,像當年弄蛇時那樣。但蛇人承受不了它的盤繞,跌倒在地呼喊,蛇就放開他,又用頭碰竹笥。蛇人打開竹笥放出小青,兩挖相見,交纏在一起,好久才分開。蛇人對小青說:我早就想和你相別,今天你有同伴了。又對二青說:小青原是你引薦來的,現在可以再領它走了。再囑咐你一句:深山里不缺飲食,不要驚擾行人,免遭天罰。兩蛇低著頭,好像聽進了這番話。然后,大的在前,小的在后,急急地走了。蛇人目送他們遠去:從此,行人平安無事,不知二青和小青到哪里去了。
故事里的兩條蛇雖非神蛇,但對故人的戀戀之意和聰慧靈異令人難忘,感人至深。
蛇郎蛇女的故事也在民間流傳頗廣。臺東的卑南人和魯凱人中有著生動的蛇郎故事。《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講了一個蛇郎君的故事:大南村有一位漂亮少女,很多頭目的男孩向她求婚,她都不接受。因為她愛上了一條蛇。后來蛇向少女的父母提親,把少女娶回家去。蛇的家在深山的一個湖里,他們生了很多鳥、蛇等動物,于是世界上就有了各種珍禽異獸。魯凱人的《蛇郎君》也屬同一類型,只是最后說少女與蛇的子孫成為我們的祖先以及人們一年一度舉行豐年祭必須祭祀的對象。這些故事中不難看出古人蛇圖騰崇拜的遺跡,故事中把人們尊崇蛇王的心態表現得十分充分。這些蛇郎大都是年輕、英俊、善氣而神通廣大,是神話中理想的美好男子形象。
《聊齋志異》中的《青城婦》、《海公子》等篇講到了蛇女。只是前者不美面可愛,后者不善良純情,因而流傳不廣。但在民同有一個幾乎家喻戶曉、感人至深的蛇女故事,即《白蛇傳》,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南宋紹興年間,杭州有個叫許仙的青年在清明那天去祭祖。祭畢,才走出廟門,天開始下雨。許仙在西湖遇到美面的白娘子和使女小青,同舟避雨,與白娘子產生感情,此后兩情相悅,結成良緣。后來鎮江金山寺的長老法海云游至此,告訴許仙,那白衣女子并非人而是蛇精,并教他令妖精顯形之法。許仙照此行事,見了妻子原形之后驚嚇過度,命在旦夕。為救丈夫性命,白娘子冒死去盜仙草,感動神仙,救活了許仙。此后,許仙又被法海擄走,扣留在金山寺,為奪回丈夫,白烺子和小青水漫金山,在斷橋遇到逃出的許仙時,小青因為他負心舉起寶劍,白娘子對許仙仍然眷顧情深……最終白蜋子被鎮在西湖雷蜂塔之下。
這個故事里白烺子可謂集眾美于一身,既溫柔賢淑,又俠義肝膽,至情至性,善良勇敢,絕望地追求著對許仙的無望的愛情,在某種意義上,正代表著廣大婦女悲慘痛苦的命運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數百年來,白娘子的傳說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以白蛇和青蛇為原形的白娘子和小青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許多詩詞歌賦對蛇也多有提及。如杜甫詩《同渚公登慈恩塔》: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蘇軾詞《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馬致遠曲《雙調夜行船·秋思》:縱荒墳,橫斷碑,不辯龍拉。等等。
中國人現代的日常用語中也有不少有關蛇的成語、俗諺。畫蛇添足喻節外生枝,過猶不及;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過度憂慮;打草驚蛇"喻做事草率;虎頭蛇尾險有始無終;打蛇不死必為仇指除惡務盡;打蛇打三寸指擊敵要害。人心不足蛇吞象指貪得無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指一次受挫長期心有余悸;蛇無頭不行指團體要有領導者等等。這些成語俗諺和故事,足以見得蛇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以上就是蛇與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