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現代以后工業革命的爆發,能源在人類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科技也因此得到了飛速發展。
到了2021年,我們的社會已經有了與過去全然不同的變化——隨處可見的十幾口層甚至上百層的高樓大廈,延綿不斷的車水馬龍,以及包含了吃穿住行方方面面保證了最基礎的日常生活活動的智能手機,除了這些,人類還在不斷向外探索廣袤無窮的太空,追尋更加深奧的真理。
然而人類雖然對外界的發展已經到了如今的先進模樣,還擁有著能夠更換重要器官的醫學手段,但是對于人類本身的生命和精神的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夠充分,其中就包括“夢”。
夢是什麼相信一說起“夢”這個詞,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所有的人類都會做夢,甚至有不少的人也認為動物同樣會做夢。
早在1953年,一位科學家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眼珠會發生快速轉動的現象,而且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始出現。經過他后續更多的研究,他察覺到很多人在睡著以后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夜晚時候這些人的眼珠會持續在快速轉動和靜止的兩個階段交替循環變化。
也因此,這位科學家將眼珠轉動的時期叫做是“速眼動睡眠”,而沒有發生轉動的時期稱為是“非速眼動睡眠”。
這兩個階段的循環大概是在90到120分鐘,并且每一天晚上會進行4到5次變化,為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如果將這些處于速眼動睡眠中的人叫醒,他們有超過80%的可能會回答自己出現了做夢的情況,但其實非速眼動睡眠也有許多人稱自己有做夢。
有科學家認為,每一次的循環其實就是一次夢的體現,也就是說人類在睡眠充足的情況下,可能每晚會做4到5次的夢,只是因為夢的記憶問題,許多人在清醒以后往往會忘掉大部分的夢境。
我國是第一個研究夢的國家,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周公解夢》的書,只是因為當時處于缺乏對世界真理的認知,因此這本書中并非是科學性地分析夢境,然而根據夢境的情況來進行預示做夢人的未來。
夢代表了什麼關于夢代表了什麼,筆者認為可以參考一下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夢是對精神層面的反應。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出現在《周公解夢》的2000多年后,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夢,認為它其實是人類潛意識里對于欲望的追求,是潛意識里的深層表現。
他認為,人是屬于動物,擁有著動物的對于欲望的本能,但是在長期的文明社會中一些本能被壓抑在了內心,只能在夢中被釋放。在睡眠狀態時,我們的主體意識陷入成熟,而潛意識就開始出現在夢中,并且通過偽裝自己的方式來向我們表達出欲望和壓力。
而另外一位心理學家榮格卻不贊同上面的說法,他認為夢其實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是物種關于集體經驗和演化的殘留下來的痕跡,可以讓人類這個物種可以獲得先輩的經驗,變得更加完整。
第二種說法則是認為夢是一種預警。科學家們認為夢境可以讓人類在大腦中模擬出危險的情況,并獲得處理這項危險的經驗和能力,可以彌補人類本身的不足。
根據研究,人類每年大概要做300到1000次噩夢,比如有一些住在海邊的人會夢到自己遭遇海嘯,住在山邊的人會做出遇到山體滑坡的噩夢,還有一些產婦在剛剛生育完孩子以后夢到嬰兒被壞人抱走或者是被小動物叼走的夢境。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其實就是大腦在模擬這些危險,讓人們在未來如果真的遇到夢境中的危險的時候能夠做出更快更有準備的反應。
人為什麼會做夢做夢其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現代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的夢大概有三個劃分,也就是噩夢、美夢,以及中性的夢。
但是人本身的美夢是極其少見的,大約只有2%,而80%都是噩夢之類。在生理層面,人們認為做夢其實就是因為大腦皮層的細胞在人類睡眠期間還處在活躍的狀態。
根據這些年來的研究分析,科學家們發現人在睡眠期間,同一個時間點的大腦不同區域的睡眠狀態也不一樣。以往我們只知道海豚是通過兩個大腦半球輪流休息的方式來獲取能量,因此不用睡眠,可以長期保持清醒。
而科學家們通過相關的技術和設備,發現人類其實也會出現類似于海豚一樣,部分大腦區域保持相對清醒的狀態,而其他處于睡眠的情況。人類通常所說的夢游其實就是這種區域清醒而大部分睡眠的極端表現,雖然夢游者能夠行動,但是他其實處在睡夢之中。
而按照科學層面的解釋,夢大概是由于新的睡眠環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或者是因為不正常的睡眠規律和生活習慣,同時外界的刺激也會引發夢,病痛以及壓力同樣是誘發夢境的原因。
而被許多人認可的還有“日有所思,夢有所想”,例如有人想念故去的舊人,就很有可能在夢中見到他,有些人想要發財,夢里也可能撿到錢。
結論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幾乎每天都會做夢,幾乎占據了睡眠時間的20%。雖然關于夢到底象征著什麼依然存在著一些爭議,但根據目前的研究來看,做夢本身并非是一件壞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松心情,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做夢其實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