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懷英,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祖父狄孝緒,在隋朝時任職新豐縣縣長,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間任職行軍總管、大將軍、尚書左丞、散騎常侍、灃州刺史、汴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等官職。封爵位臨潁男爵。尚書左丞是尚書省的尚書令的屬官,輔佐尚書令,總領綱紀;尚書右丞是尚書省的尚書仆射的屬官,輔佐尚書仆射,掌錢谷等事。尚書左丞與尚書右丞在隋朝、唐朝時為正四品官,在以后的朝代,品級逐漸提高,為正二品官,并且與參知政事同為執政官,相當于現在的副總理。他的父親狄知遜,貞觀年間任職夔州長史,死后贈官為使持節邛州諸軍事、邛州刺史。
狄仁杰少年時,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家的一個守門的仆人被害,縣政府辦案的吏員來調查案情,詢問狄家的人,眾人對辦案人員的問題是有問必答,積極配合破案。只有狄仁杰一個人坐在書桌旁專心讀書,不聞不問、不理不睬,縣里的辦案人員批評狄仁杰不配合調查。狄仁杰說:“我正在與書中的圣賢對話,哪有時間理睬你這樣的俗吏,你怎麼能指責我?”狄仁杰發奮讀書,通過明經科的考試及格,成為唐朝公務員,初任職為汴州參軍。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八年時,派李靖、蕭瑀等13人為“黜陟大使”;貞觀二十年,又派孫伏伽等大臣20人以六條巡察全國各地,考查官吏,進行獎懲,并了解各地情況。唐初分十三道,“道”既是地理區域,又是行政監察區域,有這些“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東道、準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嶺南道。閻立本,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是唐朝的宰相、著名畫家。他官至檢校右相、中書令,封爵位博陵縣男爵。死后追贈司空。閻立本為河南道的“黜陟大使”這樣的監察官,黜陟使的職責是對地方官吏進行考察、并將其政績情況上報更高一級的部門,并提出推薦或貶黜的建議,以便朝廷對官吏的職務升遷或貶黜。黜陟使的權力很大,可以不上報直接處置一些違法犯忌的官員,可以罷官、可以入獄甚至可以直接處決。河南道管理著這些府州:東都、河南府、孟州、鄭州、陜州大都督府、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陳州、毫州、潁州、宋州、曹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都督府、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淄州、棣州、萊州、登州。狄仁杰被下屬誣告陷害,時任監察官的閻立本通過調查了解實情后,并且驚嘆狄參軍的大才,當面表揚狄仁杰說:“孔子說過‘觀過而知仁’,你可以說是滄海遺漏下的明珠,東南方向未被人發現的寶物。”閻立本慧眼獨具識真才,就像伯樂發現了千里馬一個樣,對狄仁杰評價非常高。于是閻立本向朝廷舉薦狄仁杰任職并州都督府法曹官職。狄仁杰父母親遠在河陽,他赴并州任職,登太行山,向南方向望著白云孤飛,他對左右同游的人說:“我有親人居住在這朵云的下面的陸地上。他一直瞻望著云朵站立了很久,直到云朵移開消散后他才離開太行山。
并州法曹狄仁杰的孝順父母、友愛朋友是出了名的。并州都督府參軍鄭崇質的母親年老又體弱多病,受上級派遣要出差到很遠的西域。狄仁杰主動對同僚鄭崇質說:“你家有老母親并且身患重疾,你卻要出遠門到西域去,怎麼能夠讓你的親人為遠在萬里之外的你而擔心呢?”他去找上司并州長史藺仁基,要求自己代替鄭崇質出差到西域,讓鄭崇質留在并州照顧年老多病的母親,以盡孝道。藺仁基了解真實情況后,非常感動,立即答應的狄仁杰的請求。當時,并州長史藺仁基與并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好,經常意見不一。看到狄仁杰這麼高尚地幫助同事鄭崇質,藺仁基感到很羞愧,他主動找上李孝廉表示歉意,并且把狄仁杰替代鄭崇質出使西域的事情經過講了。他對李孝廉說:“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自此,兩人和好如初。藺仁基經常在他人面前稱贊狄仁杰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就他一人而已。”
并州大都督府,設都督1人,從二品官;設長史1人,從三品官;設司馬2人,從四品下官;設錄事參軍事2人,正七品上官;錄事2人,從九品上官。設功曹1人、倉曹2人、戶曹2人、兵曹2人、法曹2人、士曹1人這“六曹”參軍事,為正七品下官,相當于現在副處級干部。
儀鳳年間,狄仁杰調到唐朝中央大理寺任職大理寺寺丞。大理寺相當于現在的公安部兼最高人民法院這樣的政府機構,漢朝時取名為廷尉,魏國改名為大理,后梁改名為秋卿,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改名為詳刑寺,唐睿宗李旦光宅年間改名為司刑。大理寺設大理寺卿1人,從三品官。“大理寺卿”官職改過幾個名字,古時名廷尉,唐時改為“詳刑正卿”、“司刑卿”。“大理寺卿”為大理寺政府機構正職,副職是大理寺少卿,從四品上官。設大理寺寺正2人,從五品下官;設大理寺寺丞6人,從六品上官;大理寺主簿2人,從七品上官;設大理寺錄事2人,從九品上官。還設有大理司直6人,從六品上官;大理評事12人,從八品下官。另外,設有大理獄丞4人,設大理獄史6人,設大理亭長4人,設大理掌固8人,設大理問事148人,設大理寺寺府28人,設大理寺寺史56人。一般從九品以下的唐朝公務員是沒有品級的,不是官而是吏,相當于現在的科員、辦事員。狄仁杰官職從正七品下官晉升為從六品上官。大理寺寺丞的職責是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輕重,相當于現在的法官。其斷罪不當,則由大理寺寺正糾正之。也就是大理寺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門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復審。狄仁杰的審判效率極高,在一年內審判積壓或拖延未予審決的案件達一萬七千人,而且沒有冤假錯案。比現在久拖不決的審判案件高效得多。
儀鳳元年九月,狄仁杰向皇帝上告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左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昭陵內的古柏樹。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臣子敢砍前皇帝與皇后的昭陵的柏樹,這可是以下犯上的罪行。按照當時唐朝法律犯砍伐帝王陵墓樹的罪行,給予開除處分。而唐高宗李治命令重懲權善才、范懷義,處他們以死刑。大理寺寺丞狄仁杰上奏說:“這兩人不能判死刑。”唐高宗李治很不高興地說:“權善才、范懷義砍伐了昭陵的柏樹,我不殺他們就是個不孝之子。”李治身邊的官員囑咐狄仁杰判權善才、范懷義死刑。狄仁杰固執己見不同意,皇帝臉色變了,要他離開。狄仁杰上奏說:“我聽說逆龍鱗、忤逆皇帝,自古都是難事,我的愚見認為這是錯的。遇夏桀王、商紂王則難,遇堯帝、舜帝則易。現在法律條文規定罪不至死而陛下特別下命令殺了他們,這是法律失信于人,人們就會手足無措!我今天幸逢堯帝、舜帝,所以不害怕有比干同樣的下場。過去漢文帝時有盜賊偷高廟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堂與漢文帝爭辯,使得盜賊免于死刑。魏文帝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到洛陽。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據理力爭要求不要遷徙,曹丕最后采納了辛毗的諫言。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懾。今天陛下不采納我的忠言,我死后都羞于在九泉之下見到張釋之、辛毗。陛下制定法律,懸于朝廷,告之天下,規定了各種罪行徒、流、死等處罰。怎麼可以讓沒有犯死罪的人就要殺他的頭?如果法律無常,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無從適從。陛下想要變更法律,那麼就從今天開始。古人說過:‘假如盜賊偷盜長陵一杯土,陛下又能在死刑之上加什麼樣更重的刑法?’現在陛下因昭陵的一株柏樹被砍而殺了一個將軍,千百年之后,后世會認為陛下是什麼樣的君主呢?這就是我為什麼不敢聽從陛下的命令而殺權善才、范懷義陷陛下于不道的真實原因。”
唐高宗李治聽了狄仁杰的諫言,氣消了很多。最后,權善才、范懷義得以免死,受到了開除、流放嶺南的處分。過了幾天,唐高宗李治嘉獎狄仁杰,晉升他為侍御史。唐朝官制:御史臺設御史大夫1人,正三品官;設御史中丞,正四品下官;設侍御史6人,正六品下官;設主簿1人,從七品上官;設殿中侍御史9人,從七品下官;設監察御史15人,正八品下官;設錄事2人,從九品下官;設主事2人。御史臺的御史大夫是正職,御史中丞是副職。御史臺下屬三院:侍御史隸屬于臺院,殿中侍御史隸屬于殿院,監察御史隸屬于察院。臺院有令史78人,書令史25人,亭長6人,掌固12人。殿院有令史8人,書令史18人。察院有計史34人,令史10人,掌固12人。主事、令史、書令史、亭長、計史、掌固這些職位都是唐朝普通公務員,非領導職務,是吏不是官,相當于現在科員、辦事員。
當時,司農卿韋機兼任將作監、少府監。韋機一個人兼三個政府部門一把手,算是一個重量級官員。唐朝官制:司農寺設司農卿1人,從三品官;設司農少卿2人,從四品上官;設司農寺丞6人,從六品上官;設主簿2人,從七品上官;設錄事2人。司農寺下屬機構有上林署、太倉署、鉤盾署、䆃官署;有太原倉、永豐倉、龍門倉等倉;有司竹;有慶善監、石門監、溫泉湯監等監;有京都諸宮苑總監;有京都諸園苑監、苑四面監;有九成宮總監;有諸鹽池監;有諸屯監。上林署設上林令2人,從七品下官;設上林丞4人,從八品下官。太倉署設太倉令3人,從從七品下官;太倉丞4人,從八品下官。鉤盾署設鉤盾令2人,正八品上官;鉤盾丞4人,正九品上官。䆃官署設䆃官令2人,正八品下官;設䆃官丞4人,正九品上官。太原倉、永豐倉、龍門倉等倉每倉設倉監1人,正七品下官;設倉丞2人,從八品上官。司竹設司竹監1人,從六品下官;司竹副監1人,正七品下官;司竹丞2人,正八品上官。慶善監、石門監、溫泉湯監等監每監設監1人,從六品下官;設丞1人,正七品下官。京都諸宮苑總監每個宮苑設宮苑監各1人,從五品下官;設宮苑副監各1人,從六品下官;設宮苑丞各2人,從七品下官;主簿各2人,從九品上官。京都諸園苑監、苑四面監設園苑監、苑四面監各1人,從六品下官;園苑副監、苑四面副監各1人,從七品下官;園苑丞、苑四面丞各2人,正八品下官。九成宮總監設九成宮監1人,從五品下官;設九成宮副監1人,從六品下官;九成宮丞1人,從七品下官;主簿1人,從九品上官。諸鹽池監設鹽池監1人,正七品下官。諸屯監設屯監1人,從七品下官;設屯丞1人,從八品下官。
將作監設將作監2人,從三品官;將作少監2人,從四品下官;將作丞4人,從六品下官;主簿2人,從七品下官;錄事2人,從九品下官。將作監的下屬機構有左校署、右校署、中校署、甄官署,有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斜谷監、太陰監、伊陽監。少府設少府監1人,從三品官;設少府少監2人,從四品下官;設少府丞6人,從六品下官;設主簿2人,從七品下官;設錄事2人,從九品上官。少府的下屬機構有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織染署、掌治署,有諸冶監,有諸鑄錢監,有互市監。
唐高宗李治認為恭陵玄宮面積空間太小,不適宜作英年早逝的兒子李弘的住所,于是派遣身兼司農卿、將作監、少府監三職的韋機去辦理擴建玄宮的事情。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位置在今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李治痛心兒子早逝,想要修一個好點的陵墓給兒子,情有可原,但是韋機想乘機向皇帝獻媚,大興土木,超豪華、超規格地在墓道左右修建了便房四所,又建筑了宿羽宮、高山宮、上陽宮等宮,非常壯麗。侍御史狄仁杰上奏彈劾韋機修建恭陵太過華麗,超標準、超預算、超規格。這一彈劾,韋機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了,韋機受到了免職的處分。左司郎中王立本倚仗皇帝的恩寵肆意妄為,干了不少壞事,竟引起朝廷官員們的害怕,狄仁杰彈劾王立本,請求把王立本送大理寺法辦,唐高宗李治下詔書赦免了王立本的罪行。狄仁杰上奏說:“國家雖然缺少英才,難道會少像王立本這類的人?陛下怎麼能可惜這種罪人而破壞國家法律呢?如果陛下真要赦免王立本,請求把我貶斥到無人之地,為群臣做警示教育。”于是,王立本受到了應有的懲處,朝廷肅然。狄仁杰出使歧州,有逃兵幾百人在路上搶劫過路的百姓,于是沒有人敢走這樣的道路。唐朝地方政府派出捕盜的隊伍抓捕這些人的同黨,嚴懲這群淪為盜賊的逃兵。但結果是地方政府仍然制止不到余下逃兵導致的混亂。狄仁杰說:“打仗當逃兵是要殺頭的。這些逃兵是因為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才成為禍患的。”狄仁杰公開了寬免這些逃兵的條例,釋放了被關押的人,并給他們發放了糧食,讓他們相互傳話,于是這些人都自己捆綁著自己來衙門自首,請求寬大處理。唐高宗李治稱贊狄仁杰通曉變通之策。
狄仁杰由于受到唐高宗李治的賞識,平步青云,官職從侍御史晉升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一職是隋朝開始設置的官職,唐朝沿襲隋朝官制,官階為從第五品下階官。隨后,又晉升到戶部度支郎中,唐朝官制:尚書省設尚書令1人,正二品官;設尚書左仆射與尚書右仆射各1人,從二品官;設尚書左丞1人,正四品上官;設尚書右丞1人,正四品下官;設郎中各1人,從五品上官;設員外郎各1人,從六品上官;設都事各6人,從七品上官;設主事各6人,從八品下官;設諸司主事,從九品上官;另有令史各18人,書令史各36人,亭長各6人,掌固14人。尚書令主管百官,管理著六尚書,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吏部為前行,刑部、戶部為中行,工部、禮部為后行,每行總管四司,以本行為頭司,其余為子司。如戶部屬于中行,管理四個部門如戶部、度支、金部、倉部,戶部為頭司,度支、金部、倉部為子司。尚書左丞統管吏部、戶部、禮部;尚書右丞統管兵部、刑部、工部。作為尚書省的下屬機構戶部設戶部尚書1人,正三品官;設侍郎2人,正四品下官。戶部頭司設戶部郎中2人,從五品上官;設戶部員外郎2人,從六品上官;主事4人,從九品上官,另有令史15人,書令史34人,亭長6人,掌固10人。度支子司設度支郎中1人,從五品上官;設度支員外郎1人,從六品上官;設主事2人,從九品上官;另外有令史16人,書令史33人,計史1人,掌固4人。金部子司設金部郎中1人,從五品上官;設金部員外郎1人,從六品上官;主事3人,從九品上官,另有令史8人,書令史21人,計史1人,掌固4人。倉部子司設倉部郎中1人,從五品上官;設倉部員外郎1人,從六品上官;設主事3人,從九品上官;令史9人,書令史20人,計史1人,掌固4人。
唐高宗李治駕臨行宮汾陽宮,安排狄仁杰為知頓使。汾陽宮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而且該皇帝行宮規模壯觀,殿宇樓閣,水榭歌臺,棧道回廊,應有皆有。知頓使也稱為置頓使,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帝出行時沿途食宿事務。并州長史李沖玄是唐皇室宗親,漢陽郡王李瓌的兒子,他聽說唐高宗要親臨汾陽宮,因為皇帝經過的道路有一座妬女祠,當地傳說如果有人盛裝經過此路時,會有風雨雷電之災難,于是聽信迷信的李沖玄征發并州的老百姓當民工另建一條新的皇帝車隊可以行走的道路。狄仁杰說:“天子出行,千乘萬騎,有管風的神仙風伯清理道路上的灰塵,有管雨的神仙雨師用水灑洗道路,妬女怎麼敢加害我們呢?”于是下命令停止了新建道路的工作,不勞民傷財。唐高宗聽了匯報后,稱贊狄仁杰說:“愛卿真是大丈夫。”
他后來離京調任為寧州刺史。唐朝把州劃分為上州、中州、下州,上州刺史為從三品官,中州刺史為正四品下官,下州刺史為正四品下官。他政務工作很出色,讓少數民族與漢族和諧相處,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寧州彭原郡的百姓們為狄仁杰立功德碑稱贊他的德行與官績。御史郭翰負責巡視隴右道監察地方政府官員,他執法嚴格,所到之處彈劾了不少官員的違法違紀行為。隴右道有這些地區:秦州都督府、成州、渭州、鄯州都督府、蘭州、臨州都督府、河州、武州、洮州、岷州、廓州、疊州、宕州。郭翰路過寧州地界,當地老百姓對寧州刺史狄仁杰那是贊不絕口,他在當地賓館住下,把寧州官吏召過來對他們說:“我到了寧州后,這個州的政績就知道了,我愿意成全使君的美意,不會在此久留的。”寧州的官民聽到御史郭翰的表態很高興都散了。郭翰向唐朝朝廷舉薦狄仁杰的治理才能,于是,狄仁杰因治理政績突出晉升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光宅元年,唐朝官制改制,改工部名稱為冬官,所以,狄仁杰的官階是正四品下官的原工部侍郎。他任冬官侍郎巡撫江南期間,了解到吳地與楚地有很多淫祠,他上奏打擊封建迷信活動,毀掉了1700多座非法的祠堂,只留下祭祀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這四個人的祠堂。夏禹,姒姓,名文命,今山西省夏縣人,夏朝第一位開國君主。吳太伯,姬姓,名泰,今山西省岐山人,吳國第一代君主。季札,姬姓,名札,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吳太伯十九世孫,吳王姬壽夢第四子。伍員,字子胥,楚國人,吳國軍事家、謀略家,官至相國。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這四人是歷史名人,所以狄仁杰保留了祭祀他們的祠堂,以示敬賢之意。
狄仁杰轉任為文昌右丞,光宅元年改官制,把尚書省改名為文昌臺,垂拱元年改名為都臺,長安三年改名為中臺。文昌右丞就是原尚書右丞,為正四品下官。接著,狄仁杰又離京擔任豫州刺史。唐高宗李治駕崩,唐中宗李顯即位,皇太后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幕后皇帝。李貞是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唐高宗李治的哥哥,唐中宗李顯的伯伯,封為越王,李顯任命李貞為太子太傅。嗣圣元年,武則天廢掉唐中宗李顯,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為皇帝。當時,李貞為豫州刺史,因為懷疑武則天要取代李唐江山,并屠殺李氏皇族,于是與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李元嘉的兒子黃國公李撰、李元軌的兒子江都王李緒、李靈夔的兒子范陽王李藹、虢王李鳳的兒子東莞郡公李融、李貞的兒子瑯琊王李沖一同密謀起兵反對武則天。其他皇室宗親沒有準備充分,猶豫不決,只有李貞起兵反武,武則天任命左豹韜衛大將軍麴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領兵十萬人討伐他,命張光輔為諸軍節度,李貞在汝南郡上蔡縣兵敗服毒自殺。李貞的兒子李規縊殺了母親后自殺,李規的妻子自殺,李貞的女兒良鄉縣主與女婿裴守德也一同自殺。黨羽有2000人要處以死刑,受李貞案牽連的人有500到600人,沒收財產的達5000多人。豫州司刑官逼迫盡快執行對李貞案受牽連人的判決,而狄仁杰同情這些受連累的人,于是暫緩執行判決,他秘密向武則天上奏說:“我想向您陳述,好似給叛逆的人與受冤屈的人昭雪;我不說,且連累陛下理獄量刑要慎重不濫,心存矜恤的圣意,在寫此奏章時,我多次毀掉文稿,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些人都不是首惡元兇,是受李貞連累才被關押的。”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頒布了從輕處分這些人的詔書,讓這些受連累的人發配豐州去戍邊。狄仁杰的秘密奏章救了這些人的性命。這些關押的人從豫州監獄釋放出來后,經過寧州,寧州有父老鄉親對他們說:“是狄仁杰使君讓你們活著的。”他們聽說后,在狄仁杰的碑石下痛哭,接著齋戒三日離開寧州,到達豐州流放的住所后,相約為狄仁杰立碑紀念。
武則天委任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并為平定李貞叛軍的唐軍諸軍隊的節度。在這里的節度的意思是擁有著唐軍平叛軍隊的指揮權、管理權、調度權、決策權。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官制,“三省”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設中書令2人,正二品官;設中書侍郎2人,正三品官;設中書舍人6人,正五品上官;設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官;設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官;設中書主書4人,從七品上官;設主事4人,從八品下官。另外設有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右補闕6人,右拾遺6人。中書主書下屬還有令史25人,書令史50人,蕃書譯語10人,乘驛20人,傳制10人,亭長18人,掌固24人,裝制敕匠1人,修補制敕匠50人,掌函20人,掌案20人。起居舍人下屬還有楷書手4人,典2人。通事舍人下屬還有令史10人,典謁10人,亭長18人,掌固24人。令史、令史、蕃書譯語、乘驛、傳制、掌固、裝制敕匠、修補制敕匠、掌函、掌案、楷書手、典、典謁這些人都不官員,是唐朝的吏,也就是普通公務員。中書省隨著官制改革改名多次,如武德三年,改內書省為中書省,內書令為中書令;龍朔元年,改中書省為西臺,中書令為右相;光宅元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為內史;開元元年,改中書省紫徽省,中書令為紫徽令;天寶元年改紫徽令為右相;大歷五年,改紫徽侍郎為中書侍郎。張光輔所處年代是中書省改為鳳閣的年代,因此,他擔任了正三品的鳳閣侍郎一職。由于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所以,剛開始是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事。唐太宗曾經任職過尚書令,所以,大臣避諱不敢居尚書令一職,就由尚書省左仆射、右仆射為尚書省正職長官,同侍中、中書令同為宰相。唐高宗李治以后,唐朝宰相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成為官銜,自郭待舉開始。張光輔的鳳閣侍郎官職是正三品的原中書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原中書門下平章事,即事實上的宰相。張光輔,今陜西省西安人,官至侍中、中書令。
宰相張光輔領導的平叛軍隊自恃有軍功,多向戰爭地區的地方政府索取錢物等物。身為豫州刺史的狄仁杰拒絕平叛軍隊無理要求。張光輔知道了大怒說:“州將輕視我這個元帥嗎?”狄仁杰回答張光輔說:“在河南叛亂的人,就一個越王李貞而已,今天一個李貞死了,將有萬個李貞生出來。”張光輔不明白狄仁杰話中的意思,狄仁杰解釋說:“現在明公您領導30萬人軍隊平定一個叛亂的臣子,不約束軍隊紀律,包庇、縱容軍隊士兵對老百姓燒殺搶掠,沒有犯叛亂罪行的人,生靈涂炭,難道這不是讓一個李貞死了,而萬個李貞出生嗎?并且這些受威脅而協從的人們,難以自保,我朝天兵降臨,乘城歸順的百姓與士兵有萬多人,由繩子從城中墜落在地已經成了投降人們的小路,明公您怎麼能夠放縱那些邀功請賞的人,任意殺害歸降的人?難道不害怕這些被冤死的人冤聲沸騰,驚動上天。如果我能得到一把皇帝御賜的尚方斬馬劍加在明公的頸上,哪怕就是我死了也不會有恨意的。”張光輔理屈不能反駁狄仁杰,但內心銜恨狄仁杰。張光輔還師首都長安,向武則天上奏說狄仁杰對宰相無禮。于是,唐朝廷貶狄仁杰的職務為復州刺史,后來又任職為洛州司馬。復州屬于唐朝山南道。山南道管理著這些地區:江陵府、峽州、歸州、夔州、朗州、忠州、涪州、萬州、襄州、泌州、隋州、鄧州、均州、房州、復州、郢州、金州、興元府、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開州、閬州、果州、渠州。另右東道采訪使,治襄州;右西道采訪使,治梁州。洛州是唐朝河南道的河南府。
天授二年九月,狄仁杰晉升為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時的狄仁杰因受到武則天賞識成為當朝宰相。光宅元年,唐朝官制改制,戶部改名地官,地官侍郎即戶部侍郎。判尚書的意思是暫時代理尚書職務。武則天成為太后,曾生育有四子:太子李弘、潞王李賢、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太子李弘久病猝死,潞王李賢廢為庶人后被酷吏丘神績逼令自盡,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唐睿宗李旦成為傀儡皇帝后讓位給武則天自己成為皇嗣。侍御史傅游藝等人請求改唐朝為周朝,百官、宗戚、百姓、各族君長、僧道等6萬余人上書“勸進”。皇帝李旦也請求武則天賜改姓武氏。太后武則天登上則天門樓,宣布改唐朝為周朝,稱圣神皇帝。接著,武則天降唐睿宗李旦為皇嗣,改李旦姓名為武旦,太子李成器降為皇孫。圣歷二年,武則天復封李旦為相王,囚禁在宮中。武則天為了皇位,殺害了潞王李賢,鞭殺李賢二個兒子,殺死了諸多李唐宗室與大臣。武則天當皇帝后非常賞識狄仁杰任命他為宰相。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愛卿在汝南當官時,很有善政,你想知道誰進讒言說你的壞話不?”狄仁杰表示感謝說道:“陛下認為我有過錯,我就應當改正錯誤;認為我沒有過錯的,那就是我的大幸。我不知道誰是進讒言的人,我把上司、同事、下屬當成自己的善友,我不想知道誰是進讒言講我壞話的人。”武則天嘆服狄仁杰的人品。
當時,國子監的太學生緊急求見,武則天聽說后認為可以讓太學生覲見皇帝。國子監設有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館、律學、書學、算學這樣的教學機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杰向武則天進諫言說:“君主有生殺的權柄不能借給他人,至于簽署文書、上奏請見這樣的瑣事應當責成有關部門去辦理,尚書決斷事務,左丞、右丞不管拘捕。左丞相、右丞相不管判決囚犯,何況是皇帝呢?太學生想要告見,這是丞、簿官員的職責,如果報告允許太學生們謁見,那麼這些貴胄弟子多達數千人,那陛下得下多少詔令?只要將明文規定告訴這些太學生就行了,陛下沒有必要、沒有精力一一去批準他們的謁見。”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
過了不久,狄仁杰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當時的政策是只要訊問時立即承認自己謀反,按慣例可以減免刑責,不然,酷吏發明的各種刑訊逼供的酷刑會要人命的。來俊臣逼迫狄仁杰自己承認謀反,狄仁杰嘆息說道:“大周革命,萬物唯新,我是唐朝舊臣,反屬實。”來俊臣看到狄仁杰自己認罪了,就對他寬待了,沒有用酷刑對付他。來俊臣的屬下判官王德壽對狄仁杰說:“我想要晉升官職,你可把地官尚書楊執柔牽連進來承認他是你的同黨,這樣你可以免去死罪,怎麼樣?。”狄仁杰問道:“怎麼樣把楊執柔牽連進來?”王德壽回答說:“你可說自己為春官時,楊執柔任你司員外郎,你要牽連到他很容易的。”狄仁杰聽后說:“皇天后土,竟然讓我狄仁杰做這等誣陷他人的事!”于是狄仁杰以頭觸牢房的柱子,血流滿面。王德壽害怕,向狄仁杰表示歉意。狄仁杰既然已經承認自己謀反,來俊臣掌控的部門只是等待時間執行死刑,對狄仁杰防范松懈了。楊執柔是觀國公楊恭仁弟續孫,弘農華陰人,武則天時為楊執柔為地官尚書,武則天以外氏近屬,甚優寵之。
狄仁杰求監獄看守得了筆與硯,把被頭拆了在布帛上面寫了自己受冤枉的信,然后藏于棉衣之中。狄仁杰對王德壽說:“天氣炎熱,請把這棉衣給我家人拆洗。”王德壽沒有仔細檢查棉衣,就把棉衣送到狄府了。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看到棉衣中的書信,連忙進宮求見武則天。武則天召見了狄光遠,看了狄仁杰的訴冤書,她詢問來俊臣是怎麼一回事。來俊臣回答說:“狄仁杰頭巾衣帶都沒有去掉,坐臥休息很安穩,這樣的人哪肯伏罪?”武則天派了通事舍人周琳去監獄視察狄仁杰。來俊臣命令狄仁杰衣冠整齊見武則天派來的使者。又命令王德壽代替狄仁杰寫了一份謝死表交給使者,要使者呈交給武則天。武則天召見狄仁杰問道:“你為什麼要承認自己謀反?”狄仁杰回答說:“如果我不承認自己謀反,早就死在來俊臣酷刑之下。”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要寫謝死表?”狄仁杰回答說:“臣沒有寫過此表。”武則天把謝死表給狄仁杰看,因不是狄仁杰的字跡,武則天明白是別人代寫的。狄仁杰得以免死。武承嗣多次上奏請誅殺狄仁杰,武則天說:“我的命令已下,不得更改。”當時被來俊臣誣陷的大臣有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族都因狄仁杰的訴冤書而免死。御史霍獻以頭叩殿陛向武則天苦爭,要治狄仁杰、裴行本、任知古、崔宣禮、盧獻、魏元忠、李嗣真的死罪。武則天無奈之下,只好貶狄仁杰的官為彭澤縣縣令,其他人被流放。狄仁杰的同鄉人為他建立了生祠。來俊臣的目的是把武則天重用與信任的朝廷大臣誣陷處死,他好獨攬大權,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任知古,武周官員,他由鳳閣侍郎被武則天晉升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實質上的宰相,但為相時間較短晢。裴行本,武周官員,他由冬官侍郎被武則天晉升為鳳閣鸞臺平章事,為實質上的宰相。崔宣禮是司禮卿,他的外甥霍獻知道舅舅是被冤枉的,他不為舅舅鳴冤,而是自保,霍獻不斷上奏,要求武則天處死崔宣禮。盧獻,唐幽州范陽人,官至鸞臺侍郎、文昌左丞,受來俊臣誣陷貶官為西鄉縣縣令,在任上去世。魏元忠,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縣人,歷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三朝,兩度出任宰相,官至左仆射、中書令、侍中,爵位為齊國公,死后追贈尚書左仆射,齊國公、本州刺史。李嗣真,字承胄,邢州柏人,唐朝書畫家,官至御史中丞,受來俊臣誣陷,流放嶺南,后來征還,在桂陽因病去世。
武則天改朝換代后的第八年,改年號為萬歲通天元年。契丹人攻陷翼州,河北地區為之震動。武則天提拔狄仁杰為魏州刺史防御契丹。前魏州刺史獨孤思莊害怕契丹人侵犯魏州,把魏州老百姓都趕入城內,采取防備措施防范契丹人入侵。新上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對獨孤思莊說:“契丹賊離我們魏州還很遠,何必讓老百姓疲憊防賊?萬一賊人侵至,我自有辦法退敵。不需要驚擾老百姓。”于是,狄仁杰下命令,讓守城的老百姓都回家種田務農。契丹人聽說此事,都退兵不敢進犯魏州。魏州老百姓都愛戴狄仁杰,為他在當地立生祠紀念。唐朝河北道下轄這些州:孟州、懷州、魏州大都督府、博州、相州、衛州、貝州、澶州、邢州、惠州、鎮州大都督府、翼州、深州、趙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易州、幽州大都督府、涿州、瀛州、莫州、平州、媯州、檀州、薊州、營州上都督府、安東上都護府、右河北采訪使。
后來,狄仁杰轉調為幽州都督。武則天賞賜狄仁杰紫袍、龜帶,還自制金字十二於袍贈送給他,用以表彰狄仁杰對國家的忠誠。
神功元年,狄仁杰復職為宰相,官職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官銀青光祿大夫,兼職納言。唐朝官制有職官、文散官、武散官、爵位、勛的區別。銀青光祿大夫屬于文散官。唐朝文散官從一品是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是特進,從二品是光祿大夫,正三品是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是銀青光祿大夫,正四品上是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是通議大夫,從四品上是太中大夫,從四品下是中大夫,正五品上是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是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是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是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是朝議郎,正六品下是承議郎,從六品上是奉議郎,從六品下是通直郎,正七品上是朝請郎,正七品下是宣德郎,從七品上是朝散郎,從七品下是宣義郎,正八品上是給事郎,正八品下是征事郎,從八品上是承奉郎,從八品下是承務郎,正九品上是儒林郎,正九品下是登仕郎,從九品上是文林郎,從九品下是將仕郎。唐朝的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這三省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都是事實中的宰相,中書令、侍中官職品級為正三品,因尚書省的尚書令由皇帝李世民擔任過此職務,所以,唐朝一般情況下為了避諱不設尚書令,而以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為尚書省的正職,官職品級為從二品。唐朝官制改制,把侍中改名為納言,設納言2人。
狄仁杰認為由唐朝百姓戍邊疏勒四鎮,有很多弊端,于是向皇帝武則天上書。為保原汁原味,奏疏內容不作翻譯,全文如下:
“臣聞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故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此則今日之四境,已逾於夏殷者也。詩人矜薄伐於太原,美化行乎江漢,是則前代之遠裔,而國家之域中。至前漢時,匈奴無歲不犯邊,殺略吏人。後漢則西羌侵軼漢中,東寇三輔,入河東上黨,幾至洛陽。由此言之,則陛下今日之土宇,過於漢朝遠矣。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足以耕織,茍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二帝三王之事業也。若使越荒外以為限,窮絕域以騁欲,非但不愛人力,亦所以失天下之心也。昔始皇窮兵極武,以求廣地,男子不得耕於野,女子不得蠶於室,長城之下,死者如亂麻,於是天下潰叛。漢武追高皇之宿憤,藉四帝之儲實,於是定朝鮮,討西域,平南越,擊匈奴。府庫空虛,資賊蜂起,百姓嫁妻賣子,流離於道路者萬計。末年覺悟,息兵罷役,封丞相為富民侯,故能為天所佑也。昔人有言曰:‘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益多。昔詩人云:‘王事靡監,不能藝稷黍。’‘豈不懷歸?畏此罪罟,念彼共人,涕零如雨。’此則前代怨思之詞也。上不是恤,則政不行而邪氣作。邪氣作,則蟲螟生而水旱起。若此,雖禱祀百神,不能調陰陽矣。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已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其所以然者,皆為遠戍方外,以竭中國,爭蠻貊不毛之地,乖子育蒼生之道也。
昔漢元納賈捐之謀而罷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近貞觀年中,克平九姓,冊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者,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此則近日之令典,實綏邊之故事。竊見阿史那斛瑟羅,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使統諸蕃,封為可汗遣御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荒外無轉輸之勞。如臣所見,請捐四鎮以肥中國,罷安東以實遼西,省軍費於遠方,并甲兵於塞上,則恒代之鎮重,而邊州之備實矣。況撫綏夷狄,蓋防其越逸,茍無侵侮之患則已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螻蟻計較長短哉?
且王者外寧必有內憂,蓋為不勤修政故也。伏惟陛下棄之度外,無以絕域未平為念,但當敕邊兵,謹守備,蓄銳以待敵,待其自至,然後擊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也。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堠,聚軍實,蓄威武。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自然賊深入必有顛躓之慮,淺入必無虜獲之益。如此數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這道奏疏是狄仁杰請求撤銷四鎮百姓戍邊疏勒的,以免邊疆百姓受戰火之苦。過了不久,狄仁杰又上書請求朝廷廢了安東都護府,復立高句麗的王室后裔為國王。因為在唐高宗時期,唐朝聯合朝鮮半島的新羅國滅亡了高句麗,在當地設立的安東都護府進行管理。當時,唐朝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少數民族,分別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六大都護府。狄仁杰想通過扶持聽話的高句麗政權,撤銷安東都護府,來減少江南之地的軍需供應,讓河北等地的長途糧草運輸都停下來,讓唐朝百姓休養生息,等過了幾年后,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雖說狄仁杰的這個提議沒有被武則天采納,但是有見識的人都認為狄仁杰說得對。武則天把狄仁杰提拔為檢校納言。納言前加“檢校”兩字,意思是加"檢校"官職雖非正式拜授,但有權行使該是事職,相當于"代理"官職。并且讓狄仁杰兼職唐朝中央紀檢監察機構負責人。御史臺,掌管監察、糾察問題、彈劾官員的職責。一般御史臺的“一把手”是御史大夫,但因有時不設御史大夫,“二把手”御史中丞就成為理所當然替代御史大夫的“一把手”。 御史臺一般設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1人,治書侍御史2人,侍御史8人,殿內侍御史12人,監察御史12人,錄事4人。不設監察御史時,設檢校御史12人。并且御史臺還管理著符節署,設符節令1人,符璽郎中4人。當時,狄仁杰是位高權重,不但身為宰相,還是右肅政臺的御史大夫。武則天喜歡改官制,改御史臺為肅政臺。
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向她推薦的“面首”。張昌宗是張易之的弟弟,這兩兄弟長得膚白貌美,是非常英俊的“帥哥”,武則天雖然侍奉過兩任丈夫(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但那對父子已經去世,現在自己身邊缺少男人,感到寂寞難耐。武則天認為,男性皇帝可以擁有三宮六院、妻妾嬪妃,自己也是皇帝,那麼有幾個“男性妃子”應該不過分。武則天笑納了太平公主贈送的男人,并且非常寵愛這兩兄弟。張易之,小字五郎,今河北省安國市人,雍州司戶張希臧之子,歷任司衛少卿、控鶴監、內供奉、奉宸令、麟臺監,封恒國公爵位。張昌宗,小字六郎,歷任云麾將軍、右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春官侍郎、秘書監,封為鄴國公爵位。張易之由于給武則天陪睡的關系而獲得高官厚爵,受到群臣、武氏諸王的非議與嫉恨,他非常擔心武則天去世之后,沒有人庇護他而導致災禍。他知道狄仁杰是武則天非常信任的宰相,于是向狄仁杰請求如何避禍,永保自己的榮華富貴。狄仁杰給張易之出了個主意說:“只有勸說皇帝迎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方可免禍。”
當時,武則天想鞏固武周政權,想要立侄兒武三思為太子,作為武周政權的皇位繼承人。武則天向宰相們詢問立太子的意見,很多大臣不敢回答,因為答錯了會得罪人的,如果同意武則天的主張立武三思為太子,那麼就會得罪武則天兩個在世的兒子、女兒太平公主、李氏皇親國戚;如果反對武則天的主張,那麼就會得罪武則天、武三思、武氏諸王。只有狄仁杰敢于進諫講真話,他支持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他幫李顯說話:“我觀天下人并不厭惡李唐的德行,例如匈奴突厥侵犯我邊境地區,陛下安排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士兵,個多月了招募千人不到,陛下安排廬陵王李顯代替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士兵,不過幾日工夫,就招募了五萬士兵,現在繼任大統,非廬陵王李顯不可。”武則天聽了狄仁杰的諫言,大怒,取消了立太子的朝議。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召狄仁杰問話:“我多次夢到下雙陸棋不勝,這個夢怎麼解?”狄仁杰與王方慶都在宮里。王方慶,本名王綝,字方慶,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官至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封石泉縣公爵位。兩位宰相同時說道:“夢到雙陸棋不勝,解夢為無子。這是上帝警醒陛下不要犯錯。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動搖,天下就會有危險了。文皇帝親自冒著箭矢、刀槍的傷害領兵打仗,不辭勞苦才取得這天下,并且傳之子孫。先帝有嚴重疾病,所以下詔書讓陛下監國,而陛下利用這機會登上皇帝寶座有十多年了,現在想要立侄兒武三思為太子,姑侄關系與母子關系誰更親些?陛下立兒子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則陛下百年之后宗廟有后嗣供奉與祭祀您;立侄兒武三思為太子,陛下百年之后侄兒怎麼會在宗廟供奉與祭祀姑姑?”
武則天感悟到兩位宰相說得很有道理,立即下詔書命令徐彥伯去房州迎接廬陵王李顯來首都做皇位繼承人。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當時徐彥伯任宗正卿,宗正卿主管皇室與皇親國戚事務,所以,武則天派遣徐彥伯去干迎接太子回京的工作。武則天秘密把李顯接回京后,藏在宮里,要兒子躲在宮帳后面,然后,再召狄仁杰覲見。武則天與狄仁杰談論廬陵王李顯的事情,狄仁杰一直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邊說邊眼淚鼻涕一直流個不停。武則天把躲在宮帳后面的李顯叫了出來與狄仁杰相見,還說:“還你的太子。”狄仁杰跪拜磕頭說:“太子歸京,沒有幾個知情的,人言紛紛,讓群臣百姓如何相信太子回來了?”武則天領會到狄仁杰的意思,于是武則天安排重大的迎立李顯為太子的禮儀來慶賀,并且公告天下,中外都感到非常高興。
當初,武周王朝的另外兩位宰相吉頊、李昭德數次進諫言要求武則天召回太子,但武則天沒有理睬他們。唯有狄仁杰以母子天性親情說服武則天,武則天才采納了他的建議,重新用李唐的后裔、自己的兒子為武周王朝的繼承人。狄仁杰、吉頊、李昭德等人為了李唐的后人接皇帝的班,得罪了武氏諸王。武則天稱帝后,大封武氏宗族為王。武氏諸王有: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陳王武承業、建昌王武攸寧、定王武攸暨、建安王武攸宜、恒安郡王武攸止、安平王武攸緒、河內郡王武懿宗、臨川王武嗣宗、潁川王武載德、高平王武重規、河間王武仁范、九江王武攸歸、會稽王武攸望。武三思有四個兒子封王:南陽郡王武延基、高陽郡王武崇訓、準陽王武延秀、新安王武崇烈,還有一子武崇謙封梁國公,其余兒子未封爵位。定王武攸暨與太平公主結婚有二子:信陽郡王武崇敏、高陽郡王武崇行。武承嗣被封王的子嗣有魏王武延義,封公爵的兒子是邢國公武延安、燕國公武延壽。武承業被封王的子嗣有陳王武延暉、咸安王武延祚。在武周時代,李氏諸王與武氏諸王為了皇位繼承權的爭奪是很激烈的。宰相吉頊被武氏諸王揭發其弟冒官一事,被貶為琰川縣尉。宰相狄仁杰被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武則天誅殺,被武則天拒絕。宰相李昭德被酷吏來俊臣、秋官侍郎皇甫文備誣告謀反處斬。
圣歷初,游牧民族突厥人侵犯唐朝趙州、定州等州,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大元帥,允許狄仁杰便宜從事。便宜從事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采取恰當的辦法進行處理,不需請示,實際上是武則天授權狄仁杰在河北道管轄區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不必向她匯報。河北道管理這些地區:突厥州(順州、瑞州)、奚州(鮮州、崇州、順化州、歸義州歸德郡、奉城都督府、弱水州、祁黎州、洛瓌州、太魯州、渴野州)、契丹州(玄州、咸州、昌州、師州、帶州、歸順州歸化郡、沃州、信州、青山州、松漠都督府、峭落州、無逢州、羽陵州、白連州、徒何州、萬丹州、疋黎州、赤山州)、歸誠州(慎州、夷賓州、黎州、黑水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安靜都督府)、降胡州(凜州)、諸北州(識利州、拂涅州、拜漢州、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衛樂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居素州都督府、超喜州都督府、去旦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右隸安東都護府)。當時,軍隊職位最高的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設1人。其余副元帥、都統、副都統、行軍長史、行軍司馬、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判官、掌書記、行軍參謀、前軍兵馬使、中軍兵馬使、后軍兵馬使、中軍都虞侯,都是設1人。元帥、都統、招討使,主要管理軍事戰爭,戰爭結束后就停止職務了。突厥屠殺了在趙州、定州等所虜獲的萬多武周朝百姓,然后由五回道撤退,狄仁杰親率十萬大軍追擊突厥不及,讓突厥逃跑了。武則天下命令任狄仁杰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處理河北道居民的安置安撫工作。被突厥侵犯的州縣百姓有部分受到突厥人的脅迫與其同流合污,現在突厥撤退了,這些人擔心害怕狄仁杰大軍會誅殺他們,躲藏起來了。
狄仁杰向朝廷上書說:“朝議的人議論突厥入侵,應該知道人在面對這種情況下是順從還是違逆的,有些人是被脅迫的,有些人是自愿追隨突厥的,有些人被突厥授予偽官職,有些人是招安投降的。誠以山東地區的人重義氣,哪怕死也不會后悔。現在我朝興大軍平亂,調發煩重,傷破家產,拆屋賣田,百姓甚至于賣兒賣女來應付苛捐雜稅。再加上官吏魚肉百姓,政府的徭役、兵役,沒有完成任務的百姓受到政府的處罰與制裁,事情危急,不遵循禮義投靠突厥,以圖賒死,這是君子所羞愧,而小人常做的事情。人民如同水一樣,堵塞為深淵,疏導為川流,通塞隨流,是沒有常性的。昔日董卓之亂,國家動蕩,后董卓被誅殺,但他的屬下軍隊沒有被赦免,這些軍隊為了保命為亂京城,禍害漢室。這是由于恩不溥洽,失去機失的緣故。現在這些脅迫而投靠突厥的人,潛逃在山澤之中,赦免他們就會出來,不赦免他們就會繼續作亂。山東群盜,就會因此而聚集叛亂對我朝就是一大威脅。所以,我認為突厥侵犯我邊境州地,暫時不能侵擾,現在可以不擔憂。但是我國境內的投靠過突厥的人會造成國內不寧這是需要考慮的。持大國者不可以小治,事廣者不可以細分。請陛下根據情勢作出決策,寬宏大量,赦免河北道跟隨過突厥的百姓,不治他們的罪。”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
狄仁杰大軍凱旋,路過州縣從無侵擾百姓。十萬大軍還朝,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內史。內史又叫內史令,是由中書省的中書令改名而來的,內史就是宰相職務。圣歷三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王公百官陪同這個女皇帝來到三陽宮。三陽宮是武則天在嵩山余脈石淙山所修建的行宮,武則天先后數十次君臨嵩山,在鄭州登封石淙河畔修建的行宮休息,在三陽宮時,盡管有王公百官隨從,但武則天只賞賜狄仁杰府邸一套,對狄仁杰非常寵信。這年六月,左玉鈐衛將軍李楷固、右武威衛將軍駱務整討伐契丹獲得勝利,并且俘虜了部分契丹官民,在含樞殿獻俘。武則天非常高興,特別賜李楷固為武姓,李楷固從此叫武楷固。李楷固、駱務整本來是契丹首領李盡忠的屬下。初,李盡忠作亂,李楷固多次戰勝武周平亂軍隊。后來,李楷固兵敗投降,武周朝司法部門想治李楷固的死罪,狄仁杰認為李楷固是個難得的將才,如果寬恕他的死罪,可讓他感恩為朝廷效力。狄仁杰上奏為李楷固求情,并且授予李楷固官職,領軍對付契丹。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等到李楷固等征討契丹凱旋歸來,武則天宴請狄仁杰等,還向狄仁杰敬酒,把這勝利的功勞歸功于狄仁杰,因為狄仁杰為國薦才有功。武則天委任李楷固為左玉鈐衛大將軍、封燕國公爵位,委任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
唐朝軍隊設有十六衛:左衛、右衛、左驍衛、右驍衛、左武衛、右武衛、左威衛、右威衛、左領軍衛、右領軍衛、左金吾衛、右金吾衛、左監門衛、右監門衛、左千牛衛、右千牛衛。每衛設上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每衛上將軍是從二品官,大將軍是正三品官,將軍是從三品官。武則天改官制把左右領軍衛改為左右玉鈐衛。左玉鈐衛除了上將軍、大將軍、將軍外,還設有:長史1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1人,正八品上;倉曹參軍事2人,正八品下;兵曹參軍事2人,正九品上;騎曹參軍事1人,胄曹參軍事1人;左司階2人,正六品上;左中侯3人,正七品下;左司戈5人,正八品下;執戟5人,正九品下;長上25人,正九品下。左玉鈐衛還有左翊中郎將府官,每府中郎將1人,正四品下;左郎將1人,正五品上;親衛,正七品上;勛衛,從七品上;翊衛,正八品上;校尉5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帥2人,從六品上;每旅帥有隊正20人,正七品上;副隊正20人,正七品下。另有屬吏錄事1人,史2人,亭長2人,掌固4人。倉曹:府2人,史4人。兵曹:府3人,史5人。騎曹:府2人,史4人。胄曹:府3人,史3人。右武威衛的軍隊結構與左玉鈐衛的軍隊結構大同小異。另有中央軍隊六軍:左羽林軍、右羽林軍、左龍武軍、右龍武軍、左神策軍、右神策軍。唐朝的爵位制度分為九個等級:第一等國王爵位、第二等郡王爵位、第三等國公爵位、第四等郡公爵位、第五等縣公爵位、第六等侯爵位、第七等伯爵位、第八等子爵位、第九等男爵位。封爵位的可以子孫后代世襲,有些是有領地的,并且有工資領,不用交稅與不用服徭役。有些有食邑的爵爺,納稅戶口把稅交給這有爵位的人享用。所以,封爵既是一種貴族身份,又是一種讓有爵位的人享有實際利益的制度。當時,狄仁杰雖貴為宰相,但實際上的爵位并不高,只是汝陽縣男爵爵位。
武則天為了顯示自己的“君權神授”,為了彰顯自己的治國功勛,在首都建造巨大佛像。費工用料幾百萬錢。武則天下命令要求全國僧人、尼姑每人每天出一文銅錢來支持建造大佛像。
狄仁杰上奏說:“我聽說為政之本,必先處理好人事工作。陛下體恤民眾迷茫,精神無所歸依,所以想大興佛教,讓民眾膜拜佛像,看到佛像就心生善念。不是因為塔廟的原因而崇尚奢華,怎麼能讓全國僧尼都捐錢來建造佛像?得筏尚舍,何況其余。現在的佛寺佛像的建造勝過皇宮的建造,窮奢極其壯麗,雕刻畫工精致精美,寶珠殫于綴飾,瑰材竭于輪奐。這些修建寺廟佛像的事情并不是在奴役鬼,而是役使人在做事。物產不會從天下掉下來,只能從地里長出來,不損害百姓的利益,這些物產從哪里來?生之有時,用之無度,編戶所供奉的,經常使自己沒有充饑的,痛切肌膚,個人的苦水說不出來,而游僧的嘴巴一張口,便以禍福來恐嚇百姓,他們剃著光頭解下衣服,仍慚其少。也有離間骨肉之情,把事情均給其他人做,自己卻娶妻納妾,還說不分彼我。他們皆假借佛法名義,詿誤眾生,里陌有念佛的經坊,一些重要場所也有供奉佛的精舍,化緣、引誘人們信佛緊急逼迫,比官府征用都厲害,法事所需事物,比朝廷的命令都嚴格。膏腴美業,他們不知巧取豪奪了多少倍,水碾莊園,數量不在少數。逃避賦稅徭役與逃避罪行的人,并集在佛教法門,沒有正式注冊的僧侶,就有幾萬人之眾。進行清查,就查出了幾千沒有合法身份的僧尼。一夫不耕田,農業生產就會有損失,何況這些不務農不從事生產的,又劫持人信佛和劫財的眾多僧人?我每想這此,就感到特別悲痛。
過去在江表,佛教盛行,梁武帝、簡文帝,對佛教布施沒有節制,到了三淮沸浪,五嶺騰煙的國家危難時候,寺廟遍布,卻沒有能救危亡之禍的神佛;僧人眾多,哪有勤王之師? 比年已來,風塵屢擾,水旱不節,征役稍繁,家業先空,瘡痍未復。這個時候,大興大建,人力財力承受不起。期待我圣朝,功德無量,沒有必要營造大佛像,勞民傷財。雖說只征斂僧人的金錢,百未支一。尊容既廣,不可露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自余廓廡,不得全無。又說不損國家財政,不損傷百姓,以此事主,可謂盡忠?我每想到此,兼采眾議,都以為如來開創佛教,以慈悲為主,下濟群生,應是本心,難道想勞民傷財,用作虛飾?如今國有外患,邊境未安寧,應該寬免征鎮之徭役,省不急之費用。設令雇作,皆以利趨,既失田時,自然棄務農之根本。現在不鼓勵耕種糧食,來歲必有饑荒,役在其中,難以取給。況無官助,義無得成,若費官財,國庫空虛,又盡人力誤了農時,征兵征糧沒有著落,當一隅有難,將用什麼去救!”
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諫言,停止了興建大佛象的工程。這年九月,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則天為狄仁杰舉行國喪,廢朝三日。追贈狄仁杰為文昌右相,謚號為“文惠”。在我國古代謚號有“文”字的都是最高尊崇的謚號。
狄仁杰以舉存賢才為自己重要的工作。他引薦提拔的賢才有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當上公卿職務的有幾十人。桓彥范,字士則,今江蘇省丹陽市人,弘文館學士桓法嗣之孫,官至侍中,封扶陽郡王爵位,死后追贈司徒。敬暉,字仲曄,今山西臨汾市人,澄城縣令敬山松之子,官至侍中,封平陽郡王爵位,死后追贈太尉。竇懷貞,又名竇從一 ,本姓紇豆陵氏,今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平陵鄉人,隋朝西平太守竇彥之孫,左相竇德玄之子,官至侍中、殿中監、御史大夫、右仆射、同平章事,封魏國公爵位。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今河南省陜縣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官至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中書令,封梁國公爵位。初,武則天經常詢問狄仁杰說:“我想要一個好漢賢才任使職,有沒有推薦的人選?”狄仁杰說道:“陛下需要人才任什麼樣的職務?”武則天回答說:“我想把這樣的人才作為將相使用。”狄仁杰說:“我料道陛下如果想求文章寫得好,有些資歷的人,現今宰臣李嶠、蘇味道的水平足夠稱得上文吏。豈非文士齷齪,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務者乎?”武則天聽了狄仁杰的話非常高興,她說:“這是我的心愿。”狄仁杰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這個人年紀雖大,但卻是真正的宰相人才,因太久懷才不遇,如果重用他,必將是為國盡忠盡節的好臣子。”武則天馬上征召張柬之提拔為洛州司馬。又過了一段日子,武則天又要求狄仁杰推薦人才。狄仁杰說:“我前面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都沒有重用。”武則天說:“我已經把張柬之晉升了呀。”狄仁杰說道:“我向陛下推薦的人才是當宰相的,現在晉升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不是在用人才。”武則天只好升遷張柬之為秋官侍郎,后又提拔他為宰相。張柬之為宰相,果然能興復唐中宗,這是狄仁杰識才、薦才的眼光一流。李嶠,字巨山,今河北贊皇縣人,官至特進、中書令,封趙國公爵位。蘇味道,字守真,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南趙村人,官至檢校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因文章寫得好,合稱“文章四友”。張柬之,字孟將,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官至天官尚書、特進、同平章事,封漢陽郡王爵位,死后追贈中書令、司徒。
狄仁杰在任職魏州刺史時,當地吏民為他建立生祠。他離任后,他的兒子狄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性格貪婪暴虐,當地百姓非常厭惡狄景暉,于是有人毀掉了當地為狄仁杰建立的生祠。狄仁杰的長子狄光嗣在圣歷年間任職司府丞,武則天命令宰相舉薦尚書郎一人,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兒子狄光嗣,任職地官員外郎,工作稱職。武則天夸獎狄仁杰說:“祁奚內舉,果得其人。”祁奚,姬姓,祁氏,名奚,字黃羊,今山西祁縣人,因食邑于祁(今祁縣),遂為祁氏。祁奚舉薦殺父仇人解狐任中軍尉一職,解狐死后,祁奚舉薦兒子祁午任中軍尉一職。祁奚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典范。武則天夸獎狄仁杰像祁奚一樣舉賢不避親。開元七年,狄光嗣從汴州刺史轉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一職,因犯貪污罪受到貶官處分,貶為歙州別駕去世。狄仁杰還有一個兒子叫狄光遠,曾持狄仁杰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狄仁杰三個兒子,兩個不肖,一個仁義,所以,龍生九子,個個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當初,唐中宗李顯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唐江山的議論,但武則天并沒有復辟李唐江山的意思,而狄仁杰進諫言,以母子親情勸說武則天,才讓武則天漸漸醒悟,竟然召回兒子李顯,立為皇位繼承人。狄仁杰為了匡復李唐江山,幫助唐中宗李顯成為儲君,前后給武則天上書幾萬字。開元中,北海太守李邕為狄仁杰寫傳記,書名《梁國公傳》,詳細記載了狄仁杰的言論與奏章內容。李邕,字泰和,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人,唐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唐中宗李顯即位后,追贈狄仁杰為司空。唐睿宗李旦追贈狄仁杰為梁國公爵位。狄兼謨是狄仁杰的族曾孫,曾祖父狄仁續,祖父狄光友,父親狄囗邁,狄兼謨官至御史中丞、工部尚書、河東節度使、尚書左丞、天平軍節度使、東都留守。狄兼謨有族曾祖父狄仁杰的遺風。
作者簡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學家。《博銳管理在線》《中華品牌管理網》《中國管理傳播網》等知名管理網站專欄作家。又是多家媒體與網絡作家。研究:歷史、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