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向來不乏影視藝術的關注。它可以是《心花怒放》有著斑駁磚墻的大理,也可以是《千里走單騎》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麗江,還可以是《芳華》年代感十足的蒙自。
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挖掘出云南“野性”的一面,直到《野生廚房》攝制組的進駐,讓人們對云南有了嶄新的認知。
隨著最新兩期《野生廚房》的上線,云南西雙版納原始熱帶雨林、因“看見什麼吃什麼”而聞名的基諾山,被一一解鎖。節目中,被汪涵評價“最野的一餐”,以及格外驚悚的“蟲蟲大餐”,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引發激烈討論。
不少網友感嘆:“《野生廚房》真是越來越野了!”更有人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麼樣的節目組,能把云南玩得這麼野?”話題直指節目背后的“野生電視人”——原子娛樂俞杭英團隊。
“野性指數”日漸升級,
網友評價“看過《野生廚房》好想去野炊”
其實,評價一部野生料理紀實真人秀是否能恰到好處地觸達觀眾內心,看它能不能成功激發出觀眾“好想去野炊”的想法就能說明些問題。
對于《野生廚房》的觀看體驗,也有觀眾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節目從迷茫到逐漸有趣”。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為原創模式節目,《野生廚房》毫無復刻范本,始終在“摸著石頭過河”。無論對幕后創作團隊,還是臺前嘉賓來講,深入自然環境尋蹤野味,且要用樸素的鏡頭語言呈現原生態之美,的確是不小的挑戰。
隨著攝制組逐步升級攝制地的“野性指數”、MC互動漸入佳境、野生家族廚藝的多維提升,《野生廚房》不僅變得更有野趣,還激發出了觀眾對于“野味”的向往。
直面眼鏡王蛇、徒步淌激流
原子娛樂“野生電視人”究竟有多剛?
《野生廚房》被業內和觀眾一致評價為很“野”,而幕后的制作團隊更“野”。這群面對高溫、高壓、高海拔、高強度工作環境絲毫不畏懼的“野生電視人”,將生活日常變成了一次次不折不扣的“探險”。
第八期節目中,汪涵、歐弟、姜妍、信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充分體驗到了獨具當地特色的生活方式,徒步涉溪、砍竹子自制涼棚、搬石頭截流捕魚、竹夾燒烤……在熱帶雨林中行動,雖難免被蚊蟲叮咬,更時不時偶遇蛇類,但這一切看起來似乎有驚無險,頗具野趣。
但事實上,鏡頭之外,“趣”之外,更多的則是“險”。從8月份開始籌備到10月份正式錄制,節目組的堪景人員共在熱帶雨林中進行了5次穿越,不下10次踩點,通過一便便親身體驗,這才保證了拍攝過程的相對安全。
節目組選定的能用于生火造飯的熱帶雨林實驗區位于國家級保護區與傣族原始村落的交界處,既保留了雨林的原始風貌,又保留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絲毫未被外界涉獵的原始森林雖然野性十足,卻也為上百人攝制組帶來不少麻煩——溪流縱橫、毒蛇出沒、蚊蟲叮咬,猛獸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蓄勢待發……
在那里,暴雨過后的路面泥濘不堪,從大門進入到達雨林反穿入口,除了需要坐車行進40分鐘崎嶇山路外,剩下到達拍攝地的一公里必須徒步完成。就連搖臂這樣的大型攝影器材,也是靠工作人員一點點人肉背扛進去的。
徒步期間,所有人要趟過兩條河。因為開機之前雨林下了幾天暴雨,原本僅到腳踝處的水位暴漲到成年男性大腿根部,激流之下,人難以站穩,姜妍也因此一度失足落水。
不僅如此,暴雨過后原本清澈可見魚的小河變得渾濁,在水下能見度為0的狀況下圍堰捕魚,多少影響了節目的觀賞性。而渾濁的水下更暗藏水蛭、水蛇等安全隱患,包括導演在內的許多工作人員都被水蛭“偷襲”過。拍攝期間,攝制組還遭遇了眼鏡王蛇,堪稱驚心動魄。
而且,熱帶雨林中植被茂盛,大多數區域光線能見度較低,再加上日落之后蚊蟲和猛獸肆虐,為了保證安全,攝制組一定要在日落前收工。這就要求攝制組的“先頭部隊”早上5點前就要進雨林準備,辛苦程度可見一斑。
在原始熱帶雨林中,現代文明屢屢被掣肘,為拍攝過程制造了許多障礙。例如,由于路狹窄,燈光設備和發電設備不能同時跟進,手持燈和LED燈便成了照明主力。但與此同時,在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中,攝制組也愈發貼近自然,讓節目更具野性。
可以說,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極致野性”的差異化審美,原子娛樂團隊也不會“豁出去”挑戰中國境內唯一舉世公認的原始熱帶雨林。隱藏在足夠吸引眼球節目背后的,是“野生電視人”值得被尊重的敬業團隊精神。
野味大升級
這是一場對味蕾、對生活的返璞歸真
《野生廚房》第九期節目上線正值冬至,就像節目總制片人俞杭英所言,野生廚房用茶入菜,以冬瓜豬肉野菜為餡料,為觀眾奉獻了最合時令的餃子盛宴。
事實上,《野生廚房》的創作意義正在于此,節目帶領觀眾逃離都市喧囂,在山河雨林、田園曠野間捕捉自然之美,以味蕾為媒介,回溯生活本真,足見創作團隊之用心良苦。
許多觀眾在看過節目后,將話題回歸到對“野生料理”的探討。對定位為“野生料理紀實真人秀”的《野生廚房》而言,這無疑是對創作團隊的一種肯定。
最近,不少觀眾表達了對熱帶雨林“最野的一餐”和基諾山“蟲蟲大餐”的興趣。圍繞火箭少女、林俊彥“究竟吃沒吃竹蟲”“竹蟲什麼味道”等問題,網友們展開了燒腦猜想。
從首期武隆仙女山的神秘石灘“火鍋趴”,到僅用一口鐵鍋回歸最原始烹飪狀態的孔(kòng)飯,從撫遠的大馬哈魚丸子湯,再到最近兩期擁有S++級野味基因的傣味包燒紅尾巴魚、竹夾烤雞、竹筒雞湯、小耳黑豬糖醋小排、爆炒竹蟲……《野生廚房》在“奔野”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與其說,這是《野生廚房》對野味“儀式感”的不斷升級,不如說是一種對味蕾、對生活的返璞歸真。
《野生廚房》所呈現的電影級美食視效讓人食指大動,幾乎每一幀美食鏡頭都非常“對胃”觀眾,讓人光看畫面就有“想吃”的沖動。為了擁有“舌尖上的野味”既視感,原子娛樂團隊還特意聘請到專業的美食攝制團隊來為畫面把關。
如今,網絡上流傳著多款“《野生廚房》同款美食食譜”,從此便能推斷出這檔節目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通過多元化的媒介傳播,將“野味”轉化為貼近百姓生活的日常美食,這無疑是受眾對一檔節目的最高認可。廣泛的受眾基礎、強勁的“帶貨能力”讓《野生廚房》在美食品類節目中實現了“小火慢燉”般的口碑升級。
可以說,無論對嘉賓和觀眾來講,《野生廚房》都是一場美好的相遇,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野生家族在一次次野生冒險中掌握了生火、搜集食材、過濾飲用水、烹煮食物等綜合廚房技能的升級,實現難得的二次成長;而對于整日被外賣“荼毒”的都市人來講,《野生廚房》的存在無疑于為他們打通了生活方式的壁壘,提供“未來究竟該如何生活”的思考空間。
同時,”野生電視人”克服艱難困苦搜尋雨林野味,發掘蕨菜、酸苔、芭蕉花、芭蕉心、酸葉、五椏果等食材的野生之美,成就“最野的一餐”,這份對于野味的極致追求令人敬佩。
對原子娛樂團隊而言,“拍出行業標桿作品”并非空想,正是這種“野心”讓《野生廚房》的節目品質有了不斷上升的可能。
伴隨著節目“野性”的逐漸升溫,下周六12:00芒果TV,野生家族將來到玉龍雪山腳下尋找犏牛、高能挑戰“擠牛奶”項目,屆時,原子娛樂團隊還將玩轉哪些新花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