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戈多
誰也想不到,高端冰淇淋“元老”夢龍,竟然也有被東北冰棍“吊打”的一天。
夢龍成為繼鐘薛高之后,又一個瘋狂“掉粉”的高端冰淇淋品牌。/廣告圖片
“作為一個冰淇淋愛好者,我只能說:夢龍的未來里沒有我。”
這個夏天,夢龍成為繼鐘薛高之后,又一個瘋狂“掉粉”的高端冰淇淋品牌。
近日,有網友發現,一向受人愛戴的夢龍其實在背地里暗搞“雙標”——歐洲版的夢龍冰淇淋主要原料為牛奶,但到了中國,主要原料卻成了植物油。
據專業人士稱,牛奶比植物油的成本高出4-5倍,而且口感也會有所不同——牛奶制作的乳脂冰淇淋更細膩絲滑,奶味更濃,且蛋白質含量更高;而以水、食糖、植物油為主料的植脂冰淇淋,口感普通,成本最低。
歐洲版的夢龍冰淇淋主要原料為牛奶,但到了中國,這一原料卻成了植物油。/@游戲打折情報
網友們很難接受,自童年起就“高高在上”的夢龍,玩的竟是“高價低配”的野路子。
近年來,高端冰淇淋品牌扎堆上線。不出意外,國人的味蕾也越來越“挑”了。
尤其在“成分黨”崛起之后,高端食品很難再靠自身的“品牌光暈”震懾消費者,“真材實料”反倒成了消費新規。
在這場“冰淇淋”輿論風波中,大家發現,原來那麼多樸實無華的品牌一直都在低調用“好料”, 比如哈爾濱的老字號馬迭爾冰棍,從配料表上看,早已直逼“乳脂冰淇淋”的標準。
大家發現,原來那麼多樸實無華的品牌一直都在低調用“好料”。/某購物網站
誰也想不到,高端冰淇淋“元老”夢龍,竟然也有被東北冰棍“吊打”的一天。
夢龍,濾鏡碎了
“一口咬碎巧克力脆皮的咔嚓聲,太引人遐想了。”
在多少90后的童年記憶里,夢龍曾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甜蜜夢想——僅需一支,便足以讓其他小朋友對你刮目相看。
在那個冷飲雪糕只要1元、5毛的時代,夢龍卻要七八元,它就像是一只亂入鴨群的白天鵝,高貴冷艷,并且格格不入。
“一口咬碎巧克力脆皮的咔嚓聲,太引人遐想了。”
1993年,夢龍的母公司和路雪(Wall’s)進入中國市場。作為一家英國食品公司,和路雪的“洋”身份引人注目,很快,它瞄準了中國空白的高端冰淇淋市場。
和路雪主推兩個品牌:針對年輕人的可愛多,走萌感路線;針對中產白領的夢龍,走高端路線。
那時候,夢龍的“顯赫”地位是通過冰柜顯現的。超市里,夢龍、可愛多擁有自己的專屬冰柜,從未與其他冰淇淋品牌“同流合柜”。
從一開始,夢龍的賣點就是“采用比利時巧克力”——在那個用代可可粉充數巧克力的年代里,夢龍滿足了普羅大眾對于西方的美好想象。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食品的營銷、包裝只是過眼云煙,配料表,才值得深深玩味。
除此之外,夢龍還是巧克力脆皮冰淇淋的鼻祖。當年,市面上的冰淇淋大多“耿直”,表里如一,但夢龍不同,外酥里嫩,層次豐富,只有穿過巧克力脆皮和堅果仁,才能感受到夾心的美味。
直到2000年后,伊利推出巧樂茲,巧克力脆皮雪糕才終成主流,夾心開始變化多端,風格也漸向“套娃”靠攏。
2011年,香奈兒的首席設計師卡爾 · 拉格斐爾為夢龍拍攝了三支創意廣告,夢龍再次鞏固了自己在冰淇淋界的“大佬地位”。
但不久之后,風向變了。
卡爾 · 拉格斐爾為夢龍拍攝的創意廣告。/廣告截圖
2014年是我國冰淇淋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中國冰淇淋市場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冰淇淋消費市場。
與此同時,夢龍不再“一枝獨秀”——越來越多的高端冰淇淋產品殺入中國市場。除了逐漸大眾化的“頂流”哈根達斯,同為進口品牌的雀巢、明治都在默默發力,蒙牛、伊利,以及全國各地的老牌冰淇淋品牌,也在陸續推出“中高端”產品線。
2018年,“網紅”鐘薛高上線,一場高端冰淇淋大戰拉開了序幕。
從十元檔到五六十元,袋裝冰淇淋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相比之下,夢龍倒是成了那個多年不漲價的“老實人”。
越來越多的高端冰淇淋產品殺入中國市場,夢龍不再“一枝獨秀”。/視覺中國
然而,消費升級的另一面,是消費者不好忽悠了。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食品的營銷、包裝只是過眼云煙,配料表,才值得深深玩味。
就在不久前,自稱“原料很貴”的鐘薛高被網友扒出,配料表中的“吐魯番盆地核心葡萄種植區特級紅提”實為散裝紅葡萄干,沒了一連串的高級復雜前綴,鐘薛高頓時原形畢露。
夢龍也沒逃過網友的火眼金睛。8月初,微博網友@游戲打折情報指出,中國版夢龍為“植脂冰淇淋”,屬于我國冰淇淋3個等級中的最低等級。而它的歐洲版,則屬于高階的“乳脂冰淇淋”。
食品的營銷、包裝只是過眼云煙,配料表,才值得深深玩味。/微博截圖
對此,夢龍的官微稱:植物油脂代替動物油脂,是邁向植物基的第一步,目的是順應“可持續發展”。言下之意,素食有助于環保。
只是,夢龍并沒有幫助發達國家“環保”的意思。
在中國、印度、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夢龍的配料表都以水、植物油為主,OK,很“環保”;但在東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各國,夢龍冰淇淋配料表的第一位都是牛奶。
顯然,夢龍的這一回復坐實了自己的“雙標”行為。
只是,夢龍并沒有幫助發達國家“環保”的意思。/微博恢復截圖(現已刪除)
也許夢龍還沒回過神來——那個“價格等于品質”的時代已經逝去。而夢龍的高級濾鏡,隨著它的巧克力脆皮,一起碎了。
冰淇淋,向“乳脂”進軍
你知道你愛的冰淇淋里,哪些是“乳脂”,哪些是“植脂”嗎?
如果不是冰淇淋行家,在這波輿論之前,大家或許對“植脂冰淇淋”與“乳脂冰淇淋”的區別并無太多了解。
根據國家標準GB/T 31114-2014,我國的冰淇淋可以分為3種:全乳脂冰淇淋、半乳脂冰淇淋與植脂冰淇淋。
其中,全乳脂冰淇淋主體部分的乳脂占比8%以上;半乳脂冰淇淋主體部分的乳脂占比大于等于2.2%;而植脂冰淇淋的主體部分中,乳脂占比低于2.2%。
我國的冰淇淋可以分為3種:全乳脂冰淇淋、半乳脂冰淇淋與植脂冰淇淋。/文件截圖
夢龍,則屬于乳脂含量最低的“植脂冰淇淋”。
再來看三者的原料差異:
全乳脂冰淇淋以牛奶/生牛乳/稀奶油(也稱“鮮奶油”)為主要原料,口感絲滑,奶味濃郁;
半乳脂冰淇淋以乳粉為主要原料,也可以添加植物油,口感介于“全乳脂”與“植脂”冰淇淋之間;
植脂冰淇淋以植物油脂/植物奶油為主要原料,也就是水+糖+植物油的組合,奶味較淡,因此口感更為清爽。
總的來說,三者的成本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全乳脂>半乳脂>植脂。
夢龍,屬于乳脂含量最低的“植脂冰淇淋”。/pexles
市面上,大部分的冷飲雪糕都以“水、植物油”為主要原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植物脂肪”。植物脂肪價格低廉,一兩元錢,就可以讓我們品嘗“牛奶”的滋味。
比如“奶糕”小布丁,由水、植物油和食品添加劑混制而成,和牛奶八竿子打不著;再比如看上去“高級”的巧樂茲、四個圈,主體部分(夾心)也由植物奶油制成,也和牛奶攀不上親。
但只要留意超市冰淇淋的配料表,我們便會發現,以夢龍的價位,大家完全可以買到用料更好、更實誠的“乳脂冰淇淋”。
“奶糕”小布丁,和牛奶八竿子打不著。/某購物網站
外表平平無奇的八喜,是國內的老牌全乳脂冰淇淋,超市售價9元/90g。
伊利在2015年推出的"甄稀"冰淇淋,8元/90g,也是全乳脂冰淇淋。
同樣,蒙牛的中高端產品線“蒂蘭圣雪”,大部分都為“全乳脂”與“半乳脂”冰淇淋,雖說90g的杯裝冰淇淋售價可以高達20元,但袋裝的蒂蘭圣雪,最低只需4元。
而在這場“乳脂冰淇淋”的崛起中,也不乏老一輩的身影——各類東北大板、東北奶糕,都以超高的“牛奶含量”出圈南下,價格通常不超10元。
蒙牛的中高端產品線“蒂蘭圣雪”,大部分都為“全乳脂”與“半乳脂”冰淇淋。/某購物網站
新生代的網紅冰淇淋也紛紛向“乳脂類冰淇淋”進軍。
不少博物館的文創雪糕、沈陽中街1946冰淇淋,以及前不久被大家花式diss的鐘薛高,配料表的第一位都是生牛乳或牛奶。
很快,在這場“乳脂”大戰“植脂”的冰淇淋戰爭中,“植脂冰淇淋”敗下陣來。
當夢龍還沉浸在“消費者吃不出區別”的舊夢中,新一代消費者卻已然進化成了熱愛研究配料表的“成分黨”。
以夢龍的價位,大家完全可以買到用料更好的“乳脂冰淇淋”。/某購物網站
冰淇淋背后的“奶油之爭”
為什麼要糾結于“生牛乳”與“植脂奶油”?
如果回望中國人的“冰淇淋”史,我們其實在90%的時間里,都不曾糾結過它的配方。
清朝末年,冰淇淋在租界區的西餐廳中首次“亮相”——從一開始,冰淇淋就是面向精英人群的高級舶來品。能吃到,就已是天賜的福氣。
天津第一家西餐廳“起士林”,上海大名鼎鼎的“一品香”西餐店,招牌美食都是冰淇淋。
起士林舊址。/@時光繪影
然而,冰淇淋對于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遙不可及。只有達官貴人、留洋學生、知識分子,才能享受到這份“舌尖上的美味”。
直到民國時期,一位名叫海寧生的美國商人,才讓冰淇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1913年,海寧生在上海創立“海寧洋行”食品廠,從事蛋制品生產。
1926年,海寧生從美國引進機器,生產冷飲。同年,“美女牌”棒冰問世,很快成為上海的“網紅”食品。海寧洋行,成為中國第一家機械化冷飲企業。
“美女牌”棒冰問世,很快成為上海的“網紅”食品。/社交網絡圖片
幾年后,海寧洋行開始生產冰淇淋、冰磚。冰淇淋在中國首次迎來了大規模的工廠生產。
無獨有偶,海寧洋行通過給銷售商免費供應專屬冰箱的方式,壟斷了上海的冷飲市場。大半個世紀后,夢龍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開始在中國推廣它的產品,
新中國成立后,海寧洋行改名為“上海益民食品廠”。1950年,益民食品廠恢復生產曾經最拿手的冰淇淋,曾經的“美女牌”冷飲與時俱進地更名為“光明牌”。
也許大家想不到,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光明牌“白熊冰磚”卻是實實在在的“乳脂冰淇淋”,配料表的第一位就是牛奶,緊接著是稀奶油。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光明牌的“白熊冰磚”卻是實實在在的“乳脂冰淇淋”。/知乎用戶@不鹵blu
但“白熊冰磚”頗為金貴,光明的“白雪冰磚”就成了它的平價替代品,白雪冰磚的主要原料是水、白砂糖、乳粉和植物油。
即使用料不夠好,“白雪冰磚”仍舊是孩子們的夏日渴望。在那個牛奶稀缺的年代里,冰淇淋的“奶味”是否正宗、濃郁無關緊要——伸出舌頭,一口奶香的清甜,足以安撫寂寞的味蕾。
當時“大白兔”的誘人傳說也是建立在“牛奶的匱乏”之上——“七顆大白兔可以泡出一杯牛奶”,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但如今看來,奶糖泡出的“牛奶”味道又寡淡又塑料,根本無法與牛奶同日而語。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冷飲產業開始起步,此時國人對冰淇淋的“奶味”要求并不高。
“大白兔”的誘人傳說也是建立在“牛奶的匱乏”之上的。/大白兔廣告
要知道,中國人將牛奶納入日常飲食體系,也僅是近20年的事情。
1992年,政府開始對居民飲食進行改革,“奶類”第一次躋身居民膳食計劃;21世紀,中國版的“全民牛奶運動”開啟,“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誕生,牛奶這才開始全面“普及”。
逐漸熟悉起牛奶的中國人,嘴巴變刁了,自然對“奶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學會甄別一切奶制品中的“奶味”——動物奶油(乳脂)還是植物奶油(植脂)?天然還是人造?這是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學會甄別一切奶制品中的“奶味”。/pexels
以“奶油”(cream)為主要原料的冰淇淋(ice cream),受到了群眾的檢驗。
大家普遍認為:“植物奶油更膩、更輕飄,而純乳脂的動物奶油特別絲滑,入口即化,就像喝了牛奶一樣。”
除了口味的進階,植脂冰淇淋的危機還來源于消費者的健康焦慮。
在一些冰淇淋的科普文章里,“假奶油”成了植物奶油的代稱。雖說這個用法是對“植物奶油”的抹黑,但卻足以說明消費者對“植物奶油”的警惕。
在一些人的認知里,植物奶油與反式脂肪酸等同。/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盡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早已為植物奶油“平反”——并非所有的植物奶油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可在一些人的認知里,植物奶油仍與反式脂肪酸等同,而反式脂肪酸被稱為“健康殺手”——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干擾必要脂肪酸的代謝,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看到了吧,植物奶油,早已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顯然,夢龍的“雙標”風波,沒能規避公眾對“反式脂肪酸”的恐懼。
冰淇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某購物網站
如今,冰淇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天然牛乳” “健康食材” “零添加”成了中高端冰淇淋的賣點。
一夜之間,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高級”的夢龍,在冰淇淋“自我修養”的道路上,早已掉隊。
參考資料:
視知 TV |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愛吃冰淇淋的著名肥宅
那一座城 | 只要三塊五,這塊冰磚稱霸上海冷飲界60年
FoodWine吃好喝好 | 中國牛奶簡史
北京青年報 | 反式脂肪不等于植物奶油 這些健康知識你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