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過此不肯去......
這是一方何其神圣的凈土才會讓觀音不舍離去。
一部以觀音題材的電影《不肯去觀音》講述了觀世音菩薩是如何不肯東渡日本,普陀山又是如何成為觀音道場的故事。影片由聶遠、李純、斯琴高娃等聯袂主演,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
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
“不肯去觀音院”位于普陀山紫竹林禪院里面,其寺院建筑風格頗具大唐風韻。
相傳,在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恭請了一座觀音佛像回國,
行至蓮花洋新羅礁附近,風浪大作,船不能行,
慧鍔大師思索是否菩薩不肯東渡,便靠岸留下佛像,張姓漁民舍宅供奉,海天佛國由此開始。
和黃色墻體的中國傳統佛寺不同,不肯去觀音院看上去更多了一份大唐風。
古樸精致的圍墻圍著三間佛堂,佛堂中常年香煙繚繞。
盡管寺里已無太多古跡,但關于此地的傳奇故事廣為人知。
寺院西側還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供奉著33尊觀音像,虔誠者可一一拜過。
潮音洞-澹澹亭不肯去觀音院東側海邊有一座亭子,名澹澹亭。
應是據曹操《觀滄海》中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而得名。
在亭中小憩,享海風習習,觀滄海,聽潮音轟鳴,浩瀚煙波,陽光下,蓮花洋面五色斑斕,彼岸洛迦“臥佛”分明可見。
潮音洞
潮音洞半浸在海中,深約10米,洞口“潮音洞”三字是康熙皇帝的手書。
在潮音洞看潮起潮落,憑欄遠眺水天一色的海面,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聽潮音拍擊著洞壑,聲如轟雷。
漲潮時倚巖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聲若雷鳴;
晴天時洞內七彩霓虹閃現,蔚為奇觀。是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紫竹林禪院又曰 “補怛紫竹林” 。
“補怛(dá)”一詞源自“補怛洛伽”(Potalaka),又譯作補陀落伽、普陀洛伽,
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
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地, 普陀山與拉薩布達拉宮皆由此得名。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東南端,和洛迦山隔海相望。
人們常說的“紫竹林”不是一片紫色的竹子,而是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景點。
黃墻黑瓦青石路一路延伸,曲徑通幽。
紫竹林禪院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造型很獨特。
天王殿正中的大門上聳出一門樓便成了山門的牌樓,門額上題寫的“補袒紫竹林”是康有為的親筆。
寺院規模不大,主要建筑為圓通寶殿,里面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可以在此祈福。
此外,寺內的細節之處還有不少名家題寫的匾額、對聯,禪意濃厚,值得細細“品味”。
不去體驗一次”不肯去觀音號“仿古船
不去感受一段傳說中的蓮花洋航行的經歷
不來一次虔誠的海上禮佛,都深感有歉此行
仿古船上的每一處設計傳遞出的都是考究和精雕細琢,
整個船都氤氳著濃郁的唐代風,
身在其中,仿若夢回盛世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