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湖北武漢35歲的盧女士從小區32樓墜亡,起因疑為與小區幾名遛狗不牽繩的業主發生爭執,遭到狗主人羞辱,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同時引發關注的,還有發生在河南安陽的狗咬老人事件,狗主人遲遲不肯承認和道歉,當地相關部門相互推諉,氣哭采訪記者,相關話題上了熱搜,最終釀成輿情風波。
近年來,各地不文明養犬行為導致的各類傷人事件與鄰里糾紛頻發,給基層治理帶來新的課題,文明養犬呼聲不斷,城市狗患治理不容忽視。
南都民調中心曾在2019年8月發起過不文明養犬行為問卷調查和實地測評,當時的調查與測評結果顯示:接近六成受訪者表示曾被犬只驚嚇或攻擊,過半數受訪者希望加強犬只管理,提高對不文明養犬行為的處罰力度。
近日,針對武漢與安陽發生的養犬輿情熱點,南都民調中心再次發起相關調查,并于今日發布《文明養犬意識與城市狗患治理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八成受訪者生活中常遇到不文明養犬行為,其中遛狗不牽繩、不清理犬只糞便占比最高;超六成受訪者認為目前城市狗患問題嚴重,養犬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超八成受訪者希望嚴格落實養犬登記制度,強制犬只上牌;近八成受訪者支持將惡犬傷人情節嚴重的納入刑事處罰。從調查結果來看,呼吁依法養犬、文明養犬,強化犬只管理、加大狗患治理,已經成為公眾的共識,也成為基層治理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八成受訪者常遇到不文明養犬行為,遛狗不牽繩和不清理犬只糞便最突出
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受訪犬主自稱會注意文明養犬,盡量避免給周邊環境及市民造成影響。
問及受訪犬主外出遛狗時會否牽繩時,82.61%稱每次出門都會牽繩;12.50%表示看情況,人少就不牽繩;僅4.89%聲稱從來不牽繩。這一調查結果與兩年前的同題調查相比大致持平。
再問及受訪者在外能否做到即時清理犬只糞便,72.28%表示會馬上清理;19.02%表示有帶紙的話就清理,沒帶就不清理;僅8.70%表示不會清理。
有養犬的受訪者向南都研究員表示,社區的整體環境對犬主素質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遛狗時看到其他人都有牽繩,唯獨你沒有,你也會覺得不好意思;你看到大部分人都自覺清理狗糞,你下樓時也會記得帶上紙,不會把狗的糞便留在地上。”
2018年11月23日,海珠區南洲北路,一位市民在遛狗,寵物狗的大便用紙墊著并扔到垃圾桶。南都記者 何玉帥 攝
在2019年的同題調查中,南都研究員也曾發現廣州市內部分社區的犬主對犬只管理相對自覺,會及時清理糞便,出現狗打架的情況也立刻拉開并制止;但也有個別社區不少犬主遛狗不牽繩,任由犬只四處跑動。
與養犬者自我感覺完全不同的是公眾的普遍感知。問及生活中是否遇到過不文明養犬行為時,本次調查中給予肯定答復的受訪者比例較兩年前有所上升。高達60.74%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遇到不文明養犬行為,19.77%表示較常遇到,19.20%表示偶爾或很少遇到,只有0.29%表示沒見過不文明養犬行為。
與兩年前的同題調查結果一樣,遛狗不牽繩和不清理犬只糞便依然是最常見的兩種不文明養犬行為,占比分別高達92.82%和91.09%;其次,反映曾被犬只吠叫驚擾的受訪者占74.28%;51.44%反映有人飼養在市區禁養的危險犬種;47.70%曾被犬只追逐;32.18%曾見過有人虐待、隨意遺棄犬只。
有受訪者表示,自家所在小區有不少住戶養狗,多數都能自覺做到出門牽繩、清理糞便;唯獨其中幾名住戶“管養不管教”,放任犬只在樓梯里撒尿,導致樓梯間長期彌漫著一股異味。該受訪者坦言,自從發現小區內有狗隨地小便后,自己對寵物狗的好感蕩然無存。
不難看出,雖然大部分養犬人士表示自己在外出遛狗時會即時清理犬只糞便,外出遛狗時也每次都會牽繩,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仍有少數犬主在遛狗時不注意自身及犬只行為,給周邊居民帶來影響。
近四成受訪者認為社區犬只對個人生活有較大影響,但只有兩成會提醒狗主
進一步追問受訪者居住社區的犬只有沒有影響到個人生活時,22.56%表示有很大影響,16.67%認為有較大影響,38.65%認為有一定影響,只有22.13%認為影響較小或沒有影響。對比同題調查數據發現,認為所住社區內犬只影響個人生活的受訪者比例較兩年前大幅上升35.90%。
有受訪者在問卷中反映,鄰居每天帶著寵物狗乘坐電梯上下樓,狗繩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內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犬只就在電梯轎廂內隨意跑動,既容易嚇到搭乘同一電梯的住戶,其頻繁跳動也可能造成安全隱患。但物管由于無執法權,對此也束手無策,只能在電梯間張貼各類文明養犬的告示。
雖然不少受訪者認為社區內的犬只對個人生活有影響,但繼續問及是否會主動提醒犬主注意或向有關部門投訴時,60.06%的受訪者表示只有在影響到個人生活或安全時才投訴;會主動提醒對方注意的受訪者僅占20.69%;還有19.25%的受訪者嫌麻煩,不會投訴。
受訪者不愿主動投訴可能是因為這些不文明行為大多屬于“小問題”,不值得為此影響鄰里關系。只有7.6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常常因為鄰居的不文明養犬行為與對方發生矛盾沖突,26.87%表示偶爾會有矛盾,65.51%表示很少或從未因這類問題產生矛盾。
有受訪者表示,自家鄰居有只警惕性很強的寵物狗,每次有陌生人經過他家門口就開始狂吠,小區內其他犬只聽到聲音,也開始跟著吠,整個小區都充斥著狗吠聲。盡管噪聲擾民,但該受訪者表示并未向鄰居或物管投訴過,“煩就肯定覺得煩,不過每次也就是吵那麼幾分鐘,沒必要小題大做”。
再問及曾就不文明養犬行為投訴或與鄰居產生過矛盾的受訪者,最終如何解決該問題時,62.74%表示已自行與對方協商解決,9.84%表示在物管介入后協商解決,8.23%在城管部門或警方介入后解決,也有7.42%因其中一方搬離而消除了矛盾,但仍有11.77%表示多方介入后均未解決。
調查中,多名受訪者認為生活中遇到的犬主大多態度比較友善,提醒后很快就能主動改正。有受訪者表示,之前自己鄰居家的狗經常用爪劃拉墻壁,聲音傳過來非常刺耳。不過他跟鄰居溝通后,對方很快就把狗窩換到另一邊的房間,噪聲也隨之消失,雙方沒有產生任何矛盾。
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城市犬只數量太多,四成人認為隨意遺棄犬只現象多
調查過程中,不少受訪者反饋了自己遇到過的不文明養犬行為。但問及對犬只的態度時,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狗并不厭惡。
調查結果顯示,全體受訪者中有27.79%表示喜歡狗,38.54%表示不喜歡但也不討厭,只有7.88%表示厭惡,18.34%表示恐懼,7.45%表示又愛又恨。即使在不養狗的受訪者中也有15.18%對狗持喜愛態度,44.16%雖不喜歡但也不討厭狗。
盡管如此,城市日益增長的犬只數量依然令不少人擔憂起城市狗患問題。本次調查中,42.84%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城市的犬只數量非常多,33.09%認為比較多,18.62%覺得一般,只有1.58%認為數量較少,3.87%表示不清楚。問及遇到過的犬只類型時,54.87%的受訪者表示家養寵物狗和無主流浪狗二者都有,41.12%表示更常遇到家養寵物狗,1.29%表示更常遇到無主流浪狗,另有2.72%表示不會判斷。
再追問受訪者認為城市里犬只太多的原因,84.72%認為主因是養犬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79.25%認為是如今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42.26%認為是隨意遺棄犬只的人多。
2019年8月19日,廣州市天河區,一住宅小區內,有人牽著同時3條狗。 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有受訪者提出,目前與犬只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少:從今年5月起施行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到各地制定的養犬管理條例,甚至是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等地方性法規,都可以找到相關條文。但如果職能部門未落實執法、對應的懲戒措施不夠嚴厲,這些條文相當于一紙擺設。
也有受訪者認為,普通家庭飼養1-2只寵物犬本來無可厚非,但部分犬主不帶犬只去做絕育手術,任由其不斷繁衍,養不過來又隨便遺棄,造成的流浪犬問題不容忽視。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城市狗患嚴重,近八成人呼吁將情節嚴重的不文明養犬行為入刑
整體來看,28.94%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城市狗患問題非常嚴重,34.53%認為比較嚴重,26.07%認為一般,僅5.87%認為不嚴重,4.58%表示不清楚。
最后問及受訪者認為有關部門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強犬只管理、解決城市狗患問題,87.68%建議嚴格落實養犬登記制度,強制犬只上牌,占比最高;其次是加大對違法養犬行為的罰款力度,占比84.53%;79.80%希望將情節嚴重的行為納入刑事處罰,惡犬傷人,狗主入刑;76.07%建議嚴格限制個人養犬的種類和數量;69.05%希望加強日常執法巡查力度;68.77%認為應加強流浪犬只收容;64.18%建議嚴格規定城市遛狗區域和時間。
有受訪者認為,目前對不文明養犬的執法還是存在取證難的情況。普通市民投訴后,物管無執法權,難以采取強制措施;如果報警,只要犬主在警方上門前把狗帶走或藏起來,又能輕易糊弄過去。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像治理交通違章一樣,推出類似“隨手拍”的舉報機制,曝光不文明養犬行為,提升執法效率。
還有受訪者建議,可對養犬人和犬只實行計分制度,每發生一次不文明養犬行為就計一分,累積一定分數就處以罰款、沒收犬只甚至行政拘留等懲罰,提高相關法規的震懾力。
各地養犬條例均對養犬有所限定,但不文明養犬行為與狗患治理仍是難題
近年來,有關部門已留意到城市狗患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治理。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均已制定了養犬管理條例,從地方立法層面進行犬只管理,規范養犬行為,倡導依法、文明養犬,減少犬只傷人與人犬糾紛。大部分地方養犬法規對家養犬只的品種、體型、體重等均已作出明確限制,并且規定出門遛狗須系狗繩、嘴套,清理糞便等,犬只不得影響他人。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就明確提出:單位和個人飼養犬只,應當按照規定定期免疫接種狂犬病疫苗,憑動物診療機構出具的免疫證明向所在地養犬登記機關申請登記;攜帶犬只出戶的,應當按照規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繩等措施,防止犬只傷人、疫病傳播。
《動物防疫法》還明確:街道辦事處、鄉級人民政府應組織協調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做好本轄區流浪犬、貓的控制和處置,防止疫病傳播;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飼養犬只防疫管理的具體辦法。
現行的《廣州市養犬管理條例》也規定,廣州市的行政街轄區為養犬嚴格管理區,實行犬只強制免疫和養犬登記制度。未申請養犬登記的,由公安機關扣押犬只,責令三日內申請辦理登記,可以對單位處每只犬五千元罰款,對個人處每只犬二千元罰款;逾期不申請補辦的,沒收犬只。同時,嚴格管理區內每戶限養一只犬;超過規定數量的,由公安機關沒收超養犬只,且每超養一只處二千元罰款。
依照《廣州市養犬管理條例》規定:在嚴格管理區內攜帶犬只進行戶外活動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用犬繩牽領犬只;為犬只佩戴犬牌;避讓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制止犬只吠叫和攻擊行為;即時清理犬只的糞便;不得由未成年人單獨攜帶。對違反規定的,將由公安機關、城市管理部門依法處理。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定期不定期開展養犬整治行動,試圖從執法層面規范養犬行為。11月24日,因狗咬老人事件處在輿論旋渦中的河南省安陽市,就在全市部署開展養犬排查行動,欲借此強化犬只管理,規范養犬行為。
廣州警方這幾年也在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廣州警方共出動各類檢查力量2.1萬人次,檢查寵物醫院(店)等3881家,對違法違規養犬行為警告及責令限期改正2365人,罰款299人,沒收涉案犬及救助流浪犬1315只。統計數據還顯示,2020年上半年,廣州全市共受理涉犬警情同比下降13%。其中,犬傷人警情同比下降21%;不文明養犬警情(犬吠及不牽繩)同比下降11%。
廣州警方曾公開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發現不文明養犬行為,可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舉報、投訴。對未即時清理犬只糞便、拋棄犬只尸體及設置犬只墳墓的,可以撥打市政府“12345”熱線進行舉報、投訴,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依法跟進處理。對遛犬不牽繩、犬只傷人、飼養危險犬或禁養犬的,可以撥打“110”進行舉報或直接向屬地派出所、居委會、村委會及物業服務企業(物業管理公司)舉報投訴,屬地派出所將依法跟進處理。
2019年8月20日,廣州市越秀區,一名犬主展示其養犬登記證照。 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盡管從國家到地方,均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并一直在倡導文明養犬,但就南都民調中心2019年至今的兩次調查情況來看,城市里不合法、不文明養犬行為依然十分普遍,城市社區狗患問題突出,由此引發的傷人事件與鄰里糾紛不斷顯現。南都民調2019與本次的同題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所在社區內犬只影響個人生活的受訪者比例較兩年前大幅上升35.90%。這次湖北武漢、河南安陽的養犬糾紛輿情,就是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基層治理。如何有效減少此類事件,化解人犬矛盾,除加大法律法規宣傳與執法力度外,文明養犬,依法養犬,化解城市狗患問題,應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也應納入社會基層治理,以期共建和諧生活環境。
調查概述:
南都民調中心于2021年11月23日至11月25日開展本次調查,通過網絡推送和實地攔截訪問,采集698份問卷,其中26.36%有過養犬經歷。從性別來看,男性受訪者占45.13%,女性受訪者占54.87%;從年齡段來看,80后受訪者占38.68%,90后占24.50%,中青年群體占比較高。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公共服務監測榜第79期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李偉鋒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李偉鋒 麥潔瑩 沈紅媛 涂長芳 文軼然 實習生 陳子穎 溫依庭 向子欣 杜美玉 翁婉婷
支持平臺: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咩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