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劍英
紅火蟻圖/健康時報客戶端
春暖花開,正是萬物生機勃勃、人們踏青游玩的好時節,但諸多城市被一群來勢洶洶的螞蟻攪了興致。
紅火蟻,全球公認的百種最具危險入侵物種之一,正在席卷我國12個省份、435個縣市區。小小螞蟻,驚動了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等九大部門聯手出擊,要求各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全力阻截”。
紅火蟻究竟何方神圣?其背后代表的外來物種入侵又應引起我們怎樣的關注?
無敵螞蟻
紅火蟻體型長度僅為3-6毫米,跟普通螞蟻差不多,但攻擊性和破壞力極強,甚至能帶來生態災難,因而獲得兇悍外號“恐怖的生態殺手”。其名字的拉丁文原意即為“無敵的螞蟻”。
每個個體都是狠角色。研究發現,紅火蟻附著在粗糙表面時,可以支撐起重量相當于自身體重5700倍的物體;它能飛到離地300米的地方,在有風的情況下能夠飛行五六公里遠;還能直接啃咬埋在土中的電線及電纜的絕緣層,造成電路短路或設施故障;可通過物流傳播,經物件、車輛等擴散,然后建巢。
其腹部有一根螯刺,帶有酸性毒液,可令人劇痛加劇癢,繼而引發炎癥、膿泡,少數人甚至會出現因過敏而休克死亡的危險。中文名稱中的“火”,即是用以描述被其咬傷后如火灼燒般疼痛,還會發出如火灼傷般的水泡。
市民被紅火蟻咬傷后,皮膚受傷嚴重圖自央視網視頻截圖
單個個體“狠”還不足為懼,可怕的是集團軍作戰模式。
一個成熟蟻巢里的個體數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密度大,繁殖力強,雌蟻在經過一次交配后就可以一直產卵成群。尤其在熱帶和亞熱帶區域,它能不斷分家、擴散,有如原子彈裂式反應。
此外,蟻群分工明確,配合無間,兇狠好斗,群體作戰時能聯手捕殺昆蟲、蚯蚓、青蛙、鳥類、蜥蜴等,敢招惹體型比它們大1000倍的食肉動物,在農區能攻擊小牛、小豬,導致家畜死亡。甚至,在大雨過后,發生過紅火蟻攻擊魚類的事件。
它能對農林業生產、人畜健康、生物多樣性、公共安全等造成顯著威脅。世界上有20多種火蟻,而紅火蟻是最遭人痛恨的一種。
專家們早期研究防治措施時,用過開水燙、火燒、煙熏、水淹、撒石灰等方式,竟都無法阻擋其蔓延的腳步。
在中國,它還找到了自然界中的幫兇:昆蟲“扶桑綿粉蚧”。后者也是入侵物種,老家在美國,2004年進入中國,寄主植物廣泛,可以危害番茄、棉花、南瓜等多種植物。扶桑綿粉蚧分泌的蜜露是紅火蟻非常喜愛的食物,二者形成互惠關系。有了盟軍助紂為虐,令入侵更加猖狂、兇猛。
紅火蟻原產南美洲,歷經80多年已擴張至北美洲、澳洲、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有席卷全球之勢。2003年入侵我國臺灣,次年9月首次在大陸廣東省吳川市發現,2005年傳播至我國30多個縣區。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近5年來,新增紅火蟻發生縣級行政區191個,較2016年增長了一倍。
入侵物種達660多種
紅火蟻只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一個典型案例。
外來物種入侵是生態領域的重要課題,但現在,這一生態學專業名詞正在逐步“出圈”。其含義大致可以理解為,生物由原區域傳入新區域并繁衍擴散,對新區域造成種種損失或災難的過程。
中國是世界上受外來入侵生物影響最為嚴重、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它們每年給我國農林業、生態環境等造成的損失超過2000億元。
官方數據顯示, 全國現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嚴重威脅我國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列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入侵我國的就有50余種。
自2003年至今,國家已發布四批《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逾百物種。
有些外來入侵物種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客,比如,水族缸中的巴西龜,大排檔里火爆的小龍蝦與福壽螺、川湘餐廳常見的牛蛙、河湖濕地里的水葫蘆……
工作人員在長江打撈水葫蘆 圖/新華網
有些物種的名字,大眾也許并不熟悉,卻是殺傷力極大。
在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中,草地貪夜蛾榜上有名。2019年初傳入我國,當年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1982年傳入的松材線蟲,其引發的松材線蟲病是松樹界的毀滅性流行病,被稱為松樹界“艾滋病”。作為庭院觀賞植物引入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曾導致上海地區30多種本地物種消失。上世紀60年代傳入的三裂葉豚草,可令玉米減產30%~40%,甚至顆粒無收,近年來更導致北方地區“枯草熱”病癥逐年上升……
物種入侵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五大直接因素之一。以陸棲脊椎動物為例, IUCN紅色名錄中 1/4 的受脅物種受到了入侵物種的影響,尤其島嶼生態系統對生物入侵異常敏感。
具體表現為,破壞當地物理、化學、水文環境等,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結構,使當地生物多樣性不斷降低,并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各項功能。
比如,紅火蟻可入侵土壤、地面、雜草、大型植物植株中下部、冠層等不同位置,原有系統中的害蟲、天敵、中性昆蟲等亞群群落結構發生了改變,種類及數量大幅度減少,群落波動性增大;它能趕走本地螞蟻,一些甲蟲、蜘蛛也會被其吃掉,長此以往,食物鏈將造成災難性破壞,將出現本地物種的半真空和真空。
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入侵物種互花米草蔓由于根系發達,植株長勢旺盛、厚密,逐漸侵占鹽地堿蓬、海草床生境,擠占了當地物種生態空間,令灘涂底棲動物密度降低60%,鳥類覓食、棲息生境大幅度減少,嚴重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
防控任重道遠
這些入侵物種都是怎麼傳入我國的呢?
專家研究發現,我國已記錄的外來入侵物種中,人為引進(含有意引進和無意引進)的物種數超過99%,自然擴散的僅占0. 82%。
紅火蟻屬于無意引進品種。其最早進入廣東省吳川市時,是附著在塑料編織袋里,當時有工廠從境外回收編織袋,用來加工再做成原材料。工人發現袋子里有很多紅色的小螞蟻,將其抖落到外面的山坡上,由此滿山滿野傳播開來。
紅火蟻喜愛棲息于苗木根塊土壤中,伴隨著世界苗木的流通運輸,其乘坐飛機、輪船、火車蔓延至全球。
食蚊魚和巴西龜屬于有意引進的代表性品種。前者最早是為控制蚊子和瘧疾而引入,后者作為觀賞性動物引入,現二者均因嚴重影響生態系統而被嚴控。
松樹“艾滋病”傳入杭州西湖景區 圖/新華網
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古已有之。公元689年《唐本草》中有關于蓖麻傳入中國的記錄,這是我國最早關于外來物種入侵的記載。蓖麻原產于非洲,作為藥用植物引入我國,很快不受控制生長成為高大的雜草,對于本地植物和農作物造成威脅。
21世紀之后,全球化貿易和交通運輸網絡的發展,令物種擴散,外來物種入侵日益嚴峻化。
2014年我國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首次使用了“外來物種”這一術語,并明確規定引進外來物種應承擔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破壞的義務。2011年頒布的《湖南省外來物種管理條例》是我國第一個專門應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地方性法規,對外來物種引入、監測、防治和監督管理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了規定。
怎麼防治?
一般的藥物捕殺法、集中治理法之外,天敵培養法是近年來探索的新途徑。
其背后原理是: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到新的環境,逃離了原產地與其協同進化的天敵的控制,而本地競爭種的專食性天敵尚未形成,廣譜性天敵對其影響較小,形成了競爭解脫,進而導致其分布范圍擴大、種群數量增加,種群優勢明顯。
紅火蟻在原產地的天敵為南美果蠅,其通過寄生方式進攻紅火蟻。而在國內,它還沒有天敵。紅火蟻正在席卷我國大片地區,專家提醒,普通人遇到紅火蟻,最好的辦法是“趕快跑”。
廣西一灘涂遭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入侵 圖/新華網
湖南在天敵培養法方面有諸多實踐。4年來,先后在常德、臨湘等地建設外來入侵生物天敵繁育基地,繁育水葫蘆象甲、空心蓮子草葉甲、豚草卷蛾等天敵物種,并適時進行野外釋放,在“被動防治”走向“主動控滅”之路上取得一定成效。
但專家亦坦言,就目前技術水平來說,想要徹底根除這些討厭的“入侵者”,還需再接再厲,外來入侵生物防控依然任重道遠。
加強該領域的研究與防控、治理,刻不容緩。
2月3日,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印發《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列出時間表:在農田、漁業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各區域,啟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摸清其種類數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到2025年,重大危害入侵物種擴散趨勢和入侵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重大危害入侵物種擴散趨勢得到全面遏制,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大自然創造了神奇的生物鏈,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維護生態環境千姿百態之美,是綠色發展的新課題。生態文明,應是將人類嵌構到城市的生態系統之中,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上,構建出新的生態平衡。讓入侵物種有“天敵”、奇珍異獸有“家園”,人類才能愜意地享受自然之美。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