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孩兒,玩游戲機,玩樂高,玩拼圖……
或許你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小朋友,也有桌游可以打,滑梯可以滑,芭比可以玩。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娛樂活動。
玩具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在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陶塤,它是一個橄欖型的陶器,上端有小孔,輕吹可以發出聲音,大概是遠古小朋友玩的哨子。
在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最早的手辦——陶豬,不過畢竟是好幾千年前的手辦,形制也比較粗糙,僅具雛形。
陀螺也是當時非常受歡迎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山西夏縣西陰村的遺址中還出土了陶陀螺。
到了漢代,玩具已經比較常見。
《后漢書·郭伋傳》中記載:“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童兒數百,各騎竹馬”中提到的竹馬,就是當時很流行的兒童玩具。
竹馬的典型式樣是一根桿子,一端有馬頭模型,孩子跨立上面,假裝騎馬。
東漢的王符在《潛夫論》中寫道:“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排,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
雖然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玩具盛行,而且已經有了泥瓦做的玩具車、玩具狗。
漢代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小玩具,有小陶龜、陶豬、綠釉騎馬人哨、綠釉陶狗、綠釉變形青蛙、綠釉陶魚……,從中我們也可以想像漢代小朋友玩玩具的樣子。
唐朝時,竹馬依舊很受小孩兒歡迎。
青梅竹馬的出處,李白在《長干行》里寫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就提到了竹馬。
可見竹馬不僅是玩具,還可作為撩妹的工具。
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玩桌游。
唐代有一種叫做雙陸的桌游,相當風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人都愛。
雙陸子為馬形,黑白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按點行棋。博時擲采行馬,白馬自右歸左,黑馬自左歸右,馬先出盡為勝。
具體怎麼個玩法,在明代傳世的典籍《三才圖會》里有詳細介紹。
據《唐國史補》記載,武則天也喜歡下雙陸,甚至做夢都夢見自己與大羅天女打雙陸,而且頻頻輸棋。
武則天就很氣,把狄仁杰叫來給自己解夢。
狄仁杰顯然也是個雙陸高級玩家,便借機以“雙陸不勝,無子也”來勸誡武則天善待自己的兒子。
經過多朝積累,到了宋代,兒童的玩具已經相當豐富了。
“玩具”一詞,也產生于宋代。
據南宋的《夢粱錄》記載,杭州人家給孩子抓周時,會擺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
蘇漢臣的這幅《秋庭戲嬰圖》,就讓我們看到了宋朝普通小孩都在玩些什麼。
圖中的兩個小孩正在玩的游戲叫推棗磨,是一種自制的玩具。
把鮮棗削去半邊,露出棗核,再將三根小木棍插在棗上讓棗立在桌上;另用一根細竹蔑兩端各插一枚小棗,再將竹蔑擱在棗核上,輕輕一推,便會旋轉不已。
他們右邊的圓墩上也擺著不少玩具,有人馬轉輪、八寶紋紙格、玳瑁盤、小陀螺、紅色佛塔和棋盒。
宋朝時還出現了與今天的芭比娃娃很接近的玩具,磨喝樂。
磨喝樂這名字,聽起來怪里怪氣的,這是因為它是從梵文音譯來的,故而也有寫作摩侯羅、摩喉羅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沒有兒童節的年代,磨喝樂通常在七夕節上市。
《東京夢華錄》載,“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
根據《醉翁談錄》和《西湖繁勝錄》的描述,還可以推斷:磨喝樂由土木材料制成,顏值很高,有不同size的,價格也不便宜,且和今天的娃娃一樣,也穿各種娃衣。
“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喉羅’。小大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于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
——《醉翁談錄》
“御街撲賣‘摩侯羅’,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
——《西湖繁勝錄》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大人夸贊小孩生得好看,會說“生得磨喝樂模樣”,跟今天夸人長得跟芭比娃娃似的一個道理。
除了玩娃娃,宋朝小孩也很喜歡看皮影戲。
每年元宵節,東京的的大街小巷,都設小棚子,放皮影戲,吸引小朋友來看。
元朝時兒童的境況,我們可以從這幅《嬰戲圖》中推斷一二。
《嬰戲圖》中最亮眼的部分,是畫面最上方的木制滑滑梯,四個小孩兒玩得不亦樂乎。
可見供兒童玩耍的滑梯設施,早在元朝就已經出現了。
畫中還畫了兩個小孩,騎著竹馬。
竹馬從漢至元,經久不衰,發展到元朝,外形已經非常精致,在竹馬的另一端,還裝上了兩個輪子,很有巧思。
明清時期,民間很流行九連環這樣的益智玩具。
據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制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后來也用銅或鐵代替玉石,成為兒童的玩具。
《紅樓夢》中也提到了九連環,林妹妹就是個九連環愛好者。
“誰知此時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卻在寶玉房中大家解九連環頑呢。周瑞家的進來笑道:“林姑娘,姨太太著我送花兒與姑娘帶來了。”
——《紅樓夢》
九連環制作時,用金屬絲制成圓形小環九枚,九環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聯貫子銅圈上,或經過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樣,可分可合,變化多端。
清朝還是抖空竹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
抖空竹最早由“陀螺”演變而來。
這個游戲戲器材簡單,易于學習,而且動作花樣繁多,故而很受歡迎。
不過現在玩這個的小孩兒似乎不多了,倒有不少大爺大媽玩。
以前的小朋友玩的玩具,是不是也勾起了大家的童年回憶呢?
祝大家兒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