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公解夢夢見墳上拔草

解夢佬 3 0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都會刻意回避 “假如親人去世了” 這件事,因為它觸碰了我們內心最脆弱的部分。每當有這種憂慮,就會告訴自己與其擔憂未來,還不如好好珍惜當下每一天。

對很多人來說,清明節是一年只有一次可以和離開的人好好對話的時間,他們永遠在心里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我們在好好地生活的同時,如何安放自己的懷念?

我們向大家詢問了 “有什麼好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或朋友,或者有什麼方式與他們保持精神聯結”。

感謝讀者朋友們走心的留言,每一顆真誠傾訴的心我們都感受到了,像是捧住了沉甸甸的信任。今天,我們通過這些分享,聆聽他們的故事與思念,將哀傷轉化為前進的能量。

01

@木子沖鴨

奶奶在高考完那個暑假突然走的,其實高考前一個月她就腦溢血了,但是奇跡般地撐過我的考試,15 年 8 月 2 日那天走的,所以本來應該屬于旅行的暑假我都陪侍在病床前直到她閉上眼。

也許人走了是能察覺的,她堅強地挺過我的考試,然而也沒能抵住生命燭光的燃盡,因為走的太突然,接下來三天都是冷靜地登記死亡記錄,送去火化,親戚吊唁。

直到她走后第五天清晨,一切都結束了,我照例下樓買了個雞蛋餅,陽光初醒,朋友打來電話我剛說一句 “喂” 就嚎啕大哭,身體都被抽干。所以不要說一個人自己的親人走了不掉眼淚,有時只是來不及反應,這種思念是細水長流的,會在某個清澈的黃昏,或者鞭炮齊鳴的大年三十突然襲來,像肆虐的狂風暴雨,短暫轟鳴后又迅速退去。

我相信奶奶一直是陪伴著我的,大學有兩年生了很嚴重得病差點沒挺過來,最后都好好地活下來了,有幾次我在病床上想,要是沒挺過去見到她第一句會怎麼說。這個清明節會回去給奶奶掃墓,希望她能繼續保護我,那我也會努力以后保護更多的人。

@思蜀

今年正好是我外公走的第十年。我只會在忌日的時候一個人去墳上哭哭,聊聊天,說說最近家里的近況,回憶著小時候跟公公相處的故事。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在我外公的工廠里守夜。因為工廠旁邊的葡萄園里有時候會送葡萄給我們吃。一個鐵桶,爺孫三代人就坐在板凳上吃葡萄。現在忘記葡萄的味道卻記得吃葡萄的畫面,白熾燈下,那些機床為背景,三人三角,中間放著一桶葡萄。

十年前他走的那天,老天很配合的下了一場大雨。我們把他送到醫院的時候天只是陰,搶救的時候開始下了下雨,我知道外公快不行啦。

后來,我第一次實踐知道,原來人死了沒有體溫,我用手想把他的手搓熱,想著他哪怕能再看看我,能再叫我一聲呢。最終都無濟于事。此后這世上啊,就少了一個愛我的人,卻多了一個每念及起來都會流淚的人。

@然

今年是爸爸去世的第 13 個年頭了,在我 17 歲那年,他去世了 …… 每每想起他,除了熱淚盈眶外,還覺得自己超級幸運,因為他是我的爸爸。

爸爸童年超苦的,幾乎就沒有甜。可是,他卻是一個能把甜帶給其他人的人。每當我有壓力的時候,爸爸都會出現在我夢里。在我的夢里,這13年他從未缺席過,在夢里陪我度過了:

夏天他在菜園子種菜,在田里拔草,

我高三月考放假回家,他給我煲湯,

我大學放暑假他出門迎接,

我工作后回家他去接我,

我教他玩智能手機用微信發文字發語音,

督促我怎麼給家里起房子好看,

教我怎麼爬山爬得快 ……

夢里,他從未離開過,我的點滴生活里他貌似都參與著。我總在想,如果他在該多好!

那些與自己深厚感情的家人朋友的離開,在我們的心里掀起了思念的波瀾,在多年后也未平息,只要想起,相處的點滴,離開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02 “你雖離開,我們依舊彼此相伴”

讓人動容的故事很多,我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與逝去的家人保持著聯系。

1. 在夢里和你相見

@雨晨

雖然十年來你很少出現在我夢里,但到了我特別難的時候,你會來,輕柔地說,都會好的。媽,我相信。你給了我堅強的個性和直面困難的勇氣,命運打擊了我很多次我仍然活的明艷,這是你給我最好的禮物。我很少祭奠你,在我看來,你只是化成了另外的狀態,比如云比如風。你一直都在,不是嗎。

2. 把遺憾化作努力

@小lu需要睡覺

從外婆去世之后我好像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沒有人再無條件地聽我哭鬧,于是只能默默地平和情緒,學著做一個讓她放心的人。她去世七年了,我也參加工作快一年了,有能力自給自足,也有能力給家里人買些禮物,只是我還是遺憾,那些漂亮的花衣裳,那些按摩儀,那些周游世界的老人旅行團,我看到的時候就總在想,如果外婆還在,我一定會把這些最好的都給她,她收到的時候該是多麼開心和驕傲啊。

3. “我會和孩子說起你,延續這場親情”

@盼盼

爺爺在我還未出生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所以我對爺爺沒有任何生活中的印象,只有看過爺爺的照片。

記得有一次清明和父親去給爺爺掃墓,回來的途中,父親一邊開車,一邊和我聊爺爺年輕時候的事情,很多都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包括爺爺愛吃什麼,平時有什麼愛好,我感覺對爺爺的印象也是從那時開始豐富了起來。

父親平時是個比較木訥的性格,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他繪聲繪色的描繪一個人,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了解,那是一個兒子在講述自己的父親,講述他曾經眼中的高山。

雖然我現在還是單身,但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會在清明掃墓回來的路上,和他或者她聊聊自己的父親。我想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應該是溫暖的,它提醒我們要記住那些對自己有著重要意義的人和事。

4. 用文字記錄心緒,寫信寄托思念

@我也想愛這個世界

伯祖父是我極為崇拜的人,可正如每一朵花都會凋謝,他的生命也最終在兩年前的五月四號被病魔奪去。于是每年的五月四日我都會很早地起床,默哀三分鐘,認真給他寫一封長長的信,燒掉。這就是我表示思念的方式。也是我對他已逝一事的重視。

5. 留下遺物作念想

@丫丫胖

父親去年十一月走了…… 幾次夢到他都是平常生活的樣子,特意留下一個他生前用過的紅豆袋,冷的時候就加熱后躺在上面感覺溫暖透到全身。手機里留下兩張走之前兩天的照片,不為看,只為守護自己心里的那個角落。從來也不用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

6. 繼承優秀品質

@狗狗

外公,您在我眼里一直是個正直,堅強,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您是個無私奉獻的人,您看透著生活。您是個智慧的人,一生都在學習。您堅韌,您堅定,您堅持。我希望我也可以和您一樣。保護著咱們的家。我記得你最后和我說過的話,您和我有交代的那些叮囑和囑托。

《尋夢環游記》里曾說:“只要記得,靈魂就永遠不會消失”。

看著大家的故事,我流下了眼淚。原來,親人從不曾離開,我們用 “記得” 把他們留在身邊,給我們力量和安慰。

我們與逝去親人的聯系,既有外在的聯結,也有內在聯結。

清明節去墓地探望、保留著遺物、看親人的照片 …… 這些外在的聯結,總在特殊的時間點讓我們保持情感上的聯系,喚起我們的思念。

而帶著親人的好的品質,記著那些愛與關心,和下一輩講述記憶中的故事,完成逝者生前的夢想 …… 這些內在的精神聯結,讓我們感覺到逝去的生命還在延續,美好從未消散。

無論用哪種方式,思念都化為力量,滋養著我們的生命,繼續前進。

03 離別終究會來,我們該如何處理哀傷?

時間帶來年老體衰,意外也會不幸地降臨。生老病死的哀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

我們該如何面對喪失帶來的哀傷呢?心理學上有一些建議。

首先,葬禮是重要的。合適的葬禮儀式和與死者告別的哀傷方式,對于喪親者的療愈是有積極作用的。

這種莊重的儀式,有如下的作用:

1. 讓人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

2. 意識到親人離去的事實,走出幻覺;

3. 讓親友知道真實情況,獲得支持;

其次,我們需要從 “急性哀傷期” 過渡到 “整合性哀傷”。

研究發現,當一個很重要的親人或者朋友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不同的哀傷階段。

最開始是 “急性哀傷期”,這個階段我們深陷悲痛中,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看到任何畫面都會勾起悲傷,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6個月。

隨著時間的治愈,痛苦的心情會緩和,直到我們能夠帶著思念繼續正常的生活,進入了 “整合性哀傷”。這時的我們,可以自由控制自己何時進入思念,何時回到現實。

心理學有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去幫助別人的人,往往更容易從劇痛走向 “整合性哀傷”,這或許是對你我也有啟發。

也許現在的你正處在喪親的哀傷中,我們沒有 “一鍵消除” 的魔法,但 “遺忘” 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有一位讀者 @蘋果 留言道:

小時候看《肥貓尋親記》總有那麼一個鏡頭,肥貓難過傷心的時候就會在夜晚仰望星空,有一顆星星就會變成媽媽,和肥貓默默地相望,給予肥貓溫暖和力量。那時我就相信失去的親人一定會是天上的某一顆星星。

每當我特別想念奶奶的時候,我也會在夜晚仰望星空,相信著奶奶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她知道我內心的一切,并且能夠照耀著我在黑暗中繼續勇敢前行!我的奶奶永遠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把思念化為力量,帶著他們的期盼好好生活下去。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劉建鴻, & 李曉文. (2007). 哀傷研究:新的視角與理論整合%bereavement research: new perspectives and integration. 心理科學進展, 015(003), 470-475.

[2] 王建平,劉新憲.(2019).哀傷理論與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Field, N. P., & Filanosky, C. (2009). Continuing bonds,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ed grief, and adjustment to bereavement. Death Studies, 34(1), 1-29.

[4] Knight, C., & Gitterman, A. (2013). Group work with bereaved individuals: The power of mutual aid. Social work, 59(1), 5-12.

[5] Stroebe, M., & Schut, H. (2010).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A decade on.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61(4), 27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