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換種心情。
先不看電影,Sir帶你走進一款第一人稱“動作游戲”(18歲以下請自覺打開防沉迷模式)。
“游戲”里,可以選擇身份。
比如,強盜
騎馬持槍,馳騁江湖,無拘無束。
或者,做個生意人
當然賣的不是一般貨色。
而是N多不同人種、族群的頭皮。
如果不想那麼麻煩,佛系一點。
做個見義勇為好事不留名的路人。
也是樂趣多多。
路邊的“NPC”總結得好。
“游戲”只有兩條原則:
沒有槍,你會在這里死得很慘。
但槍法不好,會死得更慘。
那麼。
你,敢來嗎
《黃石:1883》
豆瓣9.4,當之無愧本月口碑之王。
編劇的故事、演員的表演、導演的把控……都足夠硬核。
甚至還吸引到湯姆·漢克斯這樣的大牌充當“自來水”客串。
但Sir得友情提醒,《1883》有“門檻”。
它是衍生劇
史詩級美劇《黃石》的前傳,豆瓣均分9.2。
彪悍到一度被媒體稱為西部版《教父》。
幸好。
Sir刷完3集可以肯定——即使沒看過《黃石》,也不影響觀看《1883》。
最多只會失去一丁點兒call back的樂趣。
所以,《1883》如果有門檻。
其實主要來自于世界觀的鋒利。
某個女性。
丈夫喪命后立馬撫摸一個老牛仔的下體,要嫁給他當妻子,好讓沒有一技之長的自己和年齡尚幼的孩子能夠生存。
可憐還是可恨?
類似情節重復出現,以致于引起爭議誤解質疑……甚至,憤怒。
Sir理解。
文藝作品如果要突破某種邊界,必然無法滿足所有人。
不過,如果耐心些看下去。
這也是《1883》真正毒辣之處——這片蠻荒而原始的西部土地,正是我們跨進混沌而真實的世界的“門檻”。
Sir補充一點“前情”。
《黃石》第一集結尾,那個意猶未盡的鏡頭。
喜與悲置入同一畫面:
主角家族長子去世,大人黯然悲傷。
只有不諳世事的孩子,才能有心情歡笑、打鬧。
葬禮結束后。
女兒眼眶含淚,但一臉堅毅地問道:“我們要和誰開戰?”
老達頓思索一秒,俯身湊到女兒耳朵處,但隨即回到原先的位置,提高聲量說“所有人”。
然后轉身將手搭在女兒背上,向遠方走去。
前景是他們堅定的步伐和一旁的族人、保鏢,后景是他們守護著的農場。
這是《黃石》頗有教父風范的定調。
《1883》跟《黃石》的相同之處在于,主角的敵人仍然近乎是“所有人”。
故事,聚焦19世紀末,一名叫詹姆斯·達頓(蒂姆·麥格羅 飾)的牛仔,如何帶著家人跨越大半個美國,從得克薩斯州去到蒙大拿州。
并在那安身立命,成為當地的顯赫世家。
詹姆斯要面對的,既有街上的扒手、荒野上的強盜、旅館里的色鬼。
也有同行者中的渣滓,和意見不同的領隊。
內外交困。
稍不留神,就是滅頂之災。
旅館休息,女兒會被色鬼+酒鬼盯上。
外出打獵,營地會被強盜們襲擊。
但結合《1883》的時代,危險顯然還有更多。
大自然。
未被開發的蠻荒之地,人跡罕至的荒野。
毒蛇、毒蟲、毒草、沼澤、河流,以及天花等烈性傳染病。
沒有什麼是不能要人命的。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是他們的處境。
就像那個對美國各州的經典比喻。
蒙大拿是“熊出沒”,得克薩斯則是“人人帶槍,上帝都怕”。
1883年。
世界的許多地方,包括美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還處于文明社會的邊緣地帶。
法律、制度、規則,統統救不了人。
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的,只有max的武力值。
有人欺負女兒?
他聽到聲音提上槍就出來,一發爆頭。
有強盜襲擊營地?
和牛仔們一起去酒吧,幸存者一指認,咔咔就是一頓崩。
什麼,你說你是望風的,你還沒有槍?
不好意思,去跟法官說,看他給不給你機會。
一句話。
不管別人是不是罪不至此,只要動他的家人(即便是家人先動手)那肯定就要吃槍子兒。
這里沒有法律與規則可言。
或者說,唯一的規則就是誰的槍法更好,誰的拳頭更硬。
詹姆斯顯然相當硬。
草原槍戰1V6毫發無損。
年輕牛仔本來還有心情講笑話,但看到他繃著臉害怕得要死,直呼對不起。
硬漢柔情也有。
勸活潑好動的女兒安分一點,不要惹事;去樓下拎幾大桶熱水和妻子洗泡泡浴;給兒子進行洗禮儀式,并教他尊重生命……
要按照科里昂教父的說法,詹姆斯無疑是個男人。
因為男人如果不照顧家庭
就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這大概是《黃石》《1883》被多次拿來與《教父》比較的原因。
所謂“男人的圣經”
呈現的不僅是男人的氣度、擔當、原則。
更是男人的弱點。
《1883》無疑是精彩的,深邃的。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比如“種族歧視”。
西進運動中,有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
劇中也不乏有類似場景,比如前面Sir提到的頭皮。
是否真的涉及“歧視”?
還是那個詞,耐心。
看下去會發現,劇中同時展現了印第安人對于牛仔的摧毀。
第一集開頭,詹姆斯的女兒從遍地尸首的草原上醒來,身邊是策馬狂奔的印第安人。
她最后的死狀讓人不忍直視……
歧視,往往指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可在這片土地上,始終沒有出現過永恒的“強者”。
還有“女性”。
劇中的女性顯然是群像。
詳細呈現的,有頑固、古板的大姨子,慈愛中帶有堅韌的妻子,天真爛漫的女兒;
一閃而過的,有酒館的妓女,無所事事的行人,好吃懶做的農婦……
有好有“壞”也有中性,幾乎是對彼時社會女性的復寫。
男性同理。
陰險的強盜,狡詐的小偷,好色的嫖客,英勇的牛仔……
你所能想象到的美國19世紀末的男性這里全有。
他們戲份不一,性格各異,同類型也不能合并。
打住。
美化男性,歧視女性……
這些“不可避免”的上綱上線,稱不上是《1883》的門檻。
更像是導演對市場的一次反向選擇。
如果認為靠槍炮,便能征服一片土地,成為一方霸主,最終勢必然被暴力反噬。
如果認為,只能以放大鏡的角度觀察世界。
總有一天。
我們會重新想起“管中窺豹”的道理。
這才是《1883》真正隱藏的“鋒利”——一部以還原真實為目的,卻以不斷顛覆你三觀為結果的作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