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知乎上的經典回答,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關于,知乎上有哪些精彩的系列問答,另外,還有人想問知乎上102個經典問答,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知乎上有哪些很短最精辟的神回復,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關于,知乎上有哪些精彩的系列問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乎上的經典回答
知乎上有哪些很短最精辟的神回復
1、知乎上的經典回答:關于,知乎上有哪些精彩的系列問答
動機在杭州老師的《幸福課》系列,挺不錯的,值得推薦摘取部分:為什麼放棄會成為一種?這是我聽來的一個案例(稍微做了點改編):一個老紅軍已經失眠很久了。他找到一個很的精醫生來。他跟精醫生說:“大夫,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我該怎麼辦?”那個醫生想了想,說:“你在說謊吧?怎麼可能有人會整晚睡不著?如果整晚睡不著,你不早就死了?”老紅軍急了,“我騙你干嘛?我到你這兒找樂來了嗎?我就是睡不著啊!”醫生說:“我不信。”……兩人爭執了一會。醫生說:“這樣吧,你證明給我看。晚上你回去,你就盯著天花板,跟自己說,我要睡著了,我就是老!你要沒睡著,你明天再來找我。”結果那個老紅軍回去后,盯了會天花板,很快就睡著了。我自己也經常用這樣的方法來幫助來訪者克服睡眠問題,尤其是那些因為擔心失眠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的來訪者。我有一個來訪者,每天9點多久早早睡覺,然后每天要輾轉到晚上兩三點才能睡著。他很擔心這樣的節奏影響他考托福。我跟他說,你不是擔心自己的英語考試嗎?你可以在9點到11點之間背英語單詞,11點30之前絕不允許自己睡覺。如果還睡不著,繼續背英語單詞。他真這樣做了,結果一星期后睡眠就變好了。為什麼這樣的方起效?當人們失眠時,睡覺在意識中變成了一件艱難而痛苦的任務。而當任務是“不睡覺”時,睡覺忽然變成了人們想要的東西,而克制睡覺的反而變成了一件難事。在這樣的思維中,思維的悖論被打破了。人們不會再因為擔心得睡不著覺而睡不著覺。在經歷過奧斯維辛的心理學家弗蘭克在其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現;另一方面,正是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恐懼”或“過度渴望”的本意是讓人逃離或趨近自己想做的事,結果反而讓他們不想要的事發生了。為了防止“恐懼”和“過度渴望”壞事,他發明了一種叫“矛盾意向法”的方法。在這種方,他鼓勵來訪者越是害怕什麼,就越在意向中努力讓這件事發生。比如,如果你要準備一個講座,你擔心自己在講臺上會臉紅,弗蘭克就會建議你努力讓自己臉紅,來看看自己究竟能臉紅多久。如果你擔心自己出汗,他就建議你盡量出更多的汗。“矛盾意向法”的核心,就是讓你放棄對害怕事情的逃避,相反,通過引出讓你害怕的事情,來達到消除它的目的。如果你特別擔心自己會和別人說話時會臉紅,無論你在意識中努力讓自己不臉紅,還是努力控制自己臉紅(矛盾意向法),其實都沒什麼作用。該臉紅還得臉紅。但是,如果你在意向中努力讓自己臉紅,真臉紅時,你至少會覺得這是你自己引出來的,而不會因為臉紅的“不期而至”而感到慌張。這時候,你的控制感就慢慢回來了。而你也會逐漸發現,這些問題其實并沒有那麼可怕。這種方法有時候也可以拖延癥。別看大學的研究生或教師宿舍晚上經常燈火通明,這都是因為:“他們經常用晚上入睡前的一點努力,來彌補白天浪費時間的內疚感。”經常很多人到拖延到10點、11點了,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做,不得不擺出努力的姿勢。但是晚上工作的效率并不高,而且晚上工作太晚,影響睡眠,白天就會變得沒精神。我跟來訪者商量的做好想法:如果白天沒完成目標,那麼晚上就不許工作,只許玩。玩什麼呢?他們在拖延的時候玩什麼,現在就玩什麼。很多來訪者會覺得奇怪,這是獎勵白天不工作嗎?但是當他們真玩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奇怪的內疚感,覺得特別想去工作一會。按我們的約定,他們又“不得不玩”。在這樣的語境中,“工作”和“玩”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工作變成了想做的東西,而“玩”變成了一種懲罰。很多人發現,當他們晚上“不得不玩”時,他們白天的效率居然提高了。最有趣的是,當他們白天的效率提高到能夠完成他們的目標后,他們晚上也不愿意去“多玩一會”,而愿意繼續工作。這些改變的策略看起來和常識相悖,卻很有效。它們打破了改變的悖論,讓“改變”不再誘發新的循環。當然,說服來訪者相信,或者讓來訪者下決心引出他們原先“明明不想要”的行為,并如容易。正念提供了一種更溫和的方法。當控制和改變本身成為問題,正念的要義,在于鍛煉人們“覺察”的能力,進而用“覺察”代替控制。無論是焦慮抑郁這樣的消極情緒,還是伴隨著這些消極情緒的“控制的企圖”,都變成了覺察的對象。“覺察”這個動作本身就包含一種接納的態度。覺察的動作很自然地把“覺察的你”和“作為覺察對象的你”分開了。所以無論你的想法多麼消極,覺察的你總是云淡風輕的。當覺察代替控制時,行為的悖論就了。當然“覺察”同樣需要練習。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圍繞問題來設計的。更多的時候,提給自己一個“如何改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答非但不能引發有效行動,還會帶來行為的悖論,那通常是這個問題提得不對。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解決。有時候,只有合適的問題才能帶來合適的答案。如果怎麼才能讓自己不焦慮不是好問題,做什麼才能讓自己更快樂、更專注、與他人有更深刻的聯系,能過更有意義,也許是更好的問題。所以當森田說“帶著癥狀生活”的時候,他還說“為所當為”。他其實是說,先別管這該死的問題了,看看假如沒有這個問題的話,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然后假裝沒這樣的問題,照著活吧。當弗蘭克發明“矛盾意向法”的時候,他工作更重要的一面,也在致力于幫助人找到各種生活意義。獨特的人生意義,才是引發改變的更重要的動力。轉自知乎動機在杭州知乎十回復。
以上就是與關于,知乎上有哪些精彩的系列問答相關內容,是關于關于,知乎上有哪些精彩的系列問答的分享。看完知乎上的經典回答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