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三月出生的寶寶取小名
過去取小名的講究
本文 倪方六
人為什麼要有名字?如今是身份鑒別和社交的需要,在早期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故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釋稱,“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許慎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從實際使用來看,確是這樣,夜晚看不清對方——“你是誰”——“我是大毛子”,這麼一問一答一下子就清楚了,不會被當賊當壞人。
這篇號就來說說“大毛子”——古人起小名字的講究。
(村里的“毛孩子”們)
過去人給孩子起小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后能讀好書,小名就起“大學”、“二學”;希望孩子將來發財的,就喊“大發”、“二發”、“大富”;希望當大官的,就叫“大升”、“二升”,或是“大貴”、“二貴”。
比較常見的,直接根據小孩出生時的情況來起名。流行的是生肖起名法,牛年生的叫“小牛”,馬年生的是“小馬”,龍年生的喊“小龍”,虎年生的稱“小虎”,羊年、狗年生的自然叫“小羊”、“小狗”。
但是,如果是鼠年、猴年、兔年、豬年、蛇年出生的孩子,父母是肯定不給孩子起名“小鼠”、“小猴”、“小兔”、“小豬”、“小蛇”的,為什麼?原來起名忌諱這五種生肖入名,說法是:“猴不正派”、“鼠沒出息”、“兔子會跑”、“豬最蠢”、“蛇心最”。
有趣的是,生肖外的“貓”卻很受寵,叫“大毛”、“”的孩子特別多,這里“毛”諧音“貓”。不過,取名“大毛子”、“二毛子”還有另外的說法,說是孩子出生時渾身,是毛孩子,所以小名多帶“毛”,“大毛”、“二毛”、“毛頭”、“”什麼的。
(金文“夏”字)
有的人家根據小孩出生的時節來起小名,春天生的叫“小春”,冬天生的叫“小冬”,但大家又發現沒有,夏、秋生的卻不喊“小夏”、“小秋”。這又是為什麼,原來“夏”與“秋”在過去有不雅意思。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上有這樣的記載,古時夏至節氣時,有煮龜之俗,“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菹’。”龜,龍物也——過去指。這是文人的說法,而的想法十分樸素,因為“夏”諧音“下”,而嘴里的“下”,多指動物產崽,顯然這樣是不雅義,故小名回避“夏(下)”。
(夏之荷)
而“秋”字與“龜”也有 。古秋寫有兩種寫法,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一寫作“秌”、一寫法“穐(龝,籀文寫法)”,這“龝”字正象煮禾及煮龜;而從讀音上兩字也有 ,“龜”古音近“秋”,如西域的龜茲國,念qiū‘cí不念guīcí。
而在五行上,“夏”屬“陽”,“秋”為“陰”,俗稱女性為“qiū”,與“秋”的讀音又一樣,所以為避免不雅,小名忌用“秋”字,特別是女孩子,更不宜用“秋”字。
(籀文“秋”字)
雖然小名忌用“夏”與“秋”,但學名(正式名字)卻不限用這兩字,只是不要用單字,而多與其它字組合入名。
在男孩子中,“大毛子”、“二毛子”很流行,女孩小名更流行的則是“大丫頭”、“二丫頭“,這又是為什麼?過去女孩梳的都是丫形發髻,俗稱“丫頭”,漸漸地這成了奴婢的代稱,又稱“丫鬟”。
(過去的婢女,現代形象)
老話說丫鬟命苦啊,即使長得好看,因為衣裝都是粗衣做的,也不化妝,看起來都是“丑丫頭”。而在過去,這種女孩子不值錢,但命大,有“丑孩不要”的說法,所以,在成活率很低的古代,大人們樂意為新生兒取賤名“丫頭”,祈望孩子能活下來。
“丫頭”一般都用來做小名,不宜作大名,顯得輕視女孩,長大再叫“丫頭”也不好聽。不過偶爾用來作大名,反而讓人過目難忘,大俗中見大雅,如央視一著名名叫“王小丫”。
為什麼過去家長喜歡給小孩起名“小癩子”、“大”、“小黑子”、“小丑子”,也是這個的“丑孩不要”風俗原理。特別是男孩子,名字越難聽越好,這叫“寧叫討人嫌,不叫人可憐”。
有意思的是,有的男孩子小名也起“丫頭”,我的一位已過世叔叔小名就叫“小丫頭”,這又是什麼風俗?是希望孩子像丫頭一樣命大,讓把男孩誤當女孩,因為“以假亂真,沒門”。一般情況下,如果之前幾胎男孩未能活下來,父母才會給孩子取女名,辟的需要。
看到這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過去滿大街上的孩子都是“毛子”、“丫頭”了吧!
(小丫頭,很可愛的)
(注,部分圖源 絡)
以上就是與虎年三月出生的寶寶取小名相關內容,是關于親子成長的分享。看完虎年出生的寶取名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