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前340~前260,—說前305~前240),亦作騶衍。戰國末期齊國人,著名陰陽家,他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于稷下諸子之首,稱"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
五德始終說
鄒衍把五行說與社會變動和王朝興替相結合,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他認為五行代表五種德性,以相克的關系傳遞。人類社會也按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一朝主一德,毎德都有盛有衰,周而復始,永不止息?
大九州說
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他認為,儒家所稱的中國(九州)只占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國稱赤縣神州,神州內有九州,而中國之外還有八個類似的州,毎州內又各有九州,語言風俗皆不相通。
九州之稱,在中國古代由來巳久。九州原是虛指,后來才逐漸具體化,多用來指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再后來,九州被用來泛指中國。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這樣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陰陽家到方士: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擎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論述了陰陽家的來歷和社會地位:陰陽家之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吳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他認為陰陽家來源于掌管天文歷法的官羲氏及和氏。而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則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陰陽家以鄒衍為主要代表。《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亊,故日‘談天’。《史記,孟茍列傳》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文心雕龍,諸子》說:鄒子養政于天文。同書《時序》說:鄒子以談天飛譽。可見善于談天是鄒衍的一大特點。
然而鄒衍不是為談天而談天,而是旨在為當時的政治服務。違立于陰陽五行基礎上的五德終始說正是他學說的核心所在。鄒衍認為,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成元素支配的,歷史上每一王朝的出埂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
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的學說到了秦代由方士階層所承繼。直到漢初,陰陽家還存在,但武帝罷百家后,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本文陰陽學派開創者鄒衍的陰陽學說詳解為起名說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