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若三日內要死這樣放生延壽三年

解夢佬 15 0

若人將死,又要想救,這時醫生都放棄了,要怎麽辦?陳鵬解夢研究各地習俗,發現有很多習俗是針對救命的,操作最多的就是放生。

(一)

“若三日內必定死亡,即放十三眾生,此人能延壽三年”,這句話給了很多救命的希望,特別是為了救助瀕臨死亡的人。當看到眾生字樣的時候,大家已然知道這是佛經里的內容。《大智度論》云: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這麽一句話很多人還是對此有疑問,陳鵬解夢和大家一起來抽絲剝繭的去了解這里的門道。

這句話取于“雖有殺百人百馬之罪,若放一眾生,清凈彼罪障。若放十三眾生,凈除萬劫之罪障。若有眾生盡壽命,為彼作放生,延長其壽命。若三日內必定死亡,即放十三眾生,此人能延壽三年。若殺害已經放生過之眾生,則有殺百人之過失也。”看完大家會覺得特別激動,因為即便有“殺百人百馬之罪,若放一眾生,清凈彼罪障。若放十三眾生,凈除萬劫之罪障。”這就是為何佛教能在中國很快的超越道教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因為你做了什麽壞事,只要誠心皈依,就能洗凈罪孽。那些佛教里最常提到的因果都是能被改變的,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那麽,十三眾生的意義是什麽呢?第一種答案:十二生肖加上人類的,龍怎麽辦?龍即大蛇,蛇即小龍。但大動物不好放,比如老虎之類的咋辦?第二種答案:十三種動物,這個實現有難度,但輕松多了。第三種答案:泛指世間生靈,這就太容易了。

在這段經文之后,很多佛教文章引用了三個故事來佐證這個經文的正確。故事一、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際,他發誓愿:從今之后,饒益一切有情,懺悔自己的業障,舍棄一切世間俗事。當夜,觀世音在夢中示現對他說:“你昔日殺業重,今得短命報,幸好此時,能發堅固誓愿,惟有放生可以延壽,且可增福祿。”他醒后大有感悟,于是全家戒殺,常常放生,其病體終于痊愈了。確實,放生者現見其延壽,最近藏地爐霍縣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過很多醫院,皆無效益,后來有一位僧人打卦說她前世殺生極多,若不放生,則短命多病。此后她發心放生,便成無病無苦,如今她特別相信因果,每年皆捐款放生。 故事二、若遭遇嚴重之疾病而接近死亡壽盡之時,只有放生,才能延壽無病。從前蘇州有一位王大林,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當看見村中的小孩們捕捉玩弄魚鳥等動物時,他就致力勸止并給錢以放生,他平時勸人說:“少年時,必須培養愛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令他養成殘人好殺的壞習氣。”他如是于一生中勸人行善斷惡,后來得重病將死時,于自己覺知的境界中圣尊告訴曰:“你平生放生,有極大功德,將可增福延壽三十六年。”因而得以復活,九十七歲時無病善逝。 故事三、有一位叫果才的藏族人,由很多空行母等具神通者說,他只能活三十一歲,若能放生誦咒,尚可延壽,他立即放生甚多,每年放生護生,今已五十歲。還有相同的實事,從前有一位屈師,到市鎮去買一條赤色鯉魚放生,后來屈師生病時夢見龍王,邀請他到龍宮,并對他說:“先生本來壽命已盡,因救龍子一命,增延福壽十二年。”他救鯉魚時四十八歲,后來活到六十歲。所以,在人間壽命不長的人,應當發心放生,才能增福長壽。

大家從故事可以看出,第三種答案才是對的,這讓很多對“十三眾生”持疑的人瞬間就覺得佛教好啊,生活又充滿陽光和希望了。只要保持,不止延壽3年而已哦,佛教對放生的好處列了很多的,如十大功德系列,各種經文各個大師各有描述,言而總之就是這是可以改變命運延長壽命的好事。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放生儀式,都是有佛門的人在引導的。

陳鵬解夢說習俗:若三日內要死,這樣放生延壽三年

(二)

是不是放生只有佛教呢?當然不是的,在中華大地以放生為習俗的至少有三大教派,其一為佛教,聲勢最大,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則。其二是道教,有聲有色,放生的時候一般念《呂祖放生咒》。 其三是最早源自巫教的地方習俗,是陳鵬解夢認為真正隨時在操作,又不拘于各種咒語的放生習俗。

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載、維持著生命的延續。所以,從原始社會開始,巫教興起的所推崇的萬物有靈論以及儒墨推崇的仁愛影響巨大,在各種關于放生的記載中,記錄了放生的好處,被放生的回歸幫助放生人的故事。

柳沂在伊水的邊上釣魚,釣了一條大魚,拿回家來了。七歲的小兒子在這天夜里,夢見魚咬他,嚇醒了。柳沂聽到兒子一邊叫喚一邊說:“方才有一條大魚咬我。疼痛得很厲害。”他點燈一看,兒子胸前有個瘡正在流血,他駭怕極了!第二天,把釣來的那條大魚,又扔進水里。十幾天后,兒子的瘡也就好了。

陳鵬解夢點評:這個故事只是把釣來的那條大魚放回水域,不提什麽經什麽咒,問題解決。關鍵點是故事認為魚是有靈的!

因感恩而放生的歷史多有記載,如西漢時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鳥的習俗,傳說這是因為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躲避項羽的追捕而藏到一個井中,藏好后有幾只鳥飛到井邊棲息。追兵看到井邊有鳥就不懷疑劉邦藏在里面。劉邦躲過此難,就規定每年的正月初一放生鳥類,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而《列子·說符篇》記載趙國邯鄲城民眾在正月初一貢獻斑鳩給趙簡子,趙簡子每每都會厚賞民眾后,將斑鳩放生,以顯示諸侯有好生之德。 當然趙簡子被批評了,這種為了放生而產生抓捕再放生的行為被他的門客給制止了。

事實上放生有更偉大的做法,而且從中華民族祖先神農氏就開始了,而且,當時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靈性,動植物都是平等的。《神農之禁》所說: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包括的是動物和植物!

陳鵬解夢提醒大家,這里有一個偉大的觀點:止殺,才是最大的放生。

如西周開創了在祭神的時候以陶俑代替活人,在原始社會到商朝,西周早期,祭神用的就是活人,一般以戰犯,罪人及其家屬,或者由巫官指定某類人群用來做活人祭。這在商朝以來是一個大善的變革。

《孟子 · 梁惠王上》 第七章講述的是 齊宣王對牛的放生事例: 王坐于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陳鵬解夢備注:殺牲口祭祖祭神】。” 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陳鵬解夢備注:驚恐發抖】, 若無罪而就死地。 ”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 曰: “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這里雖然用的羊來替換牛,但牛則從此被止殺了。從價值方面這是一大變革。

因放生得到特別大好處的當屬商湯,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山“成湯解網”事跡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紆。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生為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面布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僅存一面:并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為和祥之氣,表現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生較易獲得民心。這是著名的“成湯解網”的典故。

西漢時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鳥的習俗也是有說法的,春天生物滋長,古人已有保護生物措施,《禮記·月令第六》說:“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天、飛鳥,毋麛毋卵。”:在春天萬象更新之際,切勿伐木營生、覆巢嬉戲、殘害幼苗等,否則有失大地萬物生存之道。

南北朝以來,放生習俗逐漸流行。北魏獻文帝下敕,不得再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這樣,每年就有七萬五千牲畜的性命不需要被殺。 文宣帝認為肉食是違反慈悲,故不食肉。天保八年(557)四月庚午頒詔禁取蝦、蟹、蛤、蜆等,只準捕魚;同月乙酉,不論公私禁絕以鷹、鵄獵狩。天保九年(558)二月下詔,限令在陰歷十一月和一月準許燒野,此外一律不準用火。

當然,佛教也在一直宣傳止殺,“戒殺護生”是佛教生命觀的重要體現,云棲祩宏提出“畜生有佛性”、“畜生有知覺”、“畜生能輪回往生”、“畜生也會傷心痛苦”等思想,試圖改變社會民眾對動物的觀點,以達到戒殺擴生的目的。祩宏從“凡厥有心,定當作佛”的佛性論出發,表示動物念佛亦能往生。祩宏將“善男子善女人”解釋為“六道一切有緣眾生”,畜生有心可以“以念生定”,畜生亦具有生成佛的可能性,這是從修行解脫的角度提升了動物的生命地位。

到了現代,各國列出的各種保護動物保護植物以法律保護,以及禁獵,休漁實則上都是止殺的方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