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反骨仔反骨是什么腦后有反骨

解夢佬 34 0

反骨仔,反骨是什么,腦后有反骨

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后突起者,名"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夸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叛徒、內奸等等。 其實,這些貌似積累了歷史的沉淀性智慧很多人都知道,它是靠不住的,但又因為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人們在對現實本質缺乏了解的時候,開始傾向于這些玄乎的說教,一度時候,甚至把它作為了重大選擇的指南。粵語中的“反骨仔”就是這個意思。

腦后有反骨特征

相學特征:從相學的行局說、除了圓圓臉的水形人之外、其它的木、土、金、火形都有類似的臉形。就相學相生相克的理論說、下巴是水的范疇、而方形帶銳是帶金、金水相生是一種積極的象征、如果金水是缺乏的命格、那是喜生而逢生、吉而堪斷;如果金水是有余的、那是屋漏偏遇連夜雨、禍也可言。不過、總的來說、腮骨突兀的人是金氣太盛、為人膽大敢為、精力充沛、又性格嚴厲偏于做作、但處事精明敏捷。多見于從事行武的職業、或多動作的差事、是一些很有能力和很有毅力和動力的人才、因此為官的、當頭頭的不少。但是這類人精力過盛、容易狂熱、多數在成功之后不安本分。所謂才有余而德不足。作為事業的開拓者是如龍似虎的、作為勝利者是驕橫狂妄的。用人者必須擇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而控之、才能得失不差。

相書說;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吞之輩。這就像腦后反骨的征兆。腦后反骨的人多數是人才、真正謀反的少之又少。最后吃虧的倒是不少,因為常犯眾怒。

醫學特征: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的后腦頭骨多長了一塊、或是長出了一塊以別不同的頭骨來。腦后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東西,沒有實質性的物體可言。那么、相學上的所謂腦后有反骨、這個反骨究竟是什么?從相學書籍里查找、找不出有類象的文字描述、也沒有見過腦后反骨的頭相圖形。硬要從后腦勺去探索這個反骨、的確無從下手。偶有個別古今相學愛好者推測、腦后見腮即是腦后見反骨。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腦后見腮、指的是臉上下巴兩側的腮骨相對擴張、橫出、甚至骨角明顯。就是從背后看、也能明顯看得見腮骨的銳角、這就是腦后見腮、或者稱為;反過來看也見骨。貶義的說法就是腦后見反骨。腦后反骨、腦后見腮的臉形不少。

"腦后有反骨"的由來

為國人熟悉的"腦后有反骨"之說,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云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于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

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持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所謂"腦后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后,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是給諸葛亮逼反。

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作用,常被政客當作造神運動的工具,所以史書對于帝王的描述,總是不離"龍行虎步"、"隆準日角"、"隆準龍顏";也被當作誅殺異己的借口,所以政治異己常被貼上"反骨"、"反氣"、"反形"的標簽;骨相也被當作選用人才、宮女,甚至是后妃的依據,所以各朝各代的君主,幾乎都正式或非正式的聘用相師作為幕僚。于是上行下效,社會權貴乃至一般世俗也為之風靡,自然就蔚為流行的次級文化。 可見,反骨也是一骨,只要它不被化為軟骨、媚骨。

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祎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后。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關注紫微府官方微信,獲取更多看相獨家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