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解析體相之三大

解夢佬 16 0

體與相之并稱。本質不變而為差別現象之所依者謂之體,依于體而外現之差別現象謂之相。蓋體者,為一、絕對、無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則為非一、相對、有限、非常之法相。

一切諸法具備三大

體相用三大,只有漢傳佛教才講,南傳與藏傳佛教是不談的。《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具備三大”。漢傳佛教的智慧很高,其理論不在藏傳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現象,可由體相用去了解,這是非常好用的。體是萬法的性質,萬法皆無常,故為空性。相是表現出來的現象,凡適用眼耳鼻舌身可以見聞嗅嘗觸的,用五官感受到、想到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用;若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樣了,它的功用會讓佛教徒產生恭敬心,去頂禮膜拜佛菩薩像。諸位,我們會去頂禮一個碗嗎?一個杯子嗎?因為它的相不同,其所產生的功能不同之故。當然一位修行者要不著相,要能體會空性,所以一位修行者會去恭敬一切的眾生、一切的法界,這是另外一回事。不過不論怎么講,不同的相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出來。

譬如身為老師的人,在學校內就是老師,在學生的面前是老師,受人尊敬;但回到家里,在父母的面前,就不是老師了,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學去幫老師拿便當,(我們小時候常幫老師拿便當)。在搭公車時,也不可以因為是老師而不用付錢。因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樣。

佛家為什么不執著相呢?因為無相以后,功能才能無限大。否則如果認為自己了不起,只能扮演著那個相,如此就只能發揮那個相的作用,回家去后就不會打掃、倒垃圾了,執著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佛教要我們不著相,原因就是要展現無量無邊的相,因此發揮無量無邊的功能出來。因為我們要服務眾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上,處理問題的時候,都可以由體相用三個角度切入。佛法中有些法門是由體大來修的,有些法門是由相大來修的,有些法門是由用大來修的。我們修的法門,要去了解它是由體大、相大或用大切入,不然我們會混淆。有時我們會認為某些法門很迷信,某些法門大家搞不懂,因為不知那法門是由體相用三大哪個門切入的。

用大切入——信愿門

什么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個相就會有一個功能。從用大切入的法門,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寶加持,這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所建立的法門是信愿門。即我對佛法有信心,對某尊菩薩、佛有信心,對某部經典有信心,無論別人怎么講,我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相信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相信《法華經》的功德是無量的。不管別人怎么說,我不管,因為我是信愿的,有很深的信心與愿力,敢承擔事情,此為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對一般大眾很有效,因一般大眾要他們禪坐,研究佛經較不可能。但若告訴他們要好好拜佛、念經、拜懺,佛菩薩會幫助你,大部分會接受,而且容易有相應、感應出來。因為若心誠懇,一定有感應出來,這是從用大的角度來修的。

相大切入——慈悲門

第二種是由相大的角度來切入,譬如觀像、拜佛、觀想某一尊佛或觀想極樂世界的情況。這是由相來進入的,就佛法的修行法門來說,此叫囗囗(編按:原文后半句有漏失,待確證校補。此句意思應是指“觀想本尊壇城修法”)。因為看到觀世音菩薩那么慈悲的像,我們的心就會安定下來,有什么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觀音菩薩報告。為什么西方三圣的像要放在臨終者的身旁讓他們看?因為阿彌陀佛現慈悲的相,用慈悲慈祥的相讓每一眾生都能夠得到心理上的依靠。這是從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體大切入——智慧門

再來談體大,體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就是寂靜。所謂寂靜就是心內很安定,內心并不受環境左右的影響而動。內心都如如不動,盡管外面環境一直在紛紛擾擾,但內心寂靜不動,就是屬于體大。體大的修行是觀空性,譬如用般若智慧觀照,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去契入空性。如《金剛經》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從體大來修,它不提信愿,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相大,每看到某一相,即知并非此某一相之真實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來。因為眾生都執著外相,無法見到實在的相,眾生無法看到空性,因此隨外相在起心動念。

體大,佛教中所講的體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完全的如來性。空性、如來性是無形無狀無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都無法說明佛教上所說的體大。因此我們無法了解體大,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為體大一般人無法了解,告訴你畢竟空性,畢竟無我,說人無我,法無我,普通一般人是無法了解的。

故一般人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發愿就好了,一定有感應的;相大要看慈悲相,莊嚴相。為什么說西方極樂世界要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那里的環境都很莊嚴,眾生都是大菩薩,都是不退菩薩,因它呈現相大。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體大是最難修的。體大是去要了解一切諸法畢竟空性,要由諸法畢竟空性來練習。《金剛經》或《心經》,雖然文字很簡單,但和我們的邏輯觀念及生活的經驗完全不一樣。為什么?因為《金剛經》、《心經》所說的是體大的修行方法,體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門。用智慧,用什么智慧?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觀照的智慧。

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智慧可分成三種:一是實相般若,是體大。二是觀照般若,是相大。三是文字般若,是用大。一切的經典,尤其是般若經典,是佛陀用實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心),用毫不執著、完全超越的畢竟空性智慧,根據眾生之根機需要所說或開示之話,即為文字般若。后代人寫成文字或翻譯成中文或其他的文字時,就有相用。后代的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即是根據文字般若,去了解知識上的真理是什么。因此,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般若,提起觀照的智慧去觀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礙。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們不受外相影響。我們知道外相是因緣所生,知道一切的現象都是空性。我們從師父、從經典得到文字般若,因此時時刻刻要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起了之后,時時刻刻就可以契入實相般若。故我們說佛陀是依照實相般若,將他所體會到的真理說出來,為了讓弟子聽懂,根據弟子的根機而說出來的就成為文字般若。我們后代的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由文字般若下手,時時刻刻起觀照。觀照時心要很清楚,心要清楚了解這都是外相,進而分辨什么是體,什么是相,什么是用。要知道一切萬物之體一定是空性,因為一切萬物一直在變化,都是無常的,沒有它可以單獨存在的特色,這種叫做體大。

我們將體相用這三大拿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很好用。碰到一個情境,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這個是體大,體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用大是根據相而來的。

心的作用叫做意識

為什么說我們要時時刻刻觀照,要時時刻刻提起正念?因為我們若不修行時,我們心的作用叫做意識。心理學家說有意識、有下意識、有潛意識。原始佛教說有五識,有六識,大乘唯識學稱有八識,后來《大乘入楞伽經》、《決定藏》等又力庵摩羅識稱為第九識,后來有《釋摩訶衍論》立了一切一心為第十識。我們就用六識來說明,在心理學來說這只是表面意識;第七識已是心理學所說的下意識,我們常說下意識的動作,因為第六意識源自第七意識,時時刻刻受第七意識的影響,非常微細,我們經常不了解下意識就有動作出來,因為我們是受到下意識的作用。第八識也許可以相等于心理學上的潛意識,不過第八識的功能比潛意識還來得廣,因為它包括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相續流轉,將過去的身口意業一直帶到未來。

要孤獨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就表面意識來看,我們眾生的眼耳鼻舌身識作用在了別外境,但識這五識作用時要和第六意識一起產生作用,稱為五俱意識。五俱意識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會看到一件東西;我想要聽你講話,你講的話我才聽得到;我若不想聽你講話,你喇叭再大聲,我都沒聽到,因我的心已經跑掉。一定先有作意,那作意就是第六意識,即注意,那是五俱意識。因此,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永遠受外境的影響,一個人要閉關,要孤獨下來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五官很忙、很散亂,一定要有個依靠,譬如回家一定要看電視,若能二三十年不看電視,能不受外境影響,那一定是個大修行者,要閉關實在不簡單。這是五俱意識。

心的作用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是最難掌握的

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即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是最難掌握的。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受到空間的影響。五俱意識會受到時空的影響,時間只能在當下,只能看到當下的東西,而當下的聲音才聽得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受到時空的影響。過去的東西我們看不到,未來的東西也看不到,只能看到當下的東西;過去的聲音聽不到,未來的聲音也聽不到,只能聽到現在當下的聲音。受到時間的影響,受到空間的影響,而且要有一定的距離,要有一定的光線,要有一定的和合條件。因此,我們的五俱意識都受是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心亂糟糟的心,則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我們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時候的事;也可以計畫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未來的事,都可以在那兒胡亂聯想。我們可以超越空間,現在想的不是佛堂內的事,可以想到家里的事,想到高雄的事,想到美國的事,什么都可以想。所以第六意識的心超越時間空間,最難處理,最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