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你有坐相嗎?

解夢佬 23 0

我國是傳統的禮儀大國,在古時候就以禮儀為四方鄰國稱頌,在中國不僅要講究站相、吃相、還要講究坐相,那么什么樣的坐姿是對的呢?你會不會坐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分析,對照看看你有坐相嗎?

你有坐相嗎?

“安坐”——古代最合禮儀的坐姿

古代的“坐”與現代的“坐”并不一樣。在秦漢以前,“坐”的概念比較寬泛,“坐”、“踞”、“跪”、“拜”等都屬于坐的范疇,這是當時最合乎禮儀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語“正襟危坐”里所說的“坐”,指的就是這種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貼于腳后跟。據考證,安坐源于神靈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勢“尸坐”,乃一種權威姿勢,當時的貴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開場合都是這么個坐法。

“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長一短,腳掌不要著地。兩眼平視的,稱為“經坐”;頭微低,目光注視對面尊者的膝蓋,叫“恭坐”;低頭,目光不超出身邊數尺遠,則為“肅坐”;頭完全低下來,甚至連手肘都下垂,則叫“卑坐”。

除了固定場合的“坐法”外,類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樣的乘車行為也有特別要求。秦漢以前,人們乘車分為“坐乘”和“立乘”兩種,即坐著和站著之分,分別有“坐車之容”和“立車之容”約束之。

“箕踞”——古人最隨便的坐姿

先秦時期,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亂坐而被孔子臭罵一通。一次,原壤張開兩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說。據《論語·憲問》記載,孔子見到后當場就發火了,用拐杖敲打著原壤的小腿罵道:“幼兒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大概意思是,你從小就不懂禮數,長大也是廢物一個,老了白浪費糧食,是個害人精。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么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于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雙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蹲踞、箕踞這兩種坐法都容易暴露下體,兩腿伸直拉開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這樣叉開腿坐著被孟子看見,差點被“休”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坐法到后來不只是“走光”和失禮的問題,如果有人這么坐著見人,簡直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用《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話說,叫“不宜踞見長者。”荊軻在知道刺秦王失敗后,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禮?從“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一個象形字,從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來看,就是坐姿: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于前。“雙手垂坐”不僅可防止“走光”,且與“女”字類似,“母”、“妾”也是這種坐姿,這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來是一種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許慎《說文解字》稱:“床,安身之幾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著腳跟。但在魏晉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就是一種簡易折疊椅,因從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異錄》“逍遙座”條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絳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在五代之前,雖然已出現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但是傳統的坐法并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因陳摶曾有賜號“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稱之為“陳希夷坐功圖”。

這種“坐功”,其實是古代丹家所倡導的“內丹學”,也為后世養生家所推崇。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的作者高溓就曾積極提倡“坐功”,并輯錄出陳拓的坐功圖。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坐與佛家的“打坐”,即“盤坐”、“靜坐”,是有區別的。

以上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你有坐相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指南,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相學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