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有氣有色則永發不休,無氣無色則即發即敗;有色無氣始不發,有氣無色終究榮。因為,氣與色不同,色屬虛,氣屬實;氣從骨上來,色從肉中現;氣乃本質,色為形式。
故此,相面最為關鍵就是審氣,其次,才是辯色。但是,氣之本體,無色無味,無影無形,或如游龍,或如飛鴻,變化萬端,難以捉摸。那么,相面中,又該如何審辯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呢?具體說來,大體有三種途徑:
1、適宜遠觀;
氣之本體,周流不息,變化不止,無處不在。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近看,則多受色相所障,亦會受到周圍無事干擾。遠觀,則撇清這些阻礙,更易得到實像與真相。這樣就能做到氣與色界限分明,氣就是氣,色就是色,兩不混雜。
2、察神審氣;
人相之氣,聚集運化則為神;神足則氣旺,神衰則氣無。故此,審氣的要觀察一個人的精神。神不僅體現在眼中,也會體現在一個人的動作,飲食起居,進退言語,視聽生息之中。
比如,一個人坐著而腰身倨僂就是神氣不足的變現,而坐如山岳般挺拔的人,則神閑氣定;站立不穩的人則神氣不足,而立如罄石穩健的人,則為神閑氣定;說話斷斷續續,悲傷嘆息的人,則屬于沒有神氣,而說話聲如洪鐘有音韻的人,則氣足氣滿。
沉默的時候,眉鎖愁容的人;聽別人說話如聾如潰;看東西昏昧不明;走動的時候頭傾身軟,說話聲音氣魄不顯;吃東西太慢或者太快,飲水太急促或者下咽困難;不睡的時候,鼻子似有鼾聲,不說話的時候,而口中似有呼喊;腳愛動抖動,手常搖擺,睡覺仰著而走路低頭,這些都是氣之不足的表現。
3、察勢審氣;
得氣者,則自然勢成。表現在面相上,或者平滿圓聳,或者呼應成局;或者竟然有序,或者舒配得所;無塌無陷,無紋無筋、無斑痣破格。根據部位的不同,相應有所區別,具體說來,大體如下:
天中有氣則圓聳,無氣則塌陷;邊城有氣則圓聳,無氣則生陷坑;山林有氣則圓聳,無氣則后薄;
日角月角有氣則額方圓,無氣則塌陷;輔角有氣則豐,無氣則塌;眉毛有氣則伏順而秀,無氣則黃薄反豎而散亂;
印堂有氣則平滿,無氣則窄逼;鼻子有氣則山根隆起有勢,準頭、年壽則豐圓,無氣則山根斷削,鼻孔仰露,年壽準頭露骨,尖削孔大;
龍宮有氣則準滿光潤,無氣則陷而色暗;兩顴有氣肉包顴而正起,地庫有成,無氣則散而露骨,或者陷落;人中有氣則溝深有棱,無氣則平滿無棱;
蘭臺廷尉有氣則夾準有勢,無氣則勢弱松軟;法令有氣棱角分明,無氣則法令不現;
耳有氣則耳輪耳廓成形,星辰聳立,耳白有珠,耳孔寬,耳朵厚實,或者耳硬。反之,則是無氣的表現。
頭部有氣,則頭頂豐圓,骨不孤露,有輔有弼,腦后有枕骨,顴部高無紋無筋而且端正。反之,則為無氣。
面部有氣,則顴部有起勢,肉豐足,鼻子端正豐隆,光亮潤澤而鮮明,無紋無筋無黑子,骨肉勻稱,沒有暗滯;反之,則為無氣。
眼睛有氣,則神光如電,黑白分明,明亮有彩;久視不浮不陷;眼珠大,黑如漆,眼眶尖長而秀美,有神而不兇,藏神而不暗晦。反之,則為無氣。
額部有氣,則沒有紋,沒有凹陷,好像覆肝。隆如壁立,有輔有弼。反之,則為無氣。
口有氣,則不露齒,當門齒不掉落,不尖撮,不黑;反之則為無氣。
地閣有氣則會朝元,骨肉勻稱,地庫豐滿,陂池鵝鴨部位不陷落,胡須不困嘴部,不鎖咽喉;反之則為無氣。
身體有氣,則頭圓而正,身體端正、臂膊平而背部豐厚,腰圓而胸闊,肚臍深臍眼仰,腹垂有托,手不動,腳不搖,足不跛,乳頭紅,印堂白而多珠點,不露筋骨,不偏不倚,脊背平坦不生槽,有臀,行為舉止不輕浮,說話聲音響亮,不浮不躁。反之,則為無氣。
上述哪個部位與此相反,就為這個部位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