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耳朵,只有耳朵的功能完好,我們的聽力才有保障。耳朵不是很大,但是它的結構還是很復雜的。生物上有介紹,耳朵是由但部分組成,分別是內耳、中耳和外耳。與聽覺密切有關的就是內耳,一般我們的耳朵不會和嘴巴一樣運動。那么耳朵會動的人說明什么呢?
耳朵會動的人說明什么呢?
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于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耳郭:
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床應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床采血的部位。
外耳: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長約2.5~3.5 cm,其皮膚由耳郭延續而來。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質構成。軟骨部分的皮膚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聹腺。
所謂的動耳朵,其實主要說的是動耳廓。這要從耳朵的構造說起,外耳耳廓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收集聲波, 耳廓上的褶皺和凹凸都是為了有利于有效收集聲波,而之所以很多動物的耳朵會動,是由于(動)耳肌的存在,使得動物能夠在探聽動靜時,能夠靈活地轉動著耳朵,哪里有聲響,耳朵就能夠象雷達接收器一樣立即轉向哪里,這對動物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但是隨著人類各器官組織的進化,包括靈活的頸部等,使得不必再靠活動耳廓來增進聽覺,因此動耳肌也慢慢的退化下來。不過,仍有極少人尚未完全退化的動耳肌能夠讓耳廓做簡單運動。
人類祖先在野外生存需要依靠耳根部肌肉使耳朵轉動,以便隨時可以了解周圍聲音情況,識別危險。
人類直立行走以后,頸部靈活性大大增強,可以更快發覺周邊危險。因此,早期人類的耳根部肌肉逐漸退化。人類也是由動物進化而來,屬于高等動物。
人和動物一樣,耳后都有一塊動耳肌,需要神經支配才可以活動。但是,人類進化到現在,大多數人的動耳肌已經退化,因此耳朵就不會動。耳朵會動,帶有一定遺傳因素。
曾經有生物學家證實,耳朵可以動,是大腦皮層發達表現。代表了腦神經較一般人更有力,具有更好的洞察力和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