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的減少,及喪葬風俗制度的改變,人們現在大多將先人安置在公墓中。
有的人覺得既然安置在公墓中,便無需再談風水了,因為大同小異,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那么,如何分辨公墓的風水好壞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紫微府看看吧!
一個好的風水格局也是來龍之氣勢要盛,墓地兩側要有護砂,密集墳地中要選一個依脈線下來的穴位,因為這是龍氣旺盛之處。這就要有經驗來判斷。也不可選在龍之過峽處,因為《葬書》中說過:童斷石過獨,不可葬也。穴位明堂要大,但是羅城要環抱才聚氣。隨龍水要收到生旺水為佳。
在進行公墓風水勘驗和點穴時,因公墓中成千上百個墓穴一行行一排排有序地排列著,許多風水大師進入公墓后,根本就無從下手分析一個墓穴的吉兇禍福,不能區別緊臨的兩個墓穴的好壞,而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除了風水理論上的正誤差別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思維方式有問題。
想讓亡者的子孫后代富貴昌盛,就必須的在龍脈上找到吉利的穴位,而在公墓地里,因安葬的死者很多很多,也許吉利的穴位早已被他人所占有,就算是吉利的穴位還能找到,也很可能你就是那個找到了藏寶的山洞但卻是那最后一個進入山洞的人,同樣你會一無所獲。
這也就是說,要想讓子孫后代富貴昌盛,最好還是不要選擇公墓。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只想保平安保后代安寧平靜生活的話,那么在公墓地里,只要避開兇險的穴位就可以了。
而且如果你不是最先進入墓地的人家的話,如果墓地里80%都被他人占用的話,那么就算把祖先葬在了兇險的穴位上,也不會發生特別巨大的災難,因為龍脈里兇險的能量大部分已經被他人吸取掉。
在公墓地里,如果找到了吉利的穴位,最好想辦法調查一下前后三米左右范圍內其它墓主人的基本家庭情況,關鍵是調查一下這些人家自從把祖先葬在這兒后的基本家庭情況。
如果這些人家自從把祖先下葬在這兒后富貴發達了、而且下葬年代已較長(五年以上)或者已生兒育女。那就說明這兒的吉利能量已經被人家吸取的差不多了,這時就應重新選擇穴位了。
在重新選擇穴位時,首先可以向這些墳墓的下方考察,因為氣脈從高到低流動的關系,很有可能下游還有大量的能量,在這下游點穴也會相對吉利。當然,在這些穴位的下游是否還有能量,這就要根據龍脈的走勢來確定氣脈的流動情況。
一般情況下,氣脈在山脈的內部較深處流動的,下游就還有較大的能量;如果氣脈是在山脈的表層流動的話,那下游就什么能量也沒有了,此時在上游還能截住一些余氣。
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跟風水的事情發生,所謂跟風水就是:如果有一家人家大富大貴了,那么其它好多人家都會把自己的祖先葬在這個大富大貴人家祖墳的前后左右,認為可以搶點好風水,可事實呢,絕對不會家家戶戶如愿只償。
在風水學上,我們把山脈(或河流)叫作龍脈,在龍脈上有許多的吉利穴位,也有很多的兇險穴位,還有更多的平常的無大吉、也無大兇的穴位。我們點穴的目的,就是要吸取龍脈所蘊藏的能量,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陰陽性,龍脈所蘊藏的能量也有吉利能量和兇險能量之分。
在綜合考慮和平衡以上各方因素后,可根據風水原理,初步確定公墓園中風水地的位置。在龍脈一致的情況下,認真仔細觀察公墓園的前后左右,選擇最中,最能接受到龍氣吉穴。
因為在公墓中穴所受龍氣的強弱程度是直接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富貴貧賤。最后在穴位上去看明堂、水路、砂向等是否合局,這是公墓點吉穴最為關健的一步。
公墓風水禁忌
1、要暖(即藏風聚氣),即所選之穴要避風,盡量尋找沒有風或風小的位置。
2、量避免穴前有小溝而水流直去,成為牽牛水,導致后代損丁破財。
3、因公墓大多以梯田形式開發,后排的墓地貼近山壁,易為淋頭水或射穴水所害,后人易因此而傷丁,破財或患上奇證。
4、太近樹木也不佳,因樹根的延伸而搔擾棺木而使后代不安。
5、要避開黃泉線度,因為收到黃泉水會退產傷人,決不可用。
6、不可取空亡線度,因為線度空亡會使后人敗退。
另外,平地同樣要講究,別以為只有山地墓園才講究風水,平地墓園同樣講究,只不過平地風水的相法不同而已。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公墓建設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必然。現在很多地方成片開發成公墓園,千萬別認為整片公墓園風水地都一樣或者差不多。其實不然,只要方位不同,具體穴位點的山形山勢不同,那么風水的吉兇程度也不同。穴位點的山形、水勢、朝向方位即使相差了一點點,吉兇程度便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在進行公墓風水勘驗和點穴時,因公墓中成千上百個墓穴一行行一排排有序地排列著,許多風水大師進入公墓后,根本就無從下手分析一個墓穴的吉兇祝福,不能區別緊臨的兩個墓穴的好壞,而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除了風水理論上的正誤差別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思維方式有問題。
其實,在公墓中勘驗墓穴吉兇和點穴,和在非公墓地點點穴勘驗墳墓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在公墓地點點穴和勘驗墳墓時,只要把穴點前后左右凡是和穴點格局形態相同的那些墳墓當作沒有、當作不存在、當作地平面看待就行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fengshui/7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