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道家重要經典之一。建筑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筑理論三大支柱之一。那么易經與建筑風水有什么聯系?象征著什么?其中包含什么指示?小編在網上收集到一些關于易經與建筑風水文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易經與建筑風水文化
易經與建筑風水文化是我國歷史象征
風水文化也是源于易經,人們自三千多年前就董得選擇適應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居住及保護自身。到了晉代,風水這門科學更被人們所認識及重用。把人與周圍環境看成是一有機的整體,這與建立在宇宙全息統一學說基礎上的環境選擇學不謀而合。
易經它是通過象、數、理、占四大部分來論述整個宇宙的造化規律,講求陰陽對立統一的易道變化規則,正合國外馬克思《矛盾對立統一》論的哲學思想。更適應當代我國政府推行的和諧政策。縱觀古今中外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無不與易經相吻合。
那么,建筑風水的思想產生的年代究竟有多遠?建筑風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龍、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稱四靈,據《三輔黃圖》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 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了青龍、白虎圖案,說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豐京瓦當中, 在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圖案與北斗星、二十八宿緊密相聯。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對這種天人相應現象的論述:眾星列布,體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從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來比,我國傳統建筑活動、無論是城市、農村、政府、公寓、寺觀、陵園以至道路橋梁等等,從選址規劃、設計及營造都講求風水知識,陰陽平衡、陰陽互補及五行生克制化,這與我國中醫名著《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原理一致。
傳統風水學有五大要素:地形、山勢、水文、穴位和方向。如果環境中的五大素有一項或幾項不符合標準,那么就可根據當時地理環境條件預測出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從而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易經與建筑風水術文化的元素
風:自然空氣流動
水:現代風水學中水不僅包括自然之水,還指相對而言的高者為山,低者為水
氣:地氣與空中肉眼看不見的些子之氣。
另外還有龍、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內容。
在我國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風水,很多大官賢達甚至精通風水,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的孕育時期;魏晉南北朝,風水學得到傳播;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近代歷史中,風水學在舊中國十分盛行,在解放后與文革時期,我國的風水學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與破壞,但在民間實踐中,仍有潛在的高人與風水學運用的市場。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國際上對風水學的重視,風水學這門古老的科學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先賢云:卜筮不精,條于一事;醫藥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傾家滅族。可見風水術在人們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所以,風水術其實是一種傳統文化觀,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趨吉避兇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同時也是調整和改造命運的最高玄學。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環境景觀學、自然生態建筑學、天體運行方位學等的一門綜合類科學。 以上就是易經與建筑風水文化的介紹,更多關于風水的內容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