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古代老子的智慧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36、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56、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2. 談一下對老子人生智慧的感悟

一直信奉“剛正不阿、寧折不彎”,并以此為標準做人做事,認為這是一種正氣。但是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我的人生實踐也告訴我:在現實社會中我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一點都行不通,可以說是到處碰壁,甚至碰得頭破血流。身邊有一個我一直認為是“小人”的人,我對他的印象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陽奉陰違,偷偷摸摸,毫無原則,光明磊落與他絕對無緣。可他的人生順風順水,長官發財的事都讓攤上了。當讀到老子的“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時,我就想到了這個“小人”,按照老子的標準,他是標準的有道之士,相反,我倒像是真正的小人。

我想大多數都和我一樣認為:擁有的越多越好,老子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他認為當人的需求越小,奢華越少時,越能擁有自由而美好的人生,真的很值得思考。

再次重復前面的一句話:老子的觀點老是在顛覆我的三觀,如醍醐灌頂,令我恍然大悟。

3. 急求一篇老子人生智慧論文,在線等

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弱者生存。

弱的你就存在,活下來,強的你就滅亡,剛亡而弱存。這是老子一貫的思想。

老子說,天底下最弱的是什麼?水。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水。

你看火那麼厲害,水能滅它!石頭那麼硬,水能滅它!水滴石穿,洪水來了,什麼都沒了。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剛,至強。

因此老子一再說一個人做人你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往后靠一點,不要往前沖。 《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

不但如此,老子還給我們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剛。第一是裝,第二是忍,第三是讓。

我們讀老子的書會發現他很喜歡用一個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后來由此發展為我們中國一句成語,大智若愚。若是什麼意思?好像。

最直的好像是彎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聰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

4. 如何理解老子"人生三寶"的智慧

老子的思想里面,在他的五千言里面寫的最多的,是關于個體在這個社會上應該如何自處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稱之為人生哲學。

那麼老子的人生哲學,建立在一個什麼基礎之上呢?實際上老子的人生哲學,包括后來整個道家的、莊子的人生哲學,都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判斷的前提之上。這個判斷就是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這一個世界是不可信賴的,這一個世界是充滿陷阱的,這個世界也是沒有正義的。

既然如此,你對這個世界越是有用,你越是危險。你要想沒有危險,你要想好好地保全自己,那麼你最好要成為一個無用的人。

莊子在《人間世》的最后,講了兩個人的故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莊子虛構的一個人,幾乎是一個廢人,另一個卻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

非常令人吃驚的是,莊子在這兩則故事里面,給予這個散人、廢人是表彰,是羨慕,是推崇,他把他當做一個模范,向別人來推薦,而給予孔子的是什麼呢?是嘲笑,是批評,是否定。那麼這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廢人。

這個人名字一聽就很有意思,叫支離疏,一看到這三個字,你就會想到漢語中一個很有意思的詞“支離破碎”。一個人的名字就給人感覺到支離破碎的,他這個人會怎麼樣呢?他說這個人是嚴重的殘疾,“頤隱于臍,肩高于頂,會撮指天。”

我們大概可以想象出來,這個人肯定是嚴重的畸形,頭整個的到了自己的肚臍眼這個地方,所以肩膀比腦袋高了。既然頭已經下垂了,所以他的頭發是指向天的,“五管在上”。

既然頭已經垂到了下面,那麼身體的內臟,五臟也就在頭的上面了,“兩髀為脅”,兩條大腿夾在自己的肋骨上面,嚴重殘疾,而且殘疾的讓人目不忍睹,簡直沒法看了,典型的一個廢人。可是莊子偏偏寫出他廢中的不廢。

正是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里面,卻偏偏是混得最好的人。他怎麼樣謀生呢,挫針治繲,給人挫一挫針,給人縫一縫衣裳,他就足以糊口了,給人篩一篩糠,給人簸一簸米,他甚至可以養活十個人了,而且問題是像他這樣無用的人,社會不會來找他麻煩,這是最重要的,上征武士,統治者,諸侯要打仗了,要征兵了,會不會征到他身上去呢?不會的。

為什麼呢?他是殘疾人,所以他不要服兵役,這是國家有事,輪不到他。那麼反過來,當統治階級哪一天發善心了,要給全國的殘疾人給一點恩惠,那名單上肯定有他,征兵的名單上沒有他,但是國家給這些殘疾人一點接濟的時候,這個名單上一定是有他的,他反而可以壽終正寢,可以在家里終其天年。

講了這個故事之后,莊子馬上又說出另外一個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大名鼎鼎的孔子。那孔子是這個社會上最有用的人,孔子也是最希望在這個社會里面能夠得到重用的人,希望用他自己的智慧,來改造世界的人。

所以他周游列國,顛顛簸簸,到處去推銷自己的思想,希望有朝一日用他的思想來改造世界。那麼莊子就寫了一個故事,對孔子進行嘲諷,說孔子到了楚國去,楚國有一個狂人,也就相當于一個隱士吧,名叫接輿,《論語》上也有這麼個人,《論語》上有記載的,接輿游其門,接輿就專門到了孔子的門口,把孔子教訓了一番,他說:“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鳳啊鳳啊,你怎麼這般落魄?天下有道,智者便出來化成天下;天下無道,智者只能保全性命要緊。算了吧,算了吧,這樣的時代,不要再用你的光明去顯出人家的黑暗;荊棘啊荊棘,不要傷了我的腳,我已經在拐彎走了。

他把孔子稱之為鳳,我們說老子為龍,孔子為鳳,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孔子啊孔子啊,孔丘啊孔丘啊,你的道德,你的德性,怎麼如此的衰敗呀,你整天這麼顛顛簸簸,周游列國,試圖推銷你的治國的思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過去的一切你追不到了,未來的一切你也等不到,你這樣做有用嗎?方今之世,僅免刑焉,今天這個世道,你能夠免于刑怒,能夠壽終正寢,能夠終其天年,就已經很不簡單了,你怎麼這麼糊涂呢?福在那個地方,像羽毛一樣輕,你卻不知道把它接收下來,禍是那麼重,你卻不知道避, 你偏偏在這樣一個充滿兇險,充滿陷阱,沒有正義的世界上到處碰壁。

莊子在《人間世》這一篇文章的最后寫了這兩個故事,表達了道家對這個世界的整體的看法,就是這個世界沒有正義,這個世界沒有安全,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危險,到處都是陷阱,到處都是荊棘。既然如此,道家所選擇的是什麼呢?是躲避。

所以,如果說老子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大智慧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講,他不是積極的智慧,而是一種消極的智慧。從莊子的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和道家的思想雖然有大智慧,但也有消極厭世的一面。

那麼我們又能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呢?老子有一句名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就是說我有三個人生的法寶,我一直緊持在自己的手中,保護著它,不要丟失。

哪三種人生的法寶呢?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個慈實際上是講珍重,慎重,保重,就對自己來說,這個世界既然如此危險,所以我一定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慎重地為人處事,要好好保重自己,這是。

5. 急求一篇老子人生智慧論文,在線等

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弱者生存。弱的你就存在,活下來,強的你就滅亡,剛亡而弱存。這是老子一貫的思想。老子說,天底下最弱的是什麼?水。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水。你看火那麼厲害,水能滅它!石頭那麼硬,水能滅它!水滴石穿,洪水來了,什麼都沒了。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剛,至強。因此老子一再說一個人做人你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往后靠一點,不要往前沖。

《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不但如此,老子還給我們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剛。第一是裝,第二是忍,第三是讓。我們讀老子的書會發現他很喜歡用一個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后來由此發展為我們中國一句成語,大智若愚。若是什麼意思?好像。最直的好像是彎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聰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

6. 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

感悟人生:三境界 三件事 三句話 三不要 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有時則完全是剛強的外衣。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

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

是故忍界其實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種境界:持界 人只有兩只手,能抓多少東西?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

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為得到了什麼,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

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麼,不持有什麼,都不是人生過程的關鍵,關鍵是選擇。選擇,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

而持有,只是選擇之后的一種隨機或必然的結果。當選擇的命題被完成之后,所選擇事物的結果于個體的生命來說,雖然影響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個體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無足輕重了。

畢竟,那已經脫離了生命個體的愿望軌道,而進入了事物發展規律的軌道。 人生關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

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行另一個選擇。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

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后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講持有什麼,而是講選擇什麼,放棄什麼。

我們應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麼。畢竟我們心的欲望太大,而我們的手太少。

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問。

持界其實更是一種棄界。 第三種境界:悟界 當火會燙手被教給小孩子時,仍然會有很多被燙得縮回去的動作在歷史中不斷被重復。

而沒有被教給的東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發現。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

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心鶩神游,不可預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

悟界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是故悟界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

悟界也是一種做界。 做好三件事 1、學會關門:即學會關緊昨天和明天這兩扇門,過好每一個今天,每一個今天過好,就是一輩子過好。

2、學會計算: 即學會計算自己的幸福和計算自己做對的事情。計算幸福會使自己越計算越幸福,計算做對的事情會使自己越計算對自己越有信心。

3、學會放棄:特別推薦一個非常好的詞,這就是「舍得」。記住,是「舍」在先,「得」在后。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說是「舍」了一定會「得」,而「一點都不肯舍」或「樣樣都想得到」必將事與愿違或一事無成。 學說三句話 1、算了!:即指對于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的最好辦法就是接受這個事實。

2、不要緊!:即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對自說:「不要緊」!記住,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任何問題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3.會過去的!:不管雨下得多麼大,連續下了多少天也不停,你都要對天會放晴充滿信心,因為天不會總是陰的。

自然界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享受「三樂」 「三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進一步說就是在自己好的時候要多助人為樂,在自己過得一般的時候要知足常樂,而當自己處于逆境中時則要學會自得其樂。 除去三“盲” 手忙,做錯事情,把簡單變復雜;眼盲,患得患失,迷失了方向;心茫,困惑迷茫,飄浮的心靈找不到家。

學會三「不要」 1、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擔子壓不垮他,再大的困難也嚇不倒他,但是他受不起委屈,冤枉。

其實,委屈、冤枉,就是別人犯錯誤,你沒犯錯誤;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懂了這個道理,再遇到這種情況,對付它的最好辦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當一回事。

2、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