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揭示人生哲理的詩句,要說道理,兩句
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2. 有哪些揭示生活哲理的詩句
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愛無非是要快樂.兩個人不能快樂,不如一個人快樂;兩個人痛苦,不如成全一個人的快樂.愛,是一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一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一種經歷,即使破碎也會覺得美麗……有些緣分是上天注定的如果錯過就不再擁有心中留下的點點滴滴正是思念和緣分的結晶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最高層.”郭沫若《女神》中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詩句“地球我的母親/我過去,現在,未來/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樣才能報答你的深恩”.。
3. 【描寫自然的詩文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名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沖傳)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唐?韓愈?進學解)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宋?歐陽修?戲答元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 訓儉示康)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蘇軾?后赤壁賦)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游山西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 (宋?黃升?鷓鴣天)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宋?辛棄疾?菩薩蠻)。
4. 《長歌行》中揭示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應該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提醒了年輕人要在少壯(年輕)的時候多學習不要老是才知道要學習而后悔 如同此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
5. 寫蘊含深刻道理的詩句(后面注明所含道理)(10句)是詩句,要準確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題目】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