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連用三個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賀鑄 《青玉案》以結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著稱,

賀鑄《青玉案》賞析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 【注釋】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態輕盈。

橫塘:在蘇州南十時許。 芳塵:指美人的行蹤。

錦瑟華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時期。 瑣窗:雕刻或彩繪有連環形花紋的窗子。

冉冉:流動的樣子。 梅子黃時雨:四五月梅子黃熟,基間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雨”或“梅雨。”

【譯文】 你的玉步不肯來到橫塘,我只有目送你離去。但現在不知你與誰相伴,共度這花樣的美好年華?在那修著偃月橋的院子里,朱紅色的小門映著美麗的瑣窗。

只有春風才能知道你的歸處。天上飛云在空中拂過,長滿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隱若現。

佳人一去而不復返,我用彩筆寫下斷腸的詩行。如果要問我的憂傷有多深多長,就像煙雨一川青草,就像隨風飄轉的柳絮,梅子黃時的雨水,無邊無際。

【賞析】 這首詞抒寫了因理想不能實現而郁郁不得志的“閑愁”。上片寫相戀和懷念,下片開頭兩句寫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黃昏,仍不見蹤影,或“閑愁”太多。

寫“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實現,形象生動。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時光流逝之迅速,末尾連用三個比喻來表現“閑愁”之多、亂、纏綿不斷,十分生動,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

詞中他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蒙的情景,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結尾處“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

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贊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

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孫。

授右班殿直。元 中,通判泗州,又 太平州。

晚居吳下,博學強記,長于度曲。詞多刻畫閨情離思,也抒發懷才不遇之慨嘆及縱酒狂放之作品。

風格多樣,情深語工。有《慶湖遺老集》、《東山詞》。

2. 用景喻愁,將無形變有型的句子是

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賞析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注:①賀鑄,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職低微。

此詞作于晚年退居蘇州時。②凌波:形容女子輕盈的步態。

③蘅皋:長滿杜蘅的沼澤地。 1、詞的下闋“試問閑愁都幾許”,卻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作答,這是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賞析。

【解析】 上闋是說美人的腳步在橫塘前匆匆走過,作者只有遙遙地目送她的倩影漸行漸遠。基于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推測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樣生活的。

下闋則承上片詞意.遙想美人獨處幽閨的悵惘情懷。佇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籠罩了周圍的景物,才驀然醒覺。

不由悲從中來,提筆寫下柔腸寸斷的詩句。結句的“閑愁”,正因為“閑”,所以才漫無目的,漫無邊際,飄飄渺渺,捉摸不定,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種若有若無、似真還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堪比擬。 【答案】 這里運用了渲染的表現手法,詞人緊扣季節,用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來渲染這閑愁之濃,之深。

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變有形,將抽象變形象,變無可捉摸為有形有質,顯示了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2、 末四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歷來為人所稱道,詞人也因此有了“賀梅子”的雅號,請你說說它究竟妙在何處?(不超過100字)(5分) 答:詞人連用三個比喻(博喻),以煙草、風絮、梅雨三個意象合成一幅時空展衍的江南暮春煙雨圖,不僅將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轉化為可見、可聞、可觸、可感的客觀景物,而且形象地表現出閑愁的無處不在、無法排遣。(角度1分;結合作品分析2分;語言1分) 3 對這首詞的分析,不當的一項是(D ) A.這首以美人離去發端,似寫相思之情,實則抒發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闋寫目睹佳人飄然遠去的場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闋寫春歸冉冉,云水相隔,音訊難通,只能題詩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語意或詩句入詞,自成意境,有天衣無縫之妙。

D.詞末借江南暮春常見的三種物象,用比喻、擬人及夸張手法寫閑愁,用語工整,意味深長。 二: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4分) (2)“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歷來為人稱道,請分析其妙處。(4分) 答案: (1)詞中明寫相思之情,實則借懷思美人抒發自己的苦悶閑愁和迷惘心境。

(“相思”“苦悶閑愁”各2分,不結合詩句作答各扣1分) (2)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化抽象為形象,新穎別致,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修辭1分,作用1分)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人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作者借“煙草”“風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閑愁”之多之重之廣。

(手法1分,分析1分) 譯文 她輕盈的腳步沒有越過橫塘路,我傷心地目送她像芳塵一樣飄去。這錦繡華年可和誰共度?是在月下橋邊花院里,還是在花窗朱門大戶?這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居處。

飄飛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將暮,我揮起彩筆剛剛寫下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

就像那一望無垠的煙草,滿城翻飛的柳絮,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暮春景色的描寫,抒發作者所感到的“閑愁”。

上片寫情深不斷,相思難寄;下片寫由情生愁,愁思紛紛。全詞虛寫相思之情,實抒悒悒不得志的“閑愁”。

立意新奇,能興起人們無限想象,為當時傳誦的名篇。 賀鑄的美稱“賀梅子”就是由這首詞的末句引來的。

可見這首詞影響之大。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橫塘,在蘇州城外。龔明之《中吳紀聞》載:“鑄有小筑在姑蘇盤門外十余里,地名橫塘。

方回往來于其間。”是作者隱居之所。

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里是說美人的腳步在橫塘前匆匆走過,作者只有遙遙地目送她的倩影漸行漸遠。

基于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推測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樣生活的。“錦瑟年華誰與度?”用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意。

下句自問自答,用無限婉惜的筆調寫出陪伴美人度過如錦韶華的,除了沒有知覺的華麗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這種跨越時空的想像,既屬虛構,又合實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見發端,下片則承上片詞意,遙想美人獨處幽閨的悵惘情懷。“飛云”一句,是說美人佇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籠罩了周圍的景物,才驀然醒覺。

不由悲從中來,提筆寫下柔腸寸斷的詩句。蘅皋,生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這里代指美人的住處。

“彩筆”,這里用以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麼,美人何以題寫“斷腸句”?于是有下一句“試問閑愁都幾許?”“試問”一句的好處還在一個“閑”字。

“閑愁”,即不是離愁,不是窮愁。也正因為“閑”,所以才漫無目的,漫無邊際,飄飄渺渺,捉。

3. 辛棄疾的《青玉案》

宋 辛棄疾《青玉案》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風閘村)人。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 1.元夕: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2.花千樹:形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3.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星:指焰火。 4.寶馬雕車:裝飾華麗的馬車。

5.鳳簫:簫的美稱。 6.玉壺:比喻明月。

7.魚龍舞: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 8. 句子解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飾品。這里指盛裝的婦女。

9.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女子。 10.千百度:千百遍。

11.驀然:猛然、突然。 12.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13.暗香:本指梅花,這里借指美人。 譯文 (元夕夜的花燈)就如東風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

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如鳳簫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

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

我尋找那人千百次,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評解一 【簡要評析】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作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

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認為本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鑒賞】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

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

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

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

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