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請給我幾個分別是 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的句子

舉例論證:

1、王羲之與"墨池":王羲之是東晉有名的書法家,他每天堅持練字,練完后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里洗筆。這樣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

2、居里夫人為了尋到一個更有放射性的元素,在一個廢舊的實驗室里用3年零6個月從幾噸的工廠廢渣里提煉出來0.1克鐳!這個事跡在各個方面都適用的,比如理想,志向。

比喻論證:

學習如爬山.你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因為山太高須仰視而不敢前進,這是懦夫;當你爬到半山腰時,不要因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發退意,這是弱者;當你攀上山頂,俯察萬物之小時,你該高歌,因為你勝利了,但你還須抬頭看看

引證的意思是:用前人著作作為明證、證據。

例句: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好好學習。

2、知識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擴展資料:

比喻論證:

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之理的論證方法。在兩事物之間,只需要有類似之點,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從而論證一個比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種特殊的論證方法。

比喻者與被比喻者之間類相異而理相同。類相異,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進行推理、論證。它與修辭手段的比喻及類比論證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類相異,這點與比喻相同;理相同,則與不具有論證作用的比喻相異。理相同,這點與類比論證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卻不必是事件的真實,這點則又與類比論證相異。

比喻論證,就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論證觀點的正確。

舉例論證:

指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

舉例論證是議論文中的一種方法。

舉例論證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后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后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后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律。

運用舉例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說服力在于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采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原則,盡可能不要同類重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舉例論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比喻論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引證

2. 魯迅的拿來主義用的什麼論證方法

《拿來主義》中比喻論證法的妙用

比喻論證法又叫喻證法,是通過打比方來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也是議論文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法,能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深奧的事理。其作用是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具有形象性,讓人易于理解與接受。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就巧妙地運用了比喻論證法。

文中的八、九兩段,集中運用了比喻論證法。

作者在第八段的開頭,用“譬如罷”這一標志語,點明了要采用比喻說理的方法。接著,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用“徘徊不敢走進門”的“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羨慕舊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的“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用“不用它來宴大賓”,比喻不能只供少數人享用;用“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煙槍和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如色情文化之類。而這“煙槍和煙燈”與“一群姨太太”,顯然都是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以上兩段中的比喻,新穎別致,形象生動。比喻論證法的妙用,使文章論述深刻、透徹,將深奧、抽象的道理淺顯化和具體化了,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時,為了把如何“挑選”講得淺顯易懂,易于讀者理解與接受,作者用“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來表現所謂“平民化”的虛偽;用“當眾摔在毛廁里”,來狀寫“徹底革命”的極“左”面目;用背著“煙槍和煙燈”去周游世界,辛辣諷刺了以“國粹”炫耀于人的卑微可笑;用“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來說明了吸收精華應該有利于“大眾化”。

我們欣賞這篇雜文時,抓住了文中的比喻論證并做出恰當地分析,就能恰當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明確作者的用意,不至于墜入迷霧之中。

3. 關于魯迅對書比喻的名言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魯迅名言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魯迅名言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被別國所注意。--魯迅名言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魯迅名言

勇者舉刀向強者--魯迅名言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魯迅名言

4. 陋室銘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5. 比喻論證的例子

一、比喻論證,也叫喻證法,是指用具體生動的事物來形象地證明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其本質是化虛為實。

例:孩子不是裸機,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裝什麼就裝什麼。孩子不僅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還能創造和衍生出自己的應用程序。

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全然的接納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特質,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好的教育是喚醒、影響和熏陶,而不是控制、灌輸和塑造。

二、比喻論證和比喻修辭的區別:1、比喻修辭的目的是使描敘生動、形象、逼真。2、比喻論證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顯得通俗易懂,避開空洞、生硬、無聊的說教,使讀者更容易接受。

三、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的區別:1、舉例論證所舉例子是真實、客觀存在的。2、比喻論證所舉例子是虛構、想象出來的。

四、比喻論證的兩種常見結構形式。 1、排比式比喻,一句一個比喻,連用三句,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

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 , 也應明白 , 一枝獨放不是春天 , 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顆傲然挺立的孤松 , 也應明白 , 一株獨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樹木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裝待發的帆船 , 也應明白 , 一船獨行不算風景 , 千帆競發才能顯示大海的壯闊。(2005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暗夜的絕響》,為了論證“有雙贏才能共輝煌”運用了排比式比喻) 2、段落式比喻:提出觀點、建立比喻、分析比喻、總結比喻、重申觀點。

(參見《拿來主義》)(1)、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提出觀點)(2)、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麼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建立比喻)(3)、那麼,怎麼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

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分析比喻)(4)、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總結比喻)(5)、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重申觀點) 五、比喻論證舉隅: 1、一個人開始大手大腳花錢,他總是有條界線的,這就是限于自己的勞動所得。

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手大腳花慣了,那條勞動所得的防線也不見得就是馬其諾防線,即使是馬其諾防線,也是可以被自己的貪欲攻破的。(文章把人貪婪的界限比喻成二戰中的馬其諾防線,形象生動。)

2、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

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此文使用喻證法,“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我是無數顆星中的一顆 , 可我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 ; 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 , 雖然并不芳香耀眼 ,可我為將要到來的開放而自豪 。我平凡 ,卻平凡得有價值 ;我平凡 , 卻平凡得有尊嚴 !(2004遼寧高考滿分作文《那一縷不泯的自豪》) 4 、屈原投江這一段,為文者何止千萬,唯有運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繪才可回味無窮。

示例: 我無法想象 “ 剖肝瀝膽效英才 ” 的屈原以一副怎樣的面貌在汨羅江畔絕望地挺立和孤傲地苦吟。《離騷》名垂千古,有人說優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與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種青鳥折翅的悲傷徘徊在絕望里,通身的長袍翻飛在朔風中,以一種不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超越了偏激與豪邁,縱身躍下了汨羅江! (《折翅的青鳥》) 5、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條魚,我要努力尋找離開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鷹,我要全力飛出藍天的庇護。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視線,跑上自己的軌道。

(2005湖南高考優秀作文。

6. 魯迅小說集中的比喻句

比喻句一: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這個比喻描寫的是一群看客。

看客是魯迅作品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類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酒客,《祝福》里柳媽和魯鎮其他的人等,《阿Q正傳》中的阿Q和未莊、城里的群眾,《藤野先生》中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的中國人,等等。這些看客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他們是弱者,受著多重壓迫,物質的極度貧困使得他們的生活極度得無聊枯燥黯淡沒有絲毫的亮色,他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絲色彩,使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還能活得下去,但他們沒有可以利用的其它辦法,只能通過去取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來給生活增加一點佐料,只能通過看同類被殺頭來給自己尋找一些刺激,然后在賞鑒過別人的可憐之后,在欣賞了血淋淋的殺頭的痛快之后,帶著嘲笑或者是帶著廉價的同情,繼續心安理得的接受別人的欺負與壓迫,繼續在殘酷的生活中掙扎。這是一群病態的人,正是這群病態的人組成了當時的中國,因此中國社會當然是一個病態的社會。

回到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到底好在何處?首先好在形似。這個描寫是作者站在老栓的角度來寫的。當時的老栓一門心思只在兒子的治病上,沒有心情去看殺人(他性格懦弱,似乎也不敢看),因此,他所處的位置在看客所圍成的圈子的外面,而他看到的當然是那個圈子外圍的人。魯迅把這群人比作“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的鴨,雖則只短短的幾個字,但卻可以讓我們看到他們踮起腳尖,拉長脖子,耷拉著下顎,惟恐錯過最精彩的情節的形狀。

一個比喻只是形似決不能算好,好比喻要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神似。這個比喻就形象地寫出了這群看客的精神狀態。說他們被“一只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這個“無形的手”似乎是封建的文化,他們只是被這只“無形的手”操縱的道具,愚昧麻木,沒有靈魂,沒有精神,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

不止如此,這個比喻還寫出了看客的悲哀。我們知道,鴨被捏住脖子向上提著的時候,就是將要被宰的時候。這群看客猶如被“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的鴨,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甚至他們也不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有人會用刀子在他們伸長的脖子上劃拉那麼一下。也就是說,今天他們在津津有味地欣賞別人被殺頭,明天就可能別人來興高采烈地欣賞你被殺頭,讓人悲哀的是,他們竟然不知道。

比喻句二: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如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要理解這個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主喻體是“饅頭”,而饅頭是被人所享用的。

第二,主喻體之前的修飾詞“闊人家里”,也就說,這個“饅頭”是被闊人所享用的。

第三,這個比喻的主體是墳冢。把墳冢比做“饅頭”,而且是富人家里“饅頭”,其含義顯然是說,墳冢里的人是被闊人“吃掉”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比喻前面的幾句話:“西關外靠著成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把“死刑和瘐斃的人”的墳墓與“窮人的叢冢”隔開的所謂“自然的界限”,顯然是人為的,而且不是別人,正是還活著的“窮人”。“死刑和瘐斃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窮人們為什麼不愿讓自己逝去的親人和他們在一起?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說不管是左邊“死刑和瘐斃的人”還是右邊“叢冢”里的“窮人”,他們的死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闊人”為維護自己的“闊”而導致的(當然,也有所不同,左邊的是因為抗爭被鎮壓死去的,是“闊人”為維護自己的“闊”直接導致的;而右邊的則是“闊人”為維護自己的“闊”間接導致的),然而左邊的卻不被右邊的所理解,右邊的甚至看不起左邊的,這不是在表達對右邊的愚昧麻木不知反抗的無奈嗎?不也是在表達對左邊的寂寞孤獨不被理解的悲哀嗎?

7. 思想家的魯迅的比喻句

1、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魯迅《社戲》

2、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魯迅《社戲》

3、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魯迅《藥》

4、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如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魯迅《藥》

5、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魯迅《藤野先生》)

6、記得民主革命以后,我在故鄉,不知怎地縣知事常常掉換了。每一掉換,農民們便愁苦著相告道:“怎麼好呢?又換了一只空肚鴨來了!”(魯迅《南腔北調集·談金圣嘆》)

7、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魯迅《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兒童》)

8、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魯迅《社戲》

9、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0、她兩手搭在髀間,沒有條裙,張著兩腳,像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魯迅《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