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古至今有關于君子的句子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談為恥。
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郁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蕩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
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賽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于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 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
君子常坦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常泰然,小人常憂勞。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謹于自守。
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君子常懷念于德性,小人常懷念于鄉土。
君子常重義,小人常重利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
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
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
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益一世(清·金纓)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宋·蘇軾) ●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 ●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史記〉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明·洪自誠) ●君子于細事未必可觀,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一長可取(宋·朱熹)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同利為朋(宋·歐陽修) ●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唐·孟郊) ●君子之為利,利人;小人之為利,利已(明·方孝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 ●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勢利,故患得患失。
2. 從古至今文字的發展演化過程
中國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紫荊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表達情意的工具,中國在黃帝時代已經有了文字,這種說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現,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與證明,所以,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在沒有文字之前,人類用來表達情意、幫助記憶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結繩與語言.但是,人類復雜精密的思想,絕不是表情及結繩所能全部表達,而語言也有時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長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卻有四只眼睛,每只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畫出許多的圖形符號,各種的圖形符號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義,他聚精會神、認真的繪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轟隆巨響,天空嘩啦嘩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卻是一顆顆的小米,四面八方滿是天地鬼神的哭號之聲¨¨.他就是倉頡,也就是傳說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寫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類的智能將會因為有了「文字」而突飛猛進,這使得一向掌控人類的鬼神也為之驚懼不已,所以才產生了這樣的奇景.后來,中國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于寫著字的紙張不敢隨意毀壞、丟棄,進而讀書識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會大眾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許多管理文書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體祭祀倉頡,尊之為「文字神」,其淵源也就是倉頡傳說,這也就是后人說初造文字的是倉頡之由來.但是,文字的體系龐大,造字也絕不是一時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書上說,黃帝是中華文明的發源時代,倉頡則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其實,早在倉頡以前,各部落就已經有了許多表意的符號,但不相一致,倉頡加以統一與整理,因此,人們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勞加在他頭上了.中國文字雖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經不可得見.迄今為止,已知流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金文,是鑄刻在銅器上的銘文.根據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在夏朝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銅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鑄刻了文字,因為周朝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又因為這類文字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又叫「鐘鼎文」.籀文,又稱大篆,專家學者大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的秦國文字.籀文筆道勻稱,字體整齊,也說明了它是官定的標準文字.「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作大篆,故后世則用「篆文」專指小篆.戰國未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這一工作.他廢除了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并將秦國固有的籀文進行簡省刪改,同時也吸收民間的字體加以規范,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了.整齊又長方形的小篆,結構是由均勻圓轉的線條所組成,寫起來并不方便.因此,民間很快的又出現了一種較為草率的新字體,它破壞了小篆的端莊工整,把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據說這種新字體在下層小官吏、差役(皂隸)、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文字學所指的「草書」,是一種特定的字體,它是民間從隸書發端萌芽的.在西漢初期用隸書書寫的帛書和簡牘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經有連筆書寫的現象,到西漢晚期,就出現了具有后世草書風格的字體.進入東漢以后,這些在民間流行的草書,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后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就是所謂的「狂草」,把漢字的形體簡省得太過分了,而且還帶有隨意性,一般人難以辯認,因此逐漸失去了實用的價值,只能做為一種書法藝術品供人欣賞.楷書,也是直接脫胎于隸書,它把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人們常把漢字稱為「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而言.楷書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遷,到隋唐之際才基本成熟.做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作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代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和美觀,稱為「宋體字」.后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得讓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寫得端正一點,就叫「行楷」;如果向草書靠攏,寫得放縱一點,就叫「行草」.被稱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他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更是備受后人珍藏寶愛的藝術精品.在諸多的書體中,行書變化最多,寫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認,書寫便利而活潑多姿,不僅具有實用性,更是藝術形式的多重展現,因此,直到現在仍然是最流行與應用最廣的字體.參考書籍:《中國文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作者:盧國屏、黃復山.。
3. 急求從古至今的表達愛國或以天下為己任的詩句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唐·令狐楚<<;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明·戚繼光<<;馬上作>>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清·龔自珍<<;漫感>>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清•秋瑾<<;對酒>>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清•徐錫麟<<;出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四海翻騰云水路,五洲震蕩風雷激。——毛澤東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毛澤東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毛澤東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洪秀全《吟劍詩》
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3lian.com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4. 從古至今人們優秀品質的句子
①擁有誠實,就舍棄了虛偽;擁有誠實,就舍棄了無聊;擁有踏實,就舍棄了浮躁,不論是有意的丟棄,還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經真實擁有,在一些時候,大度舍棄也是一種境界 ②真誠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型;真誠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真誠是鮮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③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誠信,那你就幾乎一貧如洗了。 ④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是多麼需要真誠這一把鑰匙打開呀。
5. 從古至今,我國有許多愛國詩人,表達詩人愛國情懷的詩句:()
游子悲其故鄉,心愴悢以傷懷。
(班彪)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曹操)人情重懷土,故鄉安可忘.(歐陽修)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杜甫)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李白)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杜審言)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李煜)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歸日是何年。(崔滌)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流淚到天明。(杜牧)雜詩(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月夜億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送別(隋朝民歌)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示兒(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漁家傲(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一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獄中題壁(譚嗣同)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有感一章(譚嗣同)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滿江紅(岳飛)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2、泊秦淮(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3、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漸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示兒(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過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7、出塞曲(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8、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13、唐·李夢陽: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
14、明·于謙: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15、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16、三國志: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1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