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中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解夢佬 0

1. 短歌行中運用引用,典故,比喻的句子分別是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抒發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用四言體寫來,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詩的開頭情緒稍嫌低沉,但整首詩的基調還是昂揚奮發的,在這點上和《龜雖壽》有點類似。

按詩意劃分,每八句一節,共四節。 前八句為第一節,詩人對人生的短暫發出感慨和憂愁,并要借酒來澆愁。

表面看寫個人的感慨和憂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時行樂,其實寫一個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業的廣闊胸懷。“朝露”之比,形象鮮明,意蘊深刻,富有哲理。

總之,第一節的節意可以一個“愁”字來概括。 接下來“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節,情味更加深厚纏綿廠。

“青青子衿”二句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間。

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呢?)詩人用這古詩句,是表達對賢才的渴求。詩句語氣婉轉,情味深細,表達廠詩人內心深處的活動,這也是他原來頒布的《求賢令》之類的政治文件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接下來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來到我這里,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合作的。總之,詩人引用古詩自然妥貼,宛如己出,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為第三節,這八句是對前兩節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也就是說,從“明明如月”開始的四句說憂愁,強調和照應第一節;從“越陌度阡”開始的四句說禮遇賢才,強調和照應第二節。

如此強調照應,使全詩有低昂抑揚、反復詠嘆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說,天上的明月何時才會停止運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賢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鑒,這顆心是永遠不會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為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潛《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后“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

關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的說來,這首詩巧用典故和比興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一樣,主要是他當時渴求實現政治理想的一種曲折反映。

然而這種政治性的東西完全熔鑄在抒情藝術當中,以情理景完美統一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2. 短歌行運用比喻詩句有那些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短暫易逝的朝露。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義思念夢中情人,這里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借典故周公典故,比喻自己要虛心對待賢才。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 短歌行里的賦比手法句子

《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 總的說來,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是其中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如果還有問題歡迎您追問,祝您學習進步。

4. 曹操短歌行修辭句有什麼詳細

“短歌行”是漢樂府一個曲調的名稱,是用于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集子里現存《短歌行》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作為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詩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這首詩抒發了他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八句一節.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干了,又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麼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麼時候才能摘取呢?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于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后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

5. 《短歌行》中比喻人才彷徨無依的句子是

一、以下詩句表現詩人對人才的渴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二、擴展知識:

1、原詩欣賞:短歌行 作者: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作品簡介:《短歌行》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歷來被視為曹操的代表作。

3、作者簡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6. 短歌行運用用典手法的句子的原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那穿著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經·鄭風·子衿》。

原寫姑娘思念情人,這里用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子,對對方的尊稱。

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慮連綿不斷。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

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海不厭深:一本作“水不厭深”。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

”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關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7. 《短歌行》中比喻人才彷徨無依的句子是

一、以下詩句表現詩人對人才的渴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二、擴展知識:

1、原詩欣賞:短歌行 作者: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作品簡介:《短歌行》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歷來被視為曹操的代表作。

3、作者簡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