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表達不為難別人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表達不僅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又要借鑒別人的短處來修正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釋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文章簡介:

《論語》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擴展資料

內容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于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行事。

2. 論語表示不要自以為事的句子.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論語·泰伯章》中曾子說的一句話,原文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意思是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3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仲由啊,我教給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3. 論語中關于謙讓的句子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論語>里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范.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鮮:讀xiǎn險.少.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疇.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后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與:同歟.語氣辭.表示疑問.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窮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①好:去聲.音號.喜愛.②惡:去聲.音wù誤.憎恨,討厭.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①也."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 ②必于是.顛沛 ③必于是."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何,怎麼.②造次:急遽,倉卒.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濘.能言善辯.有口才.③口給:言語便捷.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務:致力.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①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7·6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藝②." 注釋: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游,二.游泳.習藝有游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游憩于六藝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注釋:①克己復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克制.約束,復.踐行.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二.克.勝,復.返回.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兩種解釋意思相近.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贊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贊許.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以第三種解釋較合理.這里[克己復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都歸于仁了.③目:條目.④事:從事.實行.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接見貴賓和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謹慎恭敬.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見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謹慎.也就是說要敬.②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邦指在諸侯國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無怨有兩種解釋: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說的敬和恕.別人對自己便沒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講的兩點.還要不怨天尤人.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釋:①讱:難.遲鈍.<史記>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話是針對他的缺點而說的.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3·19 樊遲問仁.子曰:。

4. 論語中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避免別人的不足的句子的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

5. 論語中表現艱難之際對人的考驗的句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