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性惡論的句子

解夢佬 0

1. 盧梭性善論名句、、、、、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并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

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

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由“歸于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而實施。

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

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于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于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

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來規定教育任務。盧梭“歸于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于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

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

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

他說:陷入于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

2. 【孔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性惡論,在他們的著作中有哪些語句表明觀

孔子的性善論: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后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施“仁政”.性惡論是荀子提出來的,孟子的理論著述里也有.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于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后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系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于仁義,則是由后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3. 孟子提到義利之辯或表達他人性論的句子或章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

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

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化于。

4. 舉出3個例子證明性惡論

性惡論: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戰國末荀子倡導這種理論。

性惡論以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后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性惡論,最極端的一個例子就是霍布斯的那句話,“人對于人是狼”。

此外,性惡論需要一個人物做例證的話,那麼依阿古便是絕佳的人選了。 依阿古從一開始就強烈的反對苔絲德蒙娜愛上摩爾人,他說:“苔絲德蒙娜愛那個摩爾人不會長久,他也不會長久的愛她,這些摩爾人很容易變心,她必須換一個年輕的男子。”

此時,我們可能認為依阿古的情欲僅僅是在嫉妒心理占主導時的一時的發泄。他受不了作為一個“厚嘴唇的摩爾人”竟然也能擁有著許多美好的東西——榮譽、金錢和愛情。

但是不僅僅出于對男人的嫉妒,他對美麗善良的苔絲德蒙娜也厭惡反感。“他媽的貞潔,她喝的酒,也是用葡萄釀成的,他要是貞潔就不會愛這個摩爾人了。”

并且后來,妻子艾米利亞揭穿了他的行徑,他便不假思索的殺死了她。可見他對女人依然存在著鄙視和憎恨,以至于在他的陰謀和詭計下,他的女人都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