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表達行動早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運用比喻表現時間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2. 論語中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3. 論語中表現團隊精神的句子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兩軍交戰,能夠俘虜對方軍隊的首領,君主卻不可強行地改變對方的志向.(勸降比較妥當)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注釋】

1.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3.奪:改變,換。

4.志:(某人的)志氣。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卻不可以改變。"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論語》簡介:

《論語》乃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漢族, 在家族中年齡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老二,春秋時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其父叔梁紇,其母顏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學家。他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