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關于禮的句子和解釋
1、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 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的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的生活。一個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一個聰明的人,把仁德當做最有利的生活規范。
2、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意思: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聽,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
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 心之善、禮 行為之善、由心而發的禮 是為真禮也、僅僅就禮而禮的 是為虛禮也 、一人 如 仁禮俱在 則其人善、一人 若 僅禮無仁 則其虛偽也、一人 若 只仁弗禮 則不拘禮而其性爽也、一人 若 無仁無禮 非人禽獸也
百度知道
2. 論語中關于禮的名言
禮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享禮,有容色。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 孔子 一到五章中關于以禮治國的句子
【原文】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
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
《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
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
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
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
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
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
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
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沒襲,也有改革、變通。
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
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
’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
4. 《論語》里關于“禮”的名句有哪些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3.恭近于禮,遠恥辱也.4.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5.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6.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7.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8.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9.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0.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11.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12.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3.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1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5.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6.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17.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18.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9.“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0.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21.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23.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24.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25.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26.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27.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28.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29.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30.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5. 論語中關于禮的名言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第一》
有子說:”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系和諧為可貴。先王治國,就以這樣為'美'。“
2、“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是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論語·八佾》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4、有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
有子說:”大小事情都這樣。有行不通的時候,單純地為和諧而去和諧,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
能夠完全地按照禮的真精神侍奉君主,能夠依中庸之道去行禮。卻被人當做是諂媚。
6. 論語中關于禮儀的句子和解釋
1、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 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的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的生活。一個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一個聰明的人,把仁德當做最有利的生活規范。
2、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意思: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聽,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
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 心之善、禮 行為之善、由心而發的禮 是為真禮也、僅僅就禮而禮的 是為虛禮也 、一人 如 仁禮俱在 則其人善、一人 若 僅禮無仁 則其虛偽也、一人 若 只仁弗禮 則不拘禮而其性爽也、一人 若 無仁無禮 非人禽獸也
夠嗎?不夠請繼續追問哦
7. 論語中可以體現出孔子重禮的句子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解讀】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視禮的規范性。
8. 從《論語》中摘抄不少于10個關于禮的文段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克己復禮》)
2.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誨人不倦》)
3.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4.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5.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
6.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7.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8.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9.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
10.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11.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12.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
1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靈公》)
1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15.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16.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楊貨》)
17.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
18.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19.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后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0.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親,希望能夠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