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演變過程

解夢佬 0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從最開始的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漸漸出現甲骨文、金文、秦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傳說中從黃帝開始就有了文字,但是出土的文物,還很少有實物佐證,這一時期的文字,只是大家的推測。到了商代,有了甲骨文的出土,從辨識的文字和發現地點來推測,應該是商朝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各地的文字差異比較大,在他統一中國后,便實行了“書同文”,統一了全國的文字。現在說的篆書,沒有特指,說的是秦篆,就是小篆。

小篆雖然較大篆簡省和規范了不少,但還不是很方便的書體,此時便孕育了另一種書體:隸書,它是以方筆為主,筆畫儉省,而且不和篆書一樣有曲線連貫在一起,而是分開的。之所以叫做隸書,是相傳獄吏程邈發明了隸書,但后世推測應該是他整理了隸書。

漢代長期的繁榮穩定,給文化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隸書也不斷的被發展和推進。

到了東漢末年或三國時期,以王氏家族尤其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更是助推了楷書的成熟,唐代的時候,還出現了楷書的三大字體:顏(真卿)體,柳(公權)體和歐(陽詢)體。

草書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并且發展成一個獨立的門派,出現了不少草書的大家。行書最出名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蘭亭序》,出自王羲之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