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結構和筆畫逐漸變得儉省,除了實用性,還有了自己的藝術性。
篆書是非常古老的書體,可大致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分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甲骨文在殷墟被發掘出來,確定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龜甲或獸甲骨上而被稱為甲骨文。
金文是鑄于青銅器上的文字,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并有橫豎行筆,形體趨于方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進行統一文字,小篆成為了官方文字。但是小篆書寫比較復雜,漸漸就出現了更加簡單的隸書字體。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秦隸指戰國、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又叫古隸。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漢代的穩定發展,對文化的影響也很大,在隸書之后,楷書漸漸興起。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
東晉以后,形成了很著名的魏碑文化,上面的字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
唐代時期,國事興盛,楷書漸漸成熟,擺脫了隸書的影子,字體成熟,有名的書法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是后世學習的典范。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寫得比較放縱流動,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可分為章草和今草,是一種非常有藝術性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