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運用比喻手法寫荷波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荷塘月色》中運用通感手法的兩個句子

《荷塘月色》中的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寫景狀物,能借鑒這種手法寫一

描寫一處景物。要求:運用比喻的手法

1. 秋天美在怒放的花朵上。那出類拔萃的花朵是菊花。菊花,它既不嬌艷也不華貴。但它非凡的氣質、傲然的姿態吸引著每個人。在它面前,你會想到“高傲”這個詞。是的,它們是高傲的,它們也并沒有掩飾傲氣,也沒有故作姿態,只是憑著自己的錚錚鐵骨昂首挺立,驕傲地、坦然地承受人們的目光。我們應該感謝秋天給予我們的厚愛,在百花凋落時,在嚴寒到來前,帶給我們如此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該是給我們最好的贈品了。

2.校園的早晨是恬靜的.霧氣彌漫在大地,像一層薄紗,把校園圍了起來。太陽漸漸地升起來了。剛開始,先是一絲一絲的,像一根根火紅的線。接下來又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了半張笑臉。一瞬間,太陽一下子騰空而起。太陽升起來了!太陽露出笑臉了!它仿佛代表著新的一天的開始。花草樹木們也被喚醒了。你瞧!這朵花的花瓣上,還帶著晶瑩透亮的露珠呢!不一會,露珠又從花瓣上滾落下來。校園里的空氣也十分的新鮮,它有點清涼,有點濕潤,也會讓你感到十分的輕松。

3.沿著水泥路一路走去,東邊花壇里小葉黃楊顯得生機勃勃,香樟樹枝繁葉茂,遠看像一把把綠色的大傘。西邊是寬闊的操場,這個操場可供三干多名學生做操,升旗。操場是用紅色和綠色的塑膠鋪成的,正前面一面升起的鮮艷的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一排排香樟樹像士兵一樣挺立在操場周圍,中間是足球場和兩個籃球場。西南角挺立的法國梧桐下面有單杠,雙杠,爬桿和沙坑。瞧!幾個小朋友正在做體育運動呢!呀!我真笨,忘了給你們介紹出品窗了,上面全是同學們的作品呢,有繪畫作品,也的書法作品呢,瞧!他們的書畫多美呀! 4.在鄉村的田野里,映入眼簾的不是黃色,就是綠色,黃色是廣闊的麥田。春天,它們綠油油的,有點像可愛的小草,又像披上了嫩綠的服裝;夏天,麥田換上了耀眼的淺黃色新裝;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可愛極了。那綠色就在蔬菜上了。你看:卷心菜、蘿卜、土豆、油菜花、玉米……它們都在你的眼前。田野中間還有個稻草人在嚇唬偷吃糧食的鳥!紅色、紫色就在田野邊上的花朵中。瞧,有幾只小蜜蜂正興高采烈得在花蕊中嗡嗡地采蜂蜜。5.十五的晚上,我在家里又望著月亮,這時的月亮圓圓的,如同一面鏡子。我問爸爸為什麼,爸爸說:“一月當中月亮或缺或圓,這是天體變化的結果。十五這天晚上,月亮是最圓最亮的。”聽著爸爸的話,我繼續仰望天空。只見月亮靜靜地懸掛在夜空,播灑柔和的銀光,一切的一切都沐浴在這朦朧的月色里:爸爸的臉是乳白的,桌面是乳白的,就連遠山也好像裹了一層淡淡的的白霧。漸漸地,月亮的光強了起來,越來越亮,啊!月光—如水了。月亮的速度也快了許多,它爬上了半空,穿過了云層,哦!更亮了,大地更亮了,天空更亮了,月亮更亮了。此時,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浩月當空。就這樣我看著看著,直到睡覺的時候,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6.傍晚,我邀請的小伙伴陸續來到我家。大家圍著圓桌坐著,吃著食品,談笑風聲。漸漸地夜幕降臨了,這時鐘圓月大叫起來,怏看!我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見月亮像一個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從一層烏云背后伸出半個腦袋,偷偷地向下俯視,發現沒有什麼動靜,一扭身,就出現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掛著一盞明亮的燈,周圍的景色都被鍍上了一層銀白色。我和伙伴們望著這盞掛在夜空中的明月,暢想著議論著。過了一會兒,月亮姑娘便在一層白的簇擁下隱沒了。多掃興啊!我們只得耐心地等待著“月亮姑娘”再一次出來。

3. 《菏塘月色》中有哪些句子用了修辭手法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里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