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優美的句子摘抄賞析

解夢佬 0

1.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于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

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翻譯:孔子說:“質樸多于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于質樸就會流于浮華。

文彩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

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24、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麼。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天下。

2. 論語經典語句賞析 夠好的話,一個就夠

《論語》蘊含著樸素的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堪稱中國人的圣經。

(一)論學篇 一個人要想提升生命的價值,必須不斷地增進知識和技能,而通向這一目標的道路唯有學習、摸索。 朝聞道,夕死可矣。

只要對真理、信仰有發自內心的迫切追求,什麼時候追求到都會欣慰不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師引導的前提是什麼?是學生充分準備、積極思考、產生求知的欲望,否則,教師如何啟發也無濟于事,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發自內心的興趣與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與不竭的動力,事業、生活亦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靜靜地讀幾本書,聽聽父母的嘮叨、師長的教誨呢?珍惜時間,熱愛生命!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的學問造詣與人生修養,讓他永遠快樂,永遠年輕。 (二)勵志篇 許多人衣食無憂,卻最終一無所成;孔子窮困半生,卻影響了中國兩千五百年以至更遠。

為何?因為孔子懂得勵志:既勉勵自己,又激勵他人。 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應有階段性的任務和目標,同學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學業精進,全面成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為理想奮斗的征途中,堅忍不拔之志比經天緯地之才更為重要。

(三)處世篇 無論古今,“處世”都是一門學問,學會處世都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具備的能量,既可以溫暖自己,又可以照耀他人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正人先正己,領導、師長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既然已失去了往昔,那就想辦法去贏得未來吧! 言必信,行必果。

這只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第三等標準,但要達到這個并不很高的層次對許多人來說也是考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關鍵在于你是金子嗎?如果不是那還等什麼?快點努力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來辯證法早就有了。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時我們從改過自新中汲取到的財富比成功都多。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自省”事實上就是舉起了自我解剖的刀,敢于自省者有大智、有大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選擇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們的影響熏陶,自己的思想修養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四)識人篇 識人確實不易,要有火眼金睛。因為有些人善于偽裝自己, 在偽裝的外表下, 一顆什麼樣的心,萬分難測。

但孔子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識人的準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荀子說:“言無常信,唯利所在,可謂小人。”我不禁想:人類失去誠信,世界將會怎樣?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質地與文采內外統一,不可或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擁有高遠的智慧、良好的心態,必然襟懷坦蕩;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必然憂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對于許多人來說,不成人之惡就很不錯了,哪里還敢苛求成人之美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保持自我的人格、個性、見解與空間而非一味求同,才是真正的和諧之道。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智者思維活躍,如水般靈動;仁者品德寬厚,如山般沉穩。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為什麼“仁者不憂”呢?一個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會為個人的得失憂慮。但有時正因為他仁德,他才會有常人不會有的憂慮,即“先天下之憂而憂”。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臨生死考驗,寧可為仁義而舍棄生命。

它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正義獻身,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贊揚伯夷、叔齊兄弟讓位,他們的行為才真正符合禮的標準。

可惜歷史上更多的是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啊!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這是孔夫子對弟子的難得褒獎。

是啊,為了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人總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 (五)述評篇 《論語》表述三言兩語,內容豐富多彩。孔夫子在政治、文學、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想純正”或許也應該是現在文學創作的準則吧。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為什麼中國人凡事都喜歡折中,原來中國自古就有中庸思想,就連哀與樂都不可過分。

3. 摘錄《論語》中20則經典語句并扼要點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4. 論語一句和賞析(賞析100字左右)

自己刪改一下吧。

最好別用第一篇,建議三篇混在一起說。 100字應該挺好湊的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這是開宗明義第一章,是孔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流露和寫照。首先要吃透“學而時習之”這句話。

學,就是求學,學習,接受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各種各樣的,有人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借以糊口;有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層次。

孔子學習的主皆是為了做人(修身),也為了做事,做學問。他念念不忘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同時爭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學問上對過去的文獻著作者做一些整理和刪述工作。

孔子從十五歲起,便確立了學習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 “學而時習之”,就是多學習采取“無時而不學、無處而不學、無事而不學”的積極態度。

這樣隨時、隨處、隨事都在學習當中,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從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因此日有進功,內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快。 第一句話吃準了,下面兩句話就不難理解。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遠方的朋友來相會,交流為學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體會,介紹各地的民情風物、各國的政情,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礪學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長見識,這些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呀!別人如果對我不理解,或者對一些事物、知識、理論,一時還不知、不會甚至纏夾不清,而我則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覺理解和逐漸領悟,不把這些放在心上面自尋煩惱,更不會暗自埋怨、自己窩火;這要靠個人的修養和做人的歷練功夫。果能做到這一點,也就達到了一種做人的高度,一種人生的境界,即所謂有道德修養的君子風格! 這三句話,正是人生上講征途中的三個歷程。

對第一句話,一個人在少年和青年時期,只要他立志學習,逐漸培養自己自覺的學習熱枕,自覺進德修業,與時俱進,便能漸漸由此番體認。第二句話,要到入世較深的中年時期,經歷學習上的艱難、生活上的困頓和工作的挫失之后,才知道朋友之間人情相親和道義相交之至為珍貴。

第三句話,端賴自己的涵養工夫,要到實年和老年時期,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歷之后,才有這種平靜的心緒和意境;正所謂“精神到處文章老,學文深時意氣平”。三句話,三層意思,一層楊柳一層風,是一氣相聯的。

總之,孔子認為學習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學問三個方面。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個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養、仁民愛物、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做事,要勤勤懇懇,忠于職守,敬業樂群,不謀私利。做學問要打好基礎,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計進功,不務虛名。

要“博搜精掇,一以貫之”,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乃至對全人類有所奉獻,有所建樹。

當你有上述遠大目標之后,你準會隨時、隨地、隨時自覺學習,精進不舍。這樣的人生是積極進取的人生,也是充滿歡樂和幸福的人生。

2。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我們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這種毛病。

茶樓酒館、卡拉OK廳等娛樂消閑場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說些天氣,說些股票,說些海灣戰爭、中東問題,這還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說些東家長,西家短,某某領導和某某領導之間有些什麼瓜葛,某某男同事與某某女同事之間又有些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沒有一句話是上得臺盤,見得世面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現象,有點近似于我們所說的“清談”之風。

明末清初,顧亭林就曾經批評當時南方的讀書人是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北方的讀書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 心。” 言不及義也罷,無所用心也罷,都還只是無聊而已。

可偏偏就是這些人還喜歡賣弄小聰明,大家湊在一起就專門研究張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點子整人,今天攻擊張三,明天攻擊李四。在這些小聰明方面,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風捉影,甚至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整起人來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們切不可輕視了這種小聰明的危害。 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賞析:此話告訴我們要經常去回顧已學內容,從中獲取新的知識,這樣的人便可以作為老師了。

孔子雖和我們相差幾千年,但他的話至今仍意味深長,值得我們去思考。

5. 一則論語名句賞析

我寫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釋】 器:器皿,機器、器械。在孔子那個時代,器一般就是青銅器之類的東東,尊啊、盞啊、鼎啊之類。

器也是發展的,到了工業時代,器就發展為機器、機械,到了現代,又有了更高科技的產品,比如電腦、機器人什麼的。總之呢,器就是實用的東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機械,不是機器人。孔子這樣講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看看器皿,每一種器皿都會有一種用途,有它存在的價值,即使以后器有所發展,也是只能用做特定的用途。

這句的實際意思是,君子應當博學多才,不能只有一種才能,局限于某一種專門的學問。 【評析】 在《論語》里,孔子多處提到君子應如何,不應如何。

君子這個話題就太大了,在這里就不講了,只講這一句君子不器。孔子這樣講的意思是,讀書做事要抱著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而不僅僅是掌握一種生存的技能。

君子要做社會的脊梁,棟梁,是推動歷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人。 舉個例子吧,誰被蓋棺定論為“君子”了呢?我想到一個“戊戌六君子”,他們的所做所為,就是“君子”所為,他們是要使整個社會進行大變革,雖然他們沒有成功,但是他們的君子行為永遠被歷史銘刻。

再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再講了,你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的讀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周恩來從小就表現出“不器”的君子特質。而他的同學就不同了,比如他的一個同學讀書就是為了幫家里算帳,這很明顯就是掌握一種生活技能,就是孔子所講的“器”了。

孔子在講君子與小人的時候,喜歡對比,比如下面他就講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在這一句,孔子講了一句就打住了,沒有對比小人,因為這句話反之是不成立的,即說器者小人是完全不對的,孔子沒有否定器。 實際上,君子在一個社會來講是鳳毛麟角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對普通人來講,成“器”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禮記·學記》中就講“玉不琢,不成器”。一塊玉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器呢,所以成器就不一般了,不成器的人還是挺多的。

回過頭再來講周恩來的故事,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宜在一次演講的時候,這樣講:“其實做一個普通人,能夠養活父母,能夠幫助父親算賬,照顧好家里的店鋪,都是非常好的理想,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些同學就是志向平庸。”“周總理在教育我們這些晚輩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說過讓我們去立大志、做大事、做大人物,將來去振興中華,而是自始至終讓我們做個普通人。”

能幫父親算帳、照顧好家里的店鋪,當年那些孩子要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一個成器的孩子了。反觀現在的富二代們,他們能幫父親算帳、照顧好家里的店鋪嗎? 孔子的教育目標當然是要培養君子,培養社會的棟梁,而不僅僅是培養成器的學生,他經常對學生們講君子當怎樣怎樣。

不過,孔子也沒有放棄對一般學生的培養,比如,子張學干祿,就是子張問怎樣才能掙錢養活自己,孔子并沒有教他生活的某種技能,而是告訴他“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說話少犯錯誤,行動少后悔,俸祿就在其中了,并告訴他如何才能少犯錯誤,少做后悔的事,其實這也是教的為人處事的君子之道。 我們的學校,應當把培養君子作為第一理想,并把培養成器的孩子作為第二理想。

周恩來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器的君子,與南開中學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一看南開的校訓“允公允能”,就是公能兼備,培養南開學生既要具有“公”德,又要有服務社會的多方面能力。

基于這種教育理念,南開中學培養了兩代共和國總理,一位副總理,三個人大副委員長和四個政協副主席,45個院士…… 一個社會,如果有一批不器的君子,成批成器的人才,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朝氣蓬勃、發展迅速的社會了。

6. 要一句《論語》中的名句,帶賞析和感悟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在上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爭斗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賞析】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政治結構的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