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打比方的句子具有什麼特征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方另一個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手法。
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變抽象為具體,深奧為淺顯,還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詞,如“像······似的”“像······一樣”“好比”“是”“變成”“仿佛”等。
如: 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暗喻)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下黃色的淚珠里。(借喻)應該注意:有“好像”“像”“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有的同學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詞語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五種“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A ,表示同類比較1.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
(《南京長江大橋》) 句中的“輪船”和“扁舟”是同一類事物,通過比較,突出長江水的浩大。2.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
(《賣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現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B,表示舉例1.“你騙誰,像你這樣的大官會沒有錢?”(《“你們想錯了”》) 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為例子,說明凡是當官的就一定有錢。
2.“像您這樣高個兒干不了這重活兒……”(《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為例子,說明凡是“高個兒”都當不了挑山工。C,表示猜測1.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
(《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兩項事物,只是表示猜測。2.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愛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準確性。
D,表示聯想,想象1.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產生的聯想。
2.雞……咯咯地叫著,用嘴啄著木板,好像說:“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雞》)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雞的“咯咯叫”、“啄木板”,聯想到是對小主人的說話。E,表示說明1.獵人微笑著說:“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來直接闡述某一道理。
2.狼連忙半閉著眼睛,說:“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會搖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來指出某種情況。那麼,怎樣識別“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時具備了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甲和乙要是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二是這兩個事物要有相似點。
如果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則,那就不是比喻句。練習:1下列各句中有一句屬非比喻句,這句是( )A.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B.四合院是一個盒子。C.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D.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答案c2 找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句子( )A. 一座又一座立交橋,猶如雨后春筍。
B. 長虹飛架遍京華。C. 土橋……一排排露出了像在神社屋檐椽子上見到的白色缺口。
D. 賽納河如一條美麗的帶。解答: 選C。
3 判斷是比喻還是非比喻a 塑像塑得很精致細膩,一個個都像活的,有的像在沉思,有的像在凝視~~~~走近去,你仿佛會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是。
是表想像。b正像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不是。表同類比較。
c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不是。
表想象。d無數照明彈升上天空,黑夜變成了白天。
不是。同類相比。
e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是。
群眾——是——銅墻鐵壁,暗喻。f我們的城市是一座海濱城市。
不是。表判斷。
g老栓倒覺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不是。
表想像。h一個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里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不是。表想像。
i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是。
(樣子)---仿佛---鴨,明喻。j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是。眼光---像----刀,明喻。
k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是。
包——仿佛——嬰兒,明喻。l兩塊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
是。(樣子)——成——“八”字,暗喻。
m兩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進什麼又要取出什麼似的。不是。
表猜測。n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
兩邊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是里祝壽時的饅頭。是。
兩邊的叢冢——宛然——饅頭,明喻。o華大媽化過紙,呆呆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麼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麼。
不是。表猜測。
p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不是。
表猜測。q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決然說:“應該想法賠償這件首飾了。”
不是。表猜測。
2. 打比方的句子與比喻區別在哪里
'這個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說法?” 這是《秋天的香山公園》里的一個句子。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這當然是打比方。”王老師又接著問:“那是不是比喻句呢?” “是呀,當然是比喻句,這不是把香山的楓葉比著彩蝶嗎?”我又肯定地回答。
我這樣解釋道:“我認為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打比方是一種說明事物的方法。” “不是不是!比喻和打比方是不同的,一個完整的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
而打比方可以沒本體和喻體的。”教高二年級的熊老師反駁道。
回到家,我再在網上查了查,有一條我比較認同: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具體、形象的、為人們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奧的道理,使自己的表達更加生動、明白。這兩種修辭方法都是重在兩個事物的相似方面。
比喻是一種修辭格式,一般由本體(所說的事物)、喻體(用來做比的事物)、喻詞(用來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語)三部分構成。比喻要求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它們必須有相似點。
“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樣正規,在口語里我們使用的比較多。
3. 打比方句子有哪些
人生如棋,大膽者舉棋從容落棋有聲,膽小者心思慎密步步為營;人生如棋,棋場中舉棋不悔大丈夫,棋場外觀棋不語真君子. 榮譽就像河流,輕浮的和空虛的榮譽浮在河面上,沉重的厚實的榮譽沉在河底. 家是夕陽西下時可供鳥歇息的地方,是風狂雨瀉是可供魚兒躲避的地方,是瀉外游子日思夜夢,有母親笑容的地方. 書就像涓涓細流,緩緩送我前行;書就像跳動著歡快音符的樂章,伴我成長;書就像陽光雨露,給我溫馨,滋潤著我. 1. 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來說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 他堅貞不屈的品德就像四季常青的松柏。
2. 指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的行為: 這件事只不過是小菜一碟。3.直接用“比如、比方”直述: 一切都會安排好的,比如/比方XX帶隊、XX安排車輛,事情就好辦多了。
4. 表示‘假如’的意思(用于有話要說而故意吞吐其詞時): 他的書法真好,假如(或比方說)我求他寫一副對聯兒,他不會拒絕吧? 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 明喻、隱喻(暗喻) 、借喻 除此三種基本類型之外,根據比喻的三個部分的結合情況,其變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互喻、曲喻 明 喻 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 他(本體)動也不動,彷如(喻詞)石像(喻體)。 葉子(本體)出水很高,像(喻詞)亭亭的舞女的裙(喻體)。
(朱自清《荷塘月色》) 隱 喻 [暗 喻] 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 例子: 母親啊!你 (本體)是 荷葉(喻體), 我(本體) 是 紅蓮(喻體)。
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本體)都成了水墨山水(喻體)。(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借 喻 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
例子: 天上張著灰色的幔(喻體)。 (「灰色的幔」是喻體。
本體是「黑云」,但不寫出來。)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喻體)了,我再也說不出話。
(魯迅《故鄉》) 比 擬 喻體和喻詞都不出現,但是保留喻體的特征,讓它直接加在本體上。 例子: 夜和失明的野藤,還在那里摸索著,碑上的字跡。
(「夜和野藤」是本體,喻體是「人」,但不寫出來,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 有時開著自己的車從這里路過,總是看到路軌伸展著生銹的臂膀捅向遠方。
(「路軌」是本體,喻體是「人」,但不寫出來,保留了人伸展著臂膀捅向遠方的特征。) 博 喻 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彩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云,凝固不變;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彩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艷,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
(「極光」是本體,「彩帶」「火焰」「銀幕」「青絲」等都是它的喻體,屬于一個本體可以帶多個喻體的類型。) 比喻的作用 ⒈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依次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⒉ 對道理進行比喻: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幫助人們深入的理解。并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⒊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運用它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為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比喻的注意點 ⒈喻體要常見、易懂。如果喻體不是讀者熟知的事物,就達不到比喻的目的。
⒉比喻要貼切。必須對喻體和本體的共同點作認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視了這個共同點信手拈來,就容易在比喻的運用中喻而失當。
⒊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感情色彩不得體,語言表達就失去了光彩。
4. 比喻和打比方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于: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過打比方,把抽象的變為具體的,把陌生的變為熟悉的,把深奧的變為淺顯的。恰當地運用比喻,能使語言表達準確生動,形象鮮明。例《第一次跳傘》中的一段
飛機起飛了,把我們帶到空中。我從機艙的窗戶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蓋著白雪的小山。掠過云朵,我看見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莊,房屋像鴿子籠,綠樹像小草,汽車像甲蟲,公路像一條線,一切都變得那麼小。
這段話寫的是從飛機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況。一切都變小了,小得什麼樣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個非常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鴿子籠”,“綠樹”比作“小草”,“汽車”比作“甲蟲”,“公路”比作“一條線”。通過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變小的樣子寫得生動有趣極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邊飄來一朵褐色的云。天還沒有落黑,就淅瀝瀝地下起雨來。熱鬧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漸漸安靜下來。人潮流進了千家萬戶。水淋淋的馬路,像一條閃光的綢帶,在初夏的綠陰中輕輕地飄著。一群剛放學的孩子撐著傘,仿佛是浮動的點點花瓣。來往的汽車,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寫。段中運用了三個比喻:“馬路”比作“綢帶”;“雨傘”比作“花瓣”;“汽車”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繪得真真切切。
再如:低年級要求寫比喻句:彎彎的月兒像什麼?藍藍的天空像什麼?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時候不必給學生講什麼是比喻句,但是要讓學生明白打比方的句子就是要找出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出示彎彎的月兒與彎彎的小船,藍藍的夜空與藍色的大海的圖片找出相似點。彎彎的月兒還像什麼可出示一組相應的圖片(如香蕉、鐮刀等)對比著說,讓學生對打比方的句子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再讓學生隨意說但說得不恰當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地予以糾正,如有學生說彎彎的月兒像紅旗等。同法教學藍藍的天像什麼,說完后再回到課文中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用比喻的恰當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