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名句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0

1. 孔子名言是什麼意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

2.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A: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

3.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并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于“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并指出,學生處于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煉,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舍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里強調了知識修養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

4. 孔子說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8、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9、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1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1、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