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禪意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有禪意的好句子

1.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佛曰: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2.生活太累,如何輕松?

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與攀比。

3.昨天與今天,我們該如何把握?

佛曰:不要讓太多昨天占據你的今天。

4.如何對自己,對他人?

佛曰: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夠遇見。

5.您如何詮釋禮貌?

佛曰:對不起是一種真誠,沒關系是一種風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誠,卻得不到風度,那只能說明對方的無知與粗俗。

2. 諸位能提供一些空靈的、有禪意、充滿人生哲理的詩詞

菜根譚不錯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 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身不宜忙,而忙于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攝之后,亦可鼓暢天機。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糜。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 。故君子于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焰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性命的我要認得真,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欲不入。

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3. 急需富有禪意與智慧的文章或句子

一篇智慧的文章

量大,福就大;心大,智就廣!

一位禪師 , 有一個總愛抱怨的徒弟。

一天,禪師讓這個徒弟去鎮上買了一大袋鹽。徒弟回來后,禪師讓他抓一把鹽放入一個水杯中,然后倒上水,再讓他喝一口。

望著徒弟那張痛苦難受的臉,禪師問道:“味道如何?”

徒弟緊皺著眉頭答道:“咸得發苦。”

禪師笑了笑,隨后又帶著徒弟來到了一個大湖邊,望著清澈見底的湖水,吩咐徒弟把袋子里剩下的鹽撒進了湖里,然后說道:“再嘗嘗湖水。”

徒弟彎腰捧起清澈的湖水嘗了嘗。

“什麼味道?” 禪師問。

“純凈甘甜。”徒弟答道。

禪師又問:“嘗到咸味了嗎?”。

弟子答道:“沒有。”。

禪師點了點頭,慈祥微笑著對徒弟說道:“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個水杯,還是一片湖?”

人生不能缺失包容。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體諒與包容。而生活中,人們往往只對自己的錯誤、缺點給予諒解、包容,而對別人的缺點錯誤總是吹毛求疵。人和人之間缺失的是相互的諒解和寬容、彼此的和睦與關愛。矛盾和爭斗也因之而起,生死輪回也因之延續不絕。佛家的“慈悲”,儒家的“寬恕”,道家的“自然”,基督的“博愛”。其實都是對人生的寬容和關愛。

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關愛別人,也就是在關愛自己。只有常常寬容別人,才能心安;只有常常關愛別人,才能快樂。所以人應該學會做湖水,而不要做一只杯子。

包容、關愛是性情的空間。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面對生活、工作和世界,就會活的很快樂開心; 人生最重要的美德是包容和愛心。人生要學會努力做一片湖。量大,福就大;心大,智就廣。

4. 誰能講幾句有禪意的話來

佛說:一切皆為虛幻。

馬克思說: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我說:眼睛有時也會欺騙大腦,眼見不一定為實。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馬克思說: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我說:感性會被理性征服,但過度理性會變得冷漠。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若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馬克思說: 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我說:人活著就是來體驗生活的,如果什麼都逃避,那生命的意義又在何處呢?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馬克思說: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我說:偶爾做做白日夢也是一種精神調劑。

佛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馬克思說: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我說:我不要擦肩而過,也不要曾經擁有,我要的是天長地久。佛說: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馬克思說: 必然性和偶然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我說:人生披著人生觀的外衣卻又在偷偷的嘲笑它。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馬克思說: 事物的發展是循環往復的。我說:生命就是一個圓圈,人與人不同的是圓圈的大小和上面的花紋。

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馬克思說: 時空的決定性與相對性,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我說:物質上要注意節制,精神上不要自尋煩惱。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馬克思說: 實踐是認識的現實基礎。我說:邁出第一步真的很難,但決定邁出去了,就不要回頭。

佛是神人,馬克思是圣人,我是凡人。

5. 求禪意詩

秋夜獨坐 王維 獨坐悲雙鬢,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 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學無生。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

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象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

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

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

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

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

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

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

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

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唐代詩人于良史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閑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讀來令人唇齒留香、暢快不已。詩開篇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既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可謂一箭雙雕。

接下來的六句則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詩人緊接著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可以說,此情此景,再沒有比這兩句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首先,從結構上看,“月”字緊承“賞玩夜忘歸”中的“夜”,“花”則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其次,這兩句詩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只兩件,卻是點到為止、以一當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

最后,精于煉字。“掬”、“弄”二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可謂是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遠近;離開時,面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即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

這兩句詩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則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

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現的雖是遠景,但仍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并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遙相呼應。 縱觀全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乃詩之精髓所在,令人嘆為觀止。

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

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

6. 請大家來幾句很有哲理的禪語,佛語

1、尋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2、覺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3、佛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4、靜禪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6、澄境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7、梵凈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 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9、樂園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10、凈土 佛曰: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1、禮佛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2、心塵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3、四季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沙門 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15、過客 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過堂 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靜心 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19、佛曰: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幻滅 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21、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22、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23、晨鐘 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24、夢幻泡影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25、剎那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27、神游 佛曰。

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28、早課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29、授業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30、頓悟 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

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31、空中落葉飄零;眼前,秋風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32、歲月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輪回 自然界萬物最燦爛之日,為何就是委地之時? 34、天外 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35、妙諦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36、洗心 與山水親近,受自然洗禮,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輕賤 ;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 ;心底唇邊微笑中發出愿望: "愿將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