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佛經中的經典句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并無樹,明鏡亦無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2. 佛經中的經典句子

您好1、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4、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5、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

6、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8、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9、末后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圣。

10、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11、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3. 佛經經典名句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4. 我要些經典的佛經語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世間上的法,都是短暫不真的,就像露泡夢電云一般,應該如是看待。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如果把佛純粹理解為物質現象,那你就已經不在正道上,無法見到真正的如來。(如來的真實體性,是諸佛的根本法身,法體無一切相,凡夫的智慧根本不能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形象現象,都虛幻不真。

以上出自《金剛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物質現象的本源是虛空,空與物質現象是相對的;物質現象沒有自性,一切體性為空的現象都帶有物質性;受、想、行、識這四蘊,也和色一樣。

以上出自《心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眾生都是我過去父母,所以我們不殺生,就是在孝敬父母。

以上出自《梵網經》。

5. 摘抄《中庸》優美句子(不少于100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