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喻所知道的東西涉獵不廣但是見解深刻的成語或歇后語
獨出心裁:【基本解釋】:原指詩文的構思有獨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拼音讀法】:dú chū xī cái
【使用舉例】:王弼注釋《周易》,撇了象占舊解,~,暢言義理,于是天下后世,凡言《易》言,莫不宗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近義詞組】:別出心裁、獨具匠心、獨辟蹊徑、別開生面
【反義詞組】:千篇一律、如出一轍、步人后塵、鸚鵡學舌
【使用方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明·李贄《水滸全書發凡》:“今別出心裁,不依舊樣,或特標于目外,或疊采于回中。”
【歇后語】:中式服裝西式領
2. 形容廣泛的詩句
胡秉言鴻濛混沌兮,孕盤古,無極始出兮,太極來。
初生兩儀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開。始祖伏羲,長坐方壇、聽八風之氣,觀草長鶯飛,審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長,度鷹翔魚躍,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
開陰陽之道,正姻緣、和人倫秩序。“涂光休氣兆北閾,赤文綠字煥東周”。
人奉之為神,尊八卦祖師。開華夏之文明,蘊奧妙神奇矣。
西伯姬昌兮,演文王八卦。推論解讀兮,八八六十四。
疊加成象,鑒析準確。乾坤立道列南北,造化天地成萬物。
雷聲震震曰善教,巽逐陰風曰進退。坎險陷陷心憚慮,離麗附和柔順心。
艮止審慎動靜適,兌喜悅悅善照臨。下古孔子兮,精修十翼。
察言、觀變,制器、卜占。取義象位之說,闡陰陽之對立。
成系統之世界觀,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之變化。強宇宙變化之生生不息,說“天地之大德”,提“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精論,。
告后人“物極必反”之思想,調“居安思危”之憂患。倡“順乎天而應乎人”,張自強不息,變革以成偉業。
以“保合太和”之最高理想目標,承“和諧”之思想。立“易與天地準”。
拓模糊解釋現實之精確,確立易卦包羅萬象之精髓,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陰陽互應,剛柔相濟,厚德載物,唯有周易。易道深矣。
“求千太萬后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經上下幾千年,收無數仁人志士之鑒析,成群經之首而不愧。古哉周易,新哉周易,東方文化之核心。
天開新宇兮,浩正氣,地現阡陌兮,展心懿。古為今用取精華,陰陽二進舉世奇。
揭示二元之規律,珍惜瑰寶悟易理。智慧若清泉,綿遠若流長,用之不完,汲之不盡。
“鴛鴦繡罷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玉匣存來枕邊放,怎舍一時離己身。
3. 形容“廣泛”的詩句有哪些
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釋義: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釋義: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3、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釋義: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釋義: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5、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武則天
釋義: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6、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釋義: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7、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
釋義: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后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
8、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釋義: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釋義: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10、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釋義: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1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釋義: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1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釋義: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4. 形容知識面廣的詩句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酬柳氏二外甥求筆跡》)